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0-04

张志勇:技术创新助力特冶生产腾飞

文/本刊记者 马铭阳

2020年06月08日

右方为张志勇

4月16日,在北京特冶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的数控铣床和钻床隆隆作响,员工们在忙着赶制完成一批固定型贝氏体钢组合辙叉订单,准备尽快发给客户。

特冶(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特冶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志勇告诉记者,公司所生产的固定型贝氏体钢组合辙叉早在2008年10月20日就通过了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该产品可以满足铁路重载、提速的发展需要。公司自主研发的这种固定型全贝氏体钢组合辙叉,实用通过总量突破4亿吨,鉴定结论认为,该成果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蓦然回首,到2020年,北京特冶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立24年。谈及24年来的发展之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串串踏石有痕的脚印。

24年来,北京特冶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追踪铁路运输高速重载的发展要求,构建产学研用联盟的新体系,有效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河北工学院、北京铁路局、包钢等单位合作进行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开发研制出了金相组织为贝氏体组织的钢轨、道岔、曲线轨、尖轨等产品。用贝氏体钢材轧制的钢轨显示出优异的机械性能,主要指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比现用钢材更耐磨,有韧性和硬度更高的优势,是普通材料使用寿命的三倍,用户安全认可度更高。

北京特冶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轨道车间

24年来,北京特冶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科技成果捷报频传,先后开发的双金属排气门和整体强化型进气门,制造材料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等产品的水平,目前已形成年产60余万支气门的生产能力。产品覆盖国内市场,部分产品远销欧美,产品广泛应用于铁路东风4、东风8及进口ND5内燃机车上,机车气门已达28个品种,公司列为铁道部定点生产厂 。

24年来,北京特冶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砥砺奋进,于2007年11月6日通过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于2009年4月通过了针对工务厂和材料厂补充审核和对公司的监督审核,整个研发体系、生产营销体系走入正轨,并进入快速发展期。

24年来,张志勇带领公司科研技术人员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和生产难题,优化了热处理工艺,使得道轨、道岔产品的金相组织晶粒度和机械性能比原来更优;解决了钢轨、道岔产品质量一致性问题和产能不足问题。科技改革试点和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等工作取得的进展,有效驱动了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为总经理,张志勇带领北京特冶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紧围绕主业发展,贯通产业链,以科技创新科技进步驱动铁路工务产品以及各种规格型号的内燃机用气门、气门座和生产气阀用高温合金钢、工模具特种钢的增产增效,带动公司销售增长。

多年来,北京特冶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不断完善科研体制机制,坚持开放创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1996年创办公司至今,张志勇带领公司领导班子一直冲在研发最前沿,发掘用户需求,占领制高点。目前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铁路工务系列产品加工设备,拥有系列机械性能、金相组织、硬度、无损探伤、化学元素分析等理化检测设备,形成了人力资源配置合理、生产和检测设备设施齐全、生产工艺成熟、过程控制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截至目前,北京特冶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共申请专利19项,科技创新发明大量应用在生产一线,为行业发展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并凭借优良的产品质量和专业高效的技术服务,取得了客户和市场的高度认可,部分产品已出口到欧美国际市场。2019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30%。

作为拥有19项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企业,张志勇带领着北京特冶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正搏风击浪,振翅远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