文/本刊记者 王雯慧
2023年03月30日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刻阐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3%。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将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
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将“中国饭碗”紧紧端在自己手中,怎样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保护环境?怎样加快推进品牌强农、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全国两会上,“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品牌”等依旧是委员代表热议的话题。
科技创新 守护“中国饭碗”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依靠自身力量逐步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巨大转变,中国的粮食安全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4%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中国粮”的奇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认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核心种源和新品种培育、丘陵农机等领域都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但从长远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越来越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作用。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种子需求大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石,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
“在提高粮食产量的诸多科技中,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最大,目前全国范围内农作物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平均超过50%。”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在全国两会期间说。
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保持国际领先,种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和重大新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在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看来,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刘木华建议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对所有耕地信息进行实时掌握、全周期监管和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并引入耕地保护社会群众监督机制,争取把每一块地的现状都能掌握清楚,确保“一亩不少、一亩不假”。
绿色发展 推动农业现代化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事业取得突破进展,一控两减三基本(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把化肥农药用量减下来;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工作取得重要成效,化肥农药等农资投入与农业产出水平基本实现“脱钩”,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2022年6月27日“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较十年前提高了0.052;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6%和88.1%,农膜回收利用率超过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占比达90%以上。
从中长期看,中国粮食消费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对推进绿色发展要求更高。但农业生产成本仍在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亟待提升,推进中国粮食安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仍然任重道远。
全国政协委员、营口市政协副主席、营口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代萍建议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能力,建立完善的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核算体系,完善农业面源环境监测工作标准体系,科学确定高风险地区优先实施治理。推动多部门联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推动行业执法与司法相衔接,加大对破坏资源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打造农业品牌 提质增效新征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品牌农业的发展。
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已经长达30年。我国的水果,包括苹果、桃子和梨的产量都稳居世界第一;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6.86亿吨,排名世界第一……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但并没有形成强大的足以影响世界的大品牌。
2022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打造提升农业品牌。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打造一批品质过硬、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精品区域公用品牌。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打造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品牌效益、增加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建议加强地标农产品品牌建设。他建议要加强地标农产品品牌宣传,培养激发全国地标农产品消费热情。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以“土特产”为主题的线上线下购物节,激发消费者对地标农产品的消费热情并扩大农产品销路,加速“高质量农产品—消费升级—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正循环,打造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形成共同富裕的共同体。
端牢中国饭碗 保障粮食安全
赵治海 全国人大代表
河北省张家口市
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原所长
目前我国的小杂粮产业面临着杂粮种植面积较小,产量不高;国家对小杂粮产业程度的重视不够;科研和技术推广水平落后,专业人员较少等问题。这些因素制约了小杂粮产业的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实施“藏粮于畜”战略,明确“肉蛋奶也是主粮”的概念,把畜牧业建设成第二粮仓。
合理利用盐碱地。我国盐碱地面积大,既有内陆盐碱,又有滨海盐碱。杂交谷子抗旱耐盐,2021年新疆兵团二师二十四团盐碱地种植张杂谷全生育期播种前只浇一次水,全生育期不浇水,亩产413公斤;2022年巴彦淖尔中度盐碱地种植张杂谷,亩产达到425公斤,这些试验的成功都为盐碱地合理利用提供了典型案例。
推广节水粮食作物新品种。河北省培育的节水小麦品种,春季灌溉一次实现亩产过千斤,减少了两次灌溉。张杂谷19号杂交谷子,可以在极度干旱必须灌溉地区,播前灌溉一次,亩产达300~400公斤。节水高效品种在雨养地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遇到对谷子影响最为严重的伏旱时,节水杂交谷子影响很小。
支持育种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国家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联合开展生物育种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开发配套进行,以知识产权为纽带促进联合,提高育种工作的准确性,实现高技术产业化,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贡献。
科技创新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变量”
目前我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还存在关键技术创新有待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监测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发挥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的引领作用,挖掘农业的减排增汇潜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创新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建议开展以水土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退化和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农业投入品减量、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等为重点的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重点聚焦种植业节能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渔业减排增汇、农田固碳扩容、农机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替代领域,研发一批绿色生产和低碳加工技术、产品和装备,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巩固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其次,加快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集聚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和涉农企业、社会团体等各类创新主体力量,凝练一批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品种的绿色低碳技术模式,形成一批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在全国创建一批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最后,建立健全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完善监测指标、关键参数、核算方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信息化监测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刻阐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3%。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将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
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将“中国饭碗”紧紧端在自己手中,怎样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保护环境?怎样加快推进品牌强农、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全国两会上,“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品牌”等依旧是委员代表热议的话题。
科技创新 守护“中国饭碗”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依靠自身力量逐步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巨大转变,中国的粮食安全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4%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中国粮”的奇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认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核心种源和新品种培育、丘陵农机等领域都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但从长远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越来越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作用。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种子需求大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石,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
“在提高粮食产量的诸多科技中,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最大,目前全国范围内农作物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平均超过50%。”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在全国两会期间说。
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保持国际领先,种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和重大新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在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看来,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刘木华建议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对所有耕地信息进行实时掌握、全周期监管和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并引入耕地保护社会群众监督机制,争取把每一块地的现状都能掌握清楚,确保“一亩不少、一亩不假”。
绿色发展 推动农业现代化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事业取得突破进展,一控两减三基本(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把化肥农药用量减下来;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工作取得重要成效,化肥农药等农资投入与农业产出水平基本实现“脱钩”,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2022年6月27日“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较十年前提高了0.052;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6%和88.1%,农膜回收利用率超过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占比达90%以上。
从中长期看,中国粮食消费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对推进绿色发展要求更高。但农业生产成本仍在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亟待提升,推进中国粮食安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仍然任重道远。
全国政协委员、营口市政协副主席、营口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代萍建议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能力,建立完善的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核算体系,完善农业面源环境监测工作标准体系,科学确定高风险地区优先实施治理。推动多部门联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推动行业执法与司法相衔接,加大对破坏资源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打造农业品牌 提质增效新征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品牌农业的发展。
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已经长达30年。我国的水果,包括苹果、桃子和梨的产量都稳居世界第一;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6.86亿吨,排名世界第一……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但并没有形成强大的足以影响世界的大品牌。
2022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打造提升农业品牌。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打造一批品质过硬、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精品区域公用品牌。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打造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品牌效益、增加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建议加强地标农产品品牌建设。他建议要加强地标农产品品牌宣传,培养激发全国地标农产品消费热情。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以“土特产”为主题的线上线下购物节,激发消费者对地标农产品的消费热情并扩大农产品销路,加速“高质量农产品—消费升级—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正循环,打造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形成共同富裕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