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1-09

从“品牌助农”到“品牌富农”的飞跃

文/本刊记者 段永利

2021年10月12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话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复杂局面,新形势新格局背景下,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各类企业、产业、平台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到扶贫攻坚中,探索出了大量扶贫效果显著、可信可行可学的扶贫模式,这些鲜活的扶贫案例是各个企业在扶贫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品牌企业率先开展精准扶贫行动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商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优秀品牌是国家的响亮名片和宝贵财富,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企业助农、乡村振兴的依托。

据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司长曲天军介绍,国有企业成为社会扶贫的主力军。目前96家中央企业定点帮扶246个贫困县,占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1.6%;设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和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181.86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近百个,投资额140亿元,覆盖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在2021年中国品牌日活动上,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农”)携旗下重点子品牌集中亮相,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近年来,首农充分发挥自身品牌、市场、产业运营优势,通过项目投资、基地建设、科技帮扶和产销对接等方式,构建了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形成了“产业推动、科技驱动、渠道联动、品牌带动”的精准帮扶新模式,助力受援地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集团在北京市对口帮扶的 7 省、市共有投资项目61个,计划投资总额为153亿元,预计带动当地就业人口6556人。

首农食品集团河北滦平华都公司总经理说,自2007年起,集团投资5.6亿元建立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滦平华都公司,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有2700多人,累计带动3000多农户从事肉鸡养殖,衍生产业带动就业2000余人,先后实现近万农户脱贫致富。首农让越来越多的滦平人拔掉穷根,甩掉贫困的帽子,成为当之无愧的“扶贫就业工厂”。

再比如,有着贫困幼年生活和插队下乡艰苦体验的刘永好,带领新希望集团自觉担当,开展大规模扶贫助农行动。

“通过投资的方式来带动就业,传递新的观念,为老少边穷地区人们创造价值,让当地农民成为新型的、有尊严的、富裕的农民。”出身贫寒的刘永好,清楚地知道贫困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从集团成立之初,就扛起“公益爱心大旗”,倡导“光彩事业”、帮扶农村走致富路。30多年来,新希望从来没有停止过公益爱心行动。

从1994年牵头发起光彩事业,新希望集团在“老、少、边、穷”地区投资已超过50亿,在新疆、甘肃、宁夏、四川、贵州、湖北、湖南、云南等地建造了超过150家同类型光彩事业扶贫工厂 ,带动地方就业6万多人,并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转岗员工13000多人。

早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刘永好联合38位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提出“一帮一、手牵手”,一个企业带动一个村,有条件的企业带动若干村发展这一新农村建设思路,随后,新希望启动了“政企共建,村企联动,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模式”项目。2007年以来,新希望采用“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方式,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山东等省市开展农牧产业的带动和帮扶工作,共帮扶100余个村子走上了致富之路,发展建设原料种植和畜禽养殖基地超过5万亩,辐射带动的基地超过400万亩,使所在地农村农民年平均增收近千元。

“十三五”规划制定实施以来,新希望集团发挥在畜牧业方面的技术、规模、组织等综合优势,通过“公司+家庭农场”的方式在当地进行精准扶贫,为农户提供包括种苗、饲料、兽药在内的生产资料,对农户进行科学的养殖技术指导,并负责后期市场销售,提高农户的养殖效率,降低养殖及市场风险,最大程度保障农民收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说过,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实现农村生态资源价值化,吸引技术、文化、投资等要素下乡,是提升乡村振兴“造血功能”的关键。


电商、通信运营商成为消费助农的“新利器”


中国有句俗语“谷贱伤农”。农产品不仅要卖得出,还要卖得好,其出路是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直播带货助力消费扶贫、精准施策激发出“造血”内生动力。2020年,电商让品牌农产品发展迎来新机遇。据新华网客户端的数据,各大平台和企业累计销售鲜活农产品达到了79.6万吨。

与其他扶贫路径相比,新电商突破了农产品的销售瓶颈,助农直播成为拓展乡村发展的重要窗口。“平台化”的品牌扶贫整合了多种扶贫方式的特点,因地制宜,因品制宜,能够最大范围、最大深度、最切实际地解决现实问题,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9月7日,由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的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正式启动。作为“2021金秋消费季”的主要参与平台之一,中国最大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将同时上线“多多丰收馆”,并正式启动“消费惠农直播”“农产品产销对接大会”“新农人电商培训”系列电商助农活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及全国农产区直连8.5亿消费者,助力各地农户增产增收。

事实上,从农产品起步,聚焦低价、下沉流量的“国民电商平台”拼多多,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电商的典型代表。财报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拼多多直接营收成本115.26亿元,占总收入的43.42%,相较上季度的30多亿元,环比暴增466%。截至2020年底,拼多多新增年活跃买家超2亿,达到7.884亿,同比增长35%,拼多多农副产品GMV已超过2700亿元。

