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柯欣
2023年03月30日
作为顶级科技工作者,院士无疑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和尖兵,对国家的创新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院士代表、委员在关注什么?对国家各领域的发展,又会有哪些思考和洞见?本刊记者特别采访参会院士,畅聊他们与科技成果相关的议案建议和提案。
2023年,全国政协的34个界别中首次出现了“环境资源界”这一界别。环境资源界别的成员包括环境资源领域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科研专家、能源资源领域企业负责人等。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石碧认为,设立环境资源界别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资源环境的重视和对人民健康的关注。
石碧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这为做好新时代能源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此次石碧牵头撰写的《关于支持四川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示范省的提案》中提出,四川亟待国家层面支持建设一批有利于补齐电力系统突出短板的能源项目。
“对标党中央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决策部署,对标新形势下国家战略大后方的时代要求,推动四川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示范省、从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跨越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石碧说,去年7月至8月,四川面临历史同期最高极端高温、最少降雨量、最高电力负荷的“三最”叠加局面,电力保供遭遇严峻挑战。
石碧建议,支持攀西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及陇电、疆电、藏电入川等重要电网工程纳入“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中期调整,推动四川加快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加大对四川政府煤炭储备能力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支持力度,按相关标准对储煤基地建设任务(300万吨)给予补助资金;指导支持四川与陕西、新疆等开展跨省(区)电煤保供合作,协调解决省际间煤炭资源、运力保障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四川省优质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能源输送枢纽建设力度,着力增加清洁能源生产,加快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多年来一直扎根农业,献身农业发展,致力于宣传和践行用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发展,实现了科普与扶贫、科普与扶智的有机结合。
在今年两会上,张福锁带来了众多有关于农业科技、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的建议。他认为,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科技小院将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帮手 ”。张福锁说:“科技小院将分散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组织起来,提升小农户种田水平,缩小高产农户和低产农户之间的产量差,实现粮食增产保供。”
结合科技小院十余年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他提出了《关于科技赋能小农户均衡增产保供的建议》《关于科技小院订单定向人才培养的建议》和《关于科技小院精准育才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等相关建议,助力科技小院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在国家层面,农业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23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社会层面上,公众的观念还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基础耕种阶段,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农业科技的相关人才也比较匮乏。
针对这一现象,张福锁介绍说:“要转变公众对于农业的思想意识,破除传统观念、刻板印象。现在农业已经是涵盖多个产业环节,现代化程度、科技含量都非常高的一个产业,早已经不是赤脚扶犁、驱牛耕作的时代。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比如奥地利、瑞士,农民的地位很高,除了获得农业生产的收入之外,他们还能拿到一部分保持绿色环境的政府补贴。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对于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量都非常大,农业人才国际化程度高、综合性水平强,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精尖人才,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拿着锄头在田间地头种地的传统印象。农业不仅是十分重要的产业领域,也是一个十分有前景的事业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所以,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农业、农村、农民都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大家要改变认知,以更加现代化、科技化、未来化的视角看待我们的农业、农民。”
“解决老有所养,相关人才的培养是关键问题之一。”
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带来了《进一步优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布局》《坚持系统思维,打造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生态》《建立特色学科新赛道,支持地方医学院创建“双一流”高校》《一体化构建高质量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体系》等建议,其中关于养老人才培养的话题引起了极高的关注度。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9.8%;65岁及以上人口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4.9%。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3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即为“老龄化社会”,占比超过14%即为“老龄社会”,超过20%即为“超老龄社会”。根据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数量达到了0.88亿,占比7%,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具有人口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未富先老”等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针对这一现状,李校堃说:“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还存在人才供给与社会老龄化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专业教育资源不充足等问题。加快高质量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李校堃认为可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加强政策引导等方面入手,聚焦破解人才短缺的关键难题、形成政校协同,多部门协同保障机制。
李校堃建议将老年医学列入高等教育相关专业,高起点优化老年医学学科专业结构。在本科阶段将老年医学列入一级学科专业招生,硕博阶段扩大老年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职业教育阶段提升学科等级。推进“5+3+X”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毕业后培训和继续教育。
李校堃说:“构建一体化高质量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体系,还应提升专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这样才能推动形成养老服务人才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
