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3-01

2022 年度 科创热词

2023年01月31日

自唱新词送岁华,添酒暖烛迎新春。

2022年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2023年已然开启。过去的一年里,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一年。

2月,我们迎来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华健儿在赛场上显英姿,逞豪强,科技与体育并翅齐飞,大国实力神威尽出,民族自豪感喷薄而发。

3月全国两会中,科创成为热议,“碳中和、碳达峰”“新能源”“智能驾驶”“汽车芯片”“工业互联网”等纷纷成为代表委员口中讨论度极高的热词,一方面展现了我国科创领域成果落地的喜人成绩,另一方面,中国科技腾飞的蓝图,已经描摹壮阔。

4月,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所有飞行任务顺利收官,中国航天事业再次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

5月,C919C等央企国之重器彰显了中国企业科研硬实力。

7月,炎炎夏日,雪糕刺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偷袭”了消费者的钱包,“消费刺客”是一种调侃,也是为国内品牌敲响了警钟。

8月,“刺客”刚退,“科技与狠活”甚嚣尘上,公众又一次绷紧了食品安全的神经。

9月,“羊了个羊”杀出重围,让众多手机党又爱又恨,却天天熬夜通关。

10月,“二十大”阔步而来,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二十大盛会擘画蓝图。

11月,世界杯的号角高奏,“诸神之战”和“科技裁判”上演人机大战,却依然拦不住球迷炽热的迷恋。

12月,“新十条”公布,新冠疫情的防疫政策出现了转变,曾经的生活正在逐渐回归,烟火气复苏,一切都回来了,不过,也有人永远留在了过往。

2022年,这些热词串联起来了一整年,还有更多的热词成为了回忆铭刻在过去。

展望2023,希望的火种已经被点燃,熊熊烈焰将照耀着每个人的2023。

马斯克神话,破灭了!

2022年对于马斯克来说,过得并不好,但是对于众多看客来说,这位科技红人全年“八卦不断”。根据百度指数和微博近90天的热搜指数来看,马斯克几乎成为了全年“热搜常驻”选手。相关搜索在2月底小幅度增长,4月份到达顶峰,指数逼近70000。近90天,10月27日左右,在微博平台上,马斯克的热搜指数达到了548676,环比增长率达到了268.70%。

今年马斯克到底做了什么让全球的“吃瓜群众”目光都聚焦于这位科技大咖身上?

先简要回顾一下马斯克是如何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工业家、工程师”的。

1999马斯克创立了X.com公司,正是改变亿万人转账方式的PayPal的前身;2002年,他创立了太空开发技术公司,即Space X,以降低空间飞行成本和航天技术商用、民用化为宗旨,成功将国际空间站的成本降低了80%;2004年,他成立特斯拉公司,致力于电动车和新能源的使用,力图实现“全球可持续能源的转变”;2013年,他将目标对准了超级高铁……

马斯克被美国《时尚先生》杂志评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75人之一。2013年,马斯克被评为美国《财富》杂志年度商业人物。2021年,胡润研究院发布《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马斯克以1.28万亿元人民币财富首次成为世界首富。

然而这一切美好在2022年戛然而止,2022年12月12日,据《福布斯》富豪榜最新数据显示,马斯克已经不再是世界首富。而全年不断让他霸榜热搜的关键词也成为了“暴跌”“辞职”“推特”“接盘侠”等。

马斯克的特斯拉公司,今年股价暴跌超过70%,12月份特斯拉总市值为3559亿美元,相较于2022年年初,累计蒸发约7357亿美元。他个人损失身价1320亿元,平均每天3亿美金凭空消失!

除了自家公司亏损这个巨大的窟窿外,马斯克还在““推特””(国外社交平台)身上,栽了一个大跟头。

此前马斯克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不满“推特”算法和社交环境,如果自己掌权“推特”,将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智能、干净、自由的社交平台。

2022年1月,马斯克购买了“推特”的股份,4月25日,马斯克与“推特”董事会达成最终协议,以每股54.2美元的价格对其进行收购,交易价值约为440亿美元(约合2886亿元人民币),10月,马斯克正式入主“推特”。