目前,拼多多已经通过路线规划技术与网络解决方案,初步打造出一套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直连超过1000个农产区,并带动超1600万农户参与到数字经济之中。

拼多多CEO陈磊深有感触:“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快递,村村有光缆线路、移动通信基站。在道路网和互联网的支撑下,贫困地区的农户们,可以面向全国市场销售自家的农产品,足不出户就可以收到网购包裹。”

这一切便利还得归功于电商、电信运营商的功劳。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乡村振兴叠加信息化,将农业推进快速发展期。比如,中国移动凭借着在电信行业的知名度,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其精准扶贫系统在贫困地区全力推进网络覆盖,有效解决了扶贫工作中信息不对称、动态管控难、供需匹配难等问题,用大数据使扶贫更加精准。该系统在河南、湖南、重庆等7省市的55个市县落地,覆盖697万贫困人口,服务近40.8万扶贫干部。

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移动还为没有能力购买手机或支付话费的贫困户提供援助。仅在湖南省,共为40.1万贫困群众提供了包含100分钟通话和500M流量的“扶贫联络卡”,为32.5万贫困群众提供了智能手机。

一些被大山阻隔的深度贫困县,在中国电信产业“造血式”帮扶下,探索出一条产业兴、生态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电信产业为农民打通信息致富路,农产品不仅走出了大山,还走出了国门。

杂交水稻


农资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发力


农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农资产品的创新发展。当前,我国农业正在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同时,化肥“减施增效”“有机肥替代”等政策,以及生物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种业改良技术等不断提升,正在重塑农资行业的发展格局。

集生产、流通、服务为一体的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农集团”),专业经营化肥、农药、农用汽柴油、农膜和种子、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大型企业集团,6个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经营格局,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有1个万吨级码头、9条铁路专用线、800个农资配送中心、2000家农药标准店和5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地域达1200多个县。

目前,中农集团已经成长为国内重要的农资流通企业,年销售化肥超过2000万吨,稳居行业前列。同时,中农集团还承担着国家化肥商业储备、国家救灾农药储备等战略任务,是国家调控农资市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力量。

中农集团董事长苏泽文表示,受持续强降雨影响,今年夏天全国不少省市农作物因涝受灾严重。其中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110万亩农作物受灾。为减少灾害损失,中农集团紧急调拨国家储备救灾肥发往扶沟,帮助灾区群众恢复农业生产。8月3日上午,中农集团承储的两车60吨复合肥已经运抵扶沟县,这些物资将优先用于当地受灾最重的三个乡镇。中农集团根据各地的灾情情况,继续不断增加调拨的数量和品种。

“我们一手抓农资供应,一手抓社会化服务。”苏泽文表示,依托遍布全国的1万多家经营网点及基层服务中心,中农集团组建运输车队,全力打通农资配送“最后一公里”。截至今年6月底,中农集团已累计调入化肥1360万吨,同比增长15.3%;农药约11万吨,同比增长16.2%。6月以来,中农集团旗下公司启动直播观摩会,线上线下会场双管齐下,让全国更多地区的种植户通过屏幕与现场农技专家交流学习。中农集团天津公司在全力保障化肥供应的同时,主动对接超市、电商平台,积极为老乡的农产品找销路、跑市场。

今年以来,中农集团已和10余家国外知名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口优质复合肥料,主要流向华东、华南经作区及东北粮食生产区域。时下正值玉米收获季节,山东省莱阳市种植大户赵先生说,本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试用了“中国农资-云中农”玉米控释肥,没想到一根根玉米茎杆粗壮,玉米穗大籽粒饱满,亩产达1500斤左右。

作为农业发展“芯片”的种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肩负着新的使命。种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环境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走出国门的巨菌草种


种植大户喜看玉米大丰收


众所周知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攻破了杂交水稻的各个关键难题,从1975年起,杂交水稻迅速在全国水稻种植区域普及开来,平均每亩田比普通水稻增产20%~30%。到1977年,全国水稻增产量就达到53亿多斤。2010开始他又带领团队研究转基因水稻。2017年他研究出的水稻新品种创亩产纪录,该品种的水稻在试验田内亩产1149.02公斤。让中国人牢牢端稳中国碗,中国碗里装满中国粮成为现实。

为扶贫事业和保护生态环境,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发明了菌草技术。35年来,从“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拓展到畜牧业、生态治理等领域,并“以草代木”生产板材、纸浆等,开辟了菌与草交叉的科研新领域,正成为新的农业资源和生物材料。他还推动菌草和菌草技术在斐济、中非共和国的成功实施。至今,菌草技术已传播到世界106个国家,培训国际学员10509名,在多国实施了菌草援助,还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重要项目。

9月2日,在“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习近平指出,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

中国农业被认为是最后的蓝海,需要更多的品牌企业、电商平台、电信产业、农资产品来帮助中国农业从传统化向信息化迈进,以期建立更多的国民农产品品牌,助农惠农的同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路虽远,行者常至。任虽艰,为者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