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1-07

科创中国

2021年07月28日

7月9日,北京交通大学“徐寿波院士基金”捐赠仪式在该校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寿波携夫人捐赠200万元助力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徐寿波今年已有90岁高龄,他回顾自己求学和工作的经历,表示在最艰难的时期是党和国家给予了希望和信心,自己必将终身铭记并用毕生所学回馈党和国家。徐寿波夫妇自发捐赠200万元工资积蓄,设立“徐寿波院士基金”,用于支持技术经济、综合能源工程、物流工程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科技创新进步和领军人才培养,搭建学术交流、成果转化、难题攻关、交叉合作的高端平台。


6月29日,“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来到人民大会堂接受授勋。

吴天一是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扎根祖国艰苦边远地区,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了上万名藏族群众。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吴天一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80多岁高龄仍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


6月21日,西湖大学二号楼再迎新团队入驻,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教授姜汉卿及其团队正式加盟西湖大学工学院。

姜汉卿2001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力学系,主要从事柔性电子与软/硬异质性材料研究。加入西湖大学前夕,姜汉卿刚刚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颁发的伍斯特·里德·华纳奖章(Worcester Reed Warner Medal),以表彰他将“硬薄膜与软基底结合,探索了该结构在大变形时的后屈曲特性,并将其应用在很多领域”的开拓性贡献。


中新网6月15日电 据美国《纽约时报》14日报道,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日前在接受该媒体访问时,驳斥了新冠病毒源自实验室泄漏的假设,称这是“毫无根据”的。

根据《纽约时报》报道,石正丽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接受访问。针对有报道引用美国情报称武汉病毒研究所的三名员工,在2019年11月就出现类似新冠的症状,到医院寻求治疗,石正丽回应表示,没有这回事。因为她的实验目的不是让病毒变得更危险,而是了解病毒如何跨物种传播。


6月24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杂交马铃薯的基因组设计》的论文,介绍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在杂交马铃薯育种领域的研究成果。这是“优薯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里程碑式突破。

“优薯计划”是由黄三文团队联合云南师范大学等国内外优势单位发起的,为了彻底解决马铃薯产业面临薯块的繁殖系数低、储运成本高、易携带病虫害等问题,运用“基因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培育杂交马铃薯,用二倍体育种替代四倍体育种,并用杂交种子繁殖替代薯块繁殖。

2020年11月8日,黄三文曾拜访袁隆平,跟他谈起正在做的杂交土豆。他们谈到,当前中国南方种植土豆,都要从内蒙和东北调用种薯,因为目前的种薯只能在气候较冷的地方生产。袁隆平在听取该项研究介绍之后,题词评价:“马铃薯杂交种子繁殖技术是颠覆性创新,将带来马铃薯的绿色革命”。


6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元九获得了“七一勋章”,他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曾获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作为早期出国留学的博士,新中国成立初期,陆元九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几十年来,他参与筹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他曾说过:“祖国永远是我的挚爱。在自己的祖国工作,再苦再累都是快乐的!”


近日,记者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获悉,该校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刘孝波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并收到了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主席库兹涅佐夫、首席科学秘书伊万尼茨卡娅联合签发的院士当选证书与院士工作证书。

刘孝波一直从事先进功能高分子及其功能材料研究,先后研究出“可生物降解聚酯酰胺”“新型特种高分子——第一代、第二代聚芳醚腈”“高吸附通量磺化聚芳醚腈”“耐高温腈基聚合物及其系列复合材料”等多项研究成果并实现产业化,为社会、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以聚芳醚腈及其衍生物、邻苯二甲腈聚合物为代表构建了新型的芳腈基聚合物,首次实现芳腈基聚合物在国内外工业化规模的中国制造。 


突破500公里量级 中国科学家创造现场光纤量子通信新世界纪录

6月2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教授潘建伟及其合作者成功实现500公里量级现场无中继光纤量子密钥分发,创下现场光纤量子保密通信新的世界纪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陈腾云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王向斌、刘洋等合作,利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小组研制的超导探测器,基于“济青干线”现场光缆,突破现场远距离高性能单光子干涉技术,分别实现428公里和511公里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是目前现场无中继光纤QKD最远的传输距离。