然而,纷争才刚刚开始,马斯特入主“推特”后,开启了疯狂裁员,将“推特”公司从原先的7500人,减少到2300人,裁员规模达到了75%。随后他又在“推特”上推出蓝V认证,每月8美元,然而马斯克只收钱,并不负责核实身份,导致很多人冒充知名政客、名人、名牌企业。美国制药巨头礼来公司的仿冒账户发布了一条“胰岛素免费”的帖子,导致该公司市值蒸发百亿。

屏幕截图 2023-05-08 162858.png

除此之外,任天堂、雀巢,甚至马斯克自己的特斯拉和SpaceX公司等,都出现了带蓝V认证的仿冒账户。这进一步恶化了“推特”与广告商的关系。根据非营利组织“美国媒体事务”的报告,“推特”排名前100的广告商已经流失了一半。其中不乏全球知名品牌,包括大众、通用、可口可乐、嘉士伯、戴尔、香奈儿、福特、雀巢等。数据显示,广告收入占“推特”总营收的90%。自2020年以来,这些广告商为“推特”带来了近20亿美元的收入。即使是2022年,他们为“推特”所带来的广告营收也达到了7.5亿美元。半数广告收入的流失,让“推特”的营收困难进一步加剧。

为此,马斯克甚至在“推特”上发起投票,询问网友自己是否应该辞去“推特”CEO职位,最终有1750万人参加,超过1000万人认为他应该“滚蛋”。

闹剧仍在不断上演,套用今年最流行的一句话奉劝马斯克:“这里面的水太深,你掌握不住!”顺带一提,马斯克入驻“推特”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两件事,一是火速封禁了自己前女友的账号,二是恢复了此前被“永久禁言”的特朗普的账号。


根据百度指数显示,AI关键词的相关搜索全年处于高位,尤其是12月初达到了搜索巅峰。微博搜索指数显示,近90天内,10月28日,AI相关信息一度达到了13万热度值,平均维持在5万左右。

2022年12月16日,Science发布2022年年度科学十大突破,其中AIGC则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突破位列其中。2022年被科技界称之为AIGC元年,虽然AIGC技术在业内早已经成熟,但是不管是业内外对于“实战能力”还是持有怀疑态度,直到2022年8月。

当时,美国科罗拉州举办的数字艺术展览,一幅名叫《太空歌剧院》的画最终获得了艺术类冠军。此画艺术水准之高让很多从业的艺术家们都连连惊叹。原作者Jason Allen表示,这幅画是由人工智能(AI)算法工具Midjourney完成。

众看客皆一片哗然,有人认为AI图像完成是在作弊,也有人认为,AI此前不被人看好是因为觉得AI技术不够成熟,创作的作品粗制滥造,然而现在AI创作已经能够折服专业艺术家了,表示这项技术已经成熟了,对未来充满期待。

此后,火热的AIGC赛道受到了资本青睐,2022年来AI智能初创公司融资部、国外公司Jasper.ai宣布完成1.25亿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达到15美元;Stability AI宣布获得1.01亿美元,投后估值达10亿美元。

国内AIGC技术服务提供商慧夜科技也于近期完成由高瓴创投领投、顺为资本跟投的Pre-A+轮数千万融资。此后,腾讯发布了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阿里巴巴旗下AI在线设计平台“鹿班”实现海报设计生产,字节跳动旗下的剪映和快手推出的“云剪”能够进行AI视频创作,百度发布AI艺术和创意辅助平台“文心·一格”,可快速生成AI画作。未来五年或将有10%~30%的图片内容由AI参与生成,相应或将有600亿以上的市场规模。

AIGC势必对人类发起挑战,是否会取代脑力劳动者,且行且看。



“那必是科技与狠活!”

即便是不关注互联网的人,在2022年或多或少都听说过“科技与狠活”的“传说”。2022年8月,短视频博主“辛吉飞”发布了一系列“科技视频”:糖水加香精合成的蜂蜜、没有肉的淀粉肠、明胶片混合糖浆制成燕窝等,伴随着他标志性的歪嘴表情和魔性的那句“这都是纯纯的科技与狠活儿 ”彻底点燃了互联网,引起了全网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

截至2022年9月29日,抖音短视频平台中,话题“海克斯科技”的播放量超过了15.2亿次、“科技与狠活”的播放量超过了9亿次、“三花淡奶”的播放量超过了5.7亿次,短短一个月辛吉飞就积累了900万粉丝。辛吉飞的视频在全网迅速传播、发酵,各方声音也纷纷涌现,有网友惊呼:这就是添加剂的魔力吗?