“解决老有所养,相关人才的培养是关键问题之一。”
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带来了《进一步优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布局》《坚持系统思维,打造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生态》《建立特色学科新赛道,支持地方医学院创建“双一流”高校》《一体化构建高质量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体系》等建议,其中关于养老人才培养的话题引起了极高的关注度。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9.8%;65岁及以上人口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4.9%。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3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即为“老龄化社会”,占比超过14%即为“老龄社会”,超过20%即为“超老龄社会”。根据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数量达到了0.88亿,占比7%,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具有人口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未富先老”等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针对这一现状,李校堃说:“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还存在人才供给与社会老龄化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专业教育资源不充足等问题。加快高质量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李校堃认为可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加强政策引导等方面入手,聚焦破解人才短缺的关键难题、形成政校协同,多部门协同保障机制。
李校堃建议将老年医学列入高等教育相关专业,高起点优化老年医学学科专业结构。在本科阶段将老年医学列入一级学科专业招生,硕博阶段扩大老年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职业教育阶段提升学科等级。推进“5+3+X”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毕业后培训和继续教育。
李校堃说:“构建一体化高质量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体系,还应提升专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这样才能推动形成养老服务人才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
近年来,中国石化大力推进CCUS项目落地投产,为国家推进CCUS规模化发展提供应用案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CCUS发展现状,建议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CCER)市场,研究并发布CCUS方法学,推动CCUS项目尽快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更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提及二氧化碳,我们并不陌生。但什么是CCUS技术呢?CCUS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通过从工业排放源中捕集二氧化碳并加以利用或注入地质构造封存,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我国越来越重视CCUS技术和项目稳步发展,但相较于庞大的碳排放总量,CCUS项目规模还比较小,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成本很高,限制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此外,我国曾实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机制,这是引导企业发展新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工具,但该机制自2017年起暂停实施。同时,我国已发布自愿减排(CCER)方法学200多个,但CCUS项目有关方法学仍是空白。在既无方法学也无交易机制的情况下,CCUS项目经济性难以得到保障,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推进,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钢铁、水泥等重工业领域脱碳空间小、难度大,要实现“双碳”目标,CCUS技术不可或缺。
对此,马永生建议,将CCUS项目尽快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一是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让更多碳减排项目参与碳市场,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机制,逐步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充分激发企业开展自愿减排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降低控排企业碳市场的履约成本。
二是研究并发布CCUS方法学,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CCUS方法学研究,或对企业开展的方法学研究进行认定并尽快发布,推动CCUS项目获得碳减排量,提升项目经济性,推动CCUS项目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三是参考国际经验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完善CCUS行业规范、制度法规框架体系以及技术规范,出台CCUS量化核证国家标准,并参考国际经验,探索制定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等支持政策。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食品领域的院士,孙宝国从自身科研领域出发,多年的提案一直都在关注食品安全、食品科技、食品包装与利用、食品推广、食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等内容。
今年,孙宝国带来的提案涉及提升中国葡萄酒产业市场竞争力、中国白酒国际标准的制订、氨基酸营养剂原料的合法使用、食品安全科普和食品谣言整治、高质量发展预制菜等内容,涵盖了食品安全、食品业发展和行业标准等方面。
孙宝国说:“传统食品中一些用手抓、用脚踩的生产方式需要进步,实现现代化生产。我们要传承的是制作经验,然后用科学的方法把传统的制法进行升级。食品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越高,食品安全的保障性越强。”
“食品添加剂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伴随着人类食物文明史长远存在的。比如卤水点豆腐,卤水就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主要成分是氯化镁;还有人喜欢吃石膏豆腐,石膏的成分是硫酸钙,也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干红,它需要防腐,一般会添加微量的二氧化硫作为防腐剂;食用油要加抗氧剂,不然会酸败;盐要加抗结剂,不然易结块……食品添加剂在各类食品当中都有使用。食品是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关键在于用法和用量。用法是否科学,用量是否标准。‘海克斯科技’事件提醒监管部门一定要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加强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科学的严谨性,提升食品谣言的整治力度,增加对食品科技、新食品、新事物的宣传普及工作。”
孙宝国呼吁,既要做好基础的食品科普工作,利用食育提升公众对于“吃”的基本素质,还要加快食品科技创新的脚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如孙宝国的提案中提到的预制菜就可能成为未来食品行业的大趋势 。
“2022年我国预制菜的市场规模达到了4196亿,同比增长21.3%,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破万亿。预制菜既是我国居民消费升级、食品加工业不断做大做强的有力体现,更是三产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已成为各地促进经济增长、助力农产品深加工、减少资源浪费、培育新增长的重要抓手。但是,预制菜的产业化绝对不是厨房的放大,也不是简单的清洗、调理,而是食品与烹饪等多学科的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