研究成果成功创造了现场光纤无中继QKD最远距离新的世界纪录,在超过500公里的光纤成码率打破了传统无中继QKD所限定的成码率极限,即超过了理想的探测装置(探测器效率为100%)下的无中继QKD成码极限。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分别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和《自然•光子学》上。


科学家找到无机块体材料制备新途径

6月25日,《科学》刊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唐睿康与研究员刘昭明等合作成果。研究发现,可以通过调控无定形碳酸钙颗粒内部的结构水含量和外部压力来实现无定形碳酸钙颗粒的融合。这种利用材料自身结构特性促进传质的策略克服了传统烧结的不足,为制备无机块体材料提供了新的方法。为了验证结果,团队把金纳米颗粒标记在碳酸钙颗粒表面,挤压后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碳酸钙颗粒间没有界面或间隙,确实是可以完全融合。


风云四号B星成功获取首批高精度图像和数据

7月1日,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B星成功获取首批高精度高时效可见光观测图像。这批图像可直观显示对流云团的精细化结构,时空分辨率分别从5分钟、500米提高到1分钟、250米,提升了中小尺度云团连续快速监测能力,对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特别是突发性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风云四号B星于6月3日成功发射,是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首发业务星,主要应用于天气分析和预报、环境和灾害监测等领域,目前正处于在轨测试中。

在此次获取的全圆盘卫星云图上,天山的积雪、青藏高原的湖泊、河套区域的地表纹理、东北华北区域的对流云团、南北半球高纬度区域的涡旋云系等清晰可见。在1分钟、250米分辨率的全色波段图像产品和500米分辨率真彩色合成图的图像和动画产品上,对流云团的精细化结构和发展演变过程清晰、直观。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产品生成技术应用机器学习,实现了真彩色的大气订正。


我国首次获得飞秒尺度的X光照片

我国首台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调试工作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6月21日凌晨成功获得首批实验数据,首次获得飞秒尺度的“水窗”波段X光照片。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仅用了100飞秒(1飞秒等于1秒的1千万亿分之一),首次实现2.4纳米单发激光脉冲的相干衍射成像,并完成了对衍射图样的快速图像重建。

从“产生光”到“应用光”,标志着我国在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研制和使用方面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也成为国际上仅有的两个实现“水窗”波段相干衍射成像实验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之一。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首台科研设备安装

6月28日上午,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首台科研设备安装,标志着HEPS工程正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同期,为HEPS提供技术研发与测试支撑能力的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PAPS)转入试运行。

HEPS首台安装的科研设备是加速器设备——电子枪。电子枪位于HEPS直线加速器端头,是加速电子产生的源头,采用全国产技术,自主设计、国内加工。电子枪由枪体、陶瓷桶、防晕环、阴栅组件4大部件构成,其中阴栅组件是电子枪的关键卡脖子部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的技术攻关,解决了阴极发射以及微米级栅网编制、变形和焊接等难

题,目前已基本实现了阴栅组件的国产化。同步辐射光源将为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等领域原创性、突破性创新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平台。


科学家揭示耕地利用强度评价体系复杂性特征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利用遥感、统计与空间模型,针对复种频率、生育期等耕地利用强度核心指标开展了多维度关联分析,揭示了耕地利用强度评价体系的复杂性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农业系统》(Agricultural Systems)。

据副研究员余强毅介绍,提高耕地利用强度可在不扩大耕地面积的情况下增加粮食产量。已有研究大多利用单一指标衡量耕地利用强度,较少考虑不同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该团队聚焦鄱阳湖主要产粮区江西省进贤县,融合高时间分辨率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卫星与高空间分辨率的高分卫星遥感影像,准确获取研究区2015年度地块尺度耕地复种频率与耕地生育期天数信息,并针对二者开展多维度关联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一年三熟耕地地块的生育期集中在300天左右,两个指标反映的耕地利用强度均很高。但一年一熟和一年二熟耕地地块对应的生育期天数在170~210天之间存在明显的重叠,其中约三分之一耕地地块在关联对比复种频率与生育期天数时表现出完全相反的耕地利用强度特征。

该研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系统验证了不同指标衡量耕地利用强度可能存在不一致性这一科学假说,揭示了耕地利用强度评价体系的复杂性特征。研究者认为,未来有必要深入研究不同耕地集约化利用路径的权衡协同关系,服务制定面向特定发展目标的耕地集约化利用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