也有网友认为:见怪不怪!

还有“理中客”表示:不谈计量都是“耍流氓”,不用恐慌,虽然是食品添加剂,但是少量对人体无害,一时间众说纷纭。

此后,中国食品报融媒体接连发布两支“辟谣视频”,点名批评辛吉飞的视频存在夸大、混淆大众视野的问题,宣扬“低价有罪论”误导消费者。随着辛吉飞揭露更多行业内幕,网上出现了大量举报信息。

10月8日,博主辛吉飞宣称遭遇车祸,“累了,不拍了 ”,此后永久退网。

屏幕截图 2023-05-08 163356.png

辛吉飞和他的“科技与狠活”重新将食品安全问题摆在台面上,用一种娱乐化的方式,形成了“病毒化”的传播,让所有人再次绷紧了食品安全的神经。这有助于食品生产厂商提高安全底线,也提高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食品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大打击非法使用食品添加的现象,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让科技与狠活停留在提升老百姓生活质量的领域。


2022年最受关注的科技词汇一定是“量子纠缠”,根据百度指数显示,“量子纠缠”一词自10月3日开始,搜索量、相关资讯量激增,最高达到了100660;微博指数显示,10月6日量子纠缠热搜指数最高,达到了421843,环比增长393.02%;而在抖音短视频平台,知名科普作家严伯钧的一条科普“量子纠缠”的视频,达到152万点赞、10万讨论、11万收藏和16万转发。

量子纠缠,火了!其原因是北京时间2022年10月4日,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阿兰·阿斯佩、约翰·克劳泽和安东·塞林格,以表彰他们对纠缠光子进行的实验,证明了对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和开创性的量子信息科学。他们的实验证明了研究和控制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的潜力。发生在纠缠对中的一个粒子上的事情会决定发生在另一个粒子上的事情,即使它们的距离远到无法彼此相互作用。获奖者们对实验工具的开发为量子技术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础。

所谓“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原本是用来调侃一些以目前人类认知无法解释的诡异现象,然而随着量子纠缠被证实,曾经的“信口胡言”却可能是打开新科研领域大门的扣门环。

量子纠缠的论战已经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几乎近一百年人类文明史上所有物理学大咖,都曾就此问题表达过自己的观点,其中海森堡、爱因斯坦、薛定谔、贝尔等人的论点最为知名,尤其是“薛定谔的猫”早已经演变成一项哲学命题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

此次量子纠缠被证实,其后续猜想紧跟而上,如:我们的世界是虚拟的,平行宇宙确实存在、比原子更小的量子世界和微观宇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切实存在比我们维度更高的空间,一下子曾经存在于人类科幻脑海中的种种天马行空的想象都有可能变成现实。

未来,遇事不决时,可能真的要靠量子力学了!


2021年7月,一条“国家网信办、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等七部门联合进驻滴滴”的消息引燃全网舆论,撕开了数字安全的口子,网友一片哗然。

“滴滴事件是怎么回事?我的出行信息被泄露了吗?那我的信息还安全吗?如何保证我的个人隐私?”这些问题萦绕在每一个人心头。

2022年7月16日,“滴滴被处罚80.26亿,存在16项违法事实”的新闻再次让数据安全的话题回到了公众视野。根据百度指数显示,当日的瞬时指数一度逼近12万,微博指数显示,12月17日“滴滴”关键词指数瞬时达到了3165842,环比增长了1436.72%。

滴滴被罚事件再次引起了公众对于信息安全的担忧,大数据窃取隐私又在一遍一遍试探老百姓的底线,“谁来保护我们的数字安全”成为2022年讨论度极高的声音。

2022年8月3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申报指南(第一版)》,对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申报方式、申报流程、申报材料等具体要求作出了说明,9月1日起正式施行。

9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网路安全法》”)意见的通知。

《网络安全法》拟调整违反网络运行安全保护义务或者导致危害网络运行安全等后果的行为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进一步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有关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新增对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有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等。

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数据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议题。现如今,数字安全影响的不仅仅是国家,更成为普通老百姓生命财产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安全,才能你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