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16-12

鲛珠记 ——世界淡水有核珍珠之父谢绍河的珍珠人生

文/本刊记者 彭砚淼

2017年01月05日

养殖基地照片2.jpg

有一句古语:“明月之珠,蛖之病而我之利。”

有一个少年,在海边玩耍长大。他家境贫寒,没机会在书中读到这句话,却随时可以为小伙伴们讲述另一个故事:

当蚌张开它那坚硬的蚌壳呼吸时,偶尔有随着潮汐海风飞来的沙砾钻了进来。蚌生病了,它没有哭泣,而是动员着全身力量努力自愈,体液一层层包裹住落入柔软组织的沙砾……就这样,生命中突如其来的痛苦伤口却变成了最美丽绚烂的珍珠。

对,这就是最朴素形象的有核珍珠形成机理。蚌的外套膜受异物(砂粒、寄生虫)侵入的刺激,受刺激处表皮细胞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陷入的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细胞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把核包被起来即成珍珠。异物为核,称为“有核珍珠”。如果蚌外套膜外表皮受到病理刺激后,一部分进行细胞分裂,发生分离,随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机物质,同时逐渐陷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继而形成珍珠。由于没有异物为核,则称为“无核珍珠”。

19世纪末,日本人开始在海水中大规模人工培育有核珍珠。20世纪20年代起,日本长期占据着世界养殖珍珠行业霸主地位。而那时,正处于军阀混战的中国,起源于宋代的人工育珠术早已湮灭失传。1937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动物系的中国留学生熊大仁携带珍珠人工养殖资料和珍珠插核手术工具归国,从此重新开启了中国养殖珍珠业的大门。建国后,熊大仁和他的研究团队先后成功育成了海水有核珍珠和淡水无核珍珠。此后,中国淡水无核珍珠产量和出口量均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面对着如此辉煌的成就,熊大仁却始终忘不了自己内心中最大的夙愿——河蚌植核培育淡水有核珍珠。淡水无核珍珠原有技术是在河蚌外套膜植入细胞小片培育,养殖周期普遍长达6年,珍珠形状不规则,经济价值低。要使中国从珍珠大国变成珍珠强国,培育“淡水有核珍珠”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口。

这个萦绕熊大仁心头多年却一直没能实现的梦想,是世界珍珠研究界攻关的一大难题,即使是珍珠养殖、科研极其发达的日本也没有解决。1981年9月4日,年事已高的熊大仁教授郑重地把这未竟之梦托付给了那个当年在海边讲“病蚌成珠”故事的少年——他的学生、时年27岁的谢绍河。此时的谢绍河已经是珍珠养殖青年专家,他主持的“工厂化培育海水珍珠试验”科研项目获得了湛江水产学院(现为湛江海洋大学)科技成果奖。

2016年7月11日,汕头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逸丽为谢绍河颁发“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JPG

2016年7月11日,汕头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逸丽为谢绍河颁发“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

5天之后,熊教授与世长辞。站在恩师遗像前的谢绍河在心底里发誓,即使攻关之路荆棘横生,科研困难层出不穷,自己也会义无反顾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完成恩师托付,破解世界难题,培育出河蚌植核淡水有核珍珠。

在湛江水产学院珍珠研究室工作的谢绍河开始不停地向学校打报告,要求立项培育淡水有核珍珠。在他看来,既有的淡水无核珍珠养殖除了周期长等致命缺陷外,母蚌植入珠核也容易致残,成活率低。即使侥幸存活,因植入的细胞小片形状不一,成珠珠型不规整,圆珠物以稀为贵,价格居高不下。如果能在淡水母蚌里植入圆形珠核,成品珠珠型圆润,珍珠层厚,色彩也很丰富。更重要的是,寻常百姓家也能佩戴得起。但三份报告石沉大海,让已有明确研究思路的谢绍河陷入了困境。

象牙塔里搞研究的路走不通了,我该怎么办?——年轻的谢绍河一遍又一遍问着自己。就在这个瓶颈,仿佛是天意般,当年那些听故事的小伙伴儿们来找他这个讲故事的帮忙了。1982年国庆,谢绍河的老家汕头市新溪镇六份村来了人,说村里新开挖了一口1.8亩的吃水蓄水池,问懂行的他能不能陪着乡亲们一起去当时南海县南庄镇的广东省水产养殖淡水良种场买3000只插片无核珠蚌来净化水质。这让谢绍河抓住了契机,就像受伤的珠蚌一样,不流泪,而是勇敢地与苦难搏斗。

谢绍河离开了舒适安逸的学校环境,在小池塘边搭了个简易竹工棚住了下来。说是“住”,但不知有多少个夜晚都是彻夜不眠,思索试验。他决定,将“淡水有核珍珠”这个技术难题分代研究,逐个击破。

“淡水有核珍珠”培育第一代技术是把核植入珠蚌外套膜。但是外套膜很薄,外侧细胞层和内侧细胞层间夹着的结缔组织幼嫩,圆核直径一般都在5毫米以上,难以植入育珠。第二代技术是在珠蚌内脏团中植入圆核。但淡水河蚌没有海水珠母贝那套生殖腺核位,植核手术时死亡率高、脱核率高。谢绍河反复试验,自己动手为千把只河蚌做植核手术。每当洪潮、台风来临之际,他几天几夜不睡觉守着这小小蓄水池,仿佛在守着自己和已故恩师共同的梦想。经过无数次筛选,谢绍河选中了产于长江出海口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的三角帆蚌为母蚌,经过人工繁殖试验适应本地气候。蚌苗培育成功,使得珍珠生存载体——母蚌资源充足。谢绍河摸清了三角帆蚌内脏器官肠系结构,精确将珠核植入,避免了母蚌死亡或致残。母蚌健康,产出的珍珠珠型圆润,珠子硕大,色泽光彩照人。1985年,谢绍河在这个小池塘里成功培育出淡水有核珍珠5公斤。1988年,投入植核育珠生产,成功收获产品50多公斤。

谢绍河工作照:查看植核情况.JPG

谢绍河工作照:查看植核情况

1991年6月21日,在广州白天鹅宾馆召开的中国珠宝首饰进出口交易会开幕式上,国际珍珠协会主席、中国珠宝首饰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何乃华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率先培育出成批量的淡水有核珍珠,打破了世界珍珠养殖史上只有海水有核珍珠的现状,开创了淡水有核珍珠养殖的新纪元。1994年12月17日,谢绍河的技术成果由广东省科委组织专家现场鉴定,确认为“世界首创”。1995年,“淡水有核珍珠大面积养殖技术”获汕头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谢绍河突破了淡水珍珠养殖的技术瓶颈,培育出世界首创的淡水有核珍珠,并结合课题研究创建鱼、蚌混养的“生态养殖”育珠模式,保护了水质资源和水域环境,推动珍珠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项目专利“用淡水河蚌养殖珍珠的插核方法”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优秀奖。“河蚌有核珍珠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5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成功培育淡水有核珍珠,攀上世界珍珠研究高峰,谢绍河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创立了广东绍河珍珠有限公司,同时兼任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所长。除淡水有核珍珠外,谢绍河和他的团队还育成定型无核珍珠、再生有核珍珠、附壳造型珍珠、外套膜造型珍珠、内脏囊造型珍珠、内脏囊大珍珠和南海大珍珠等多个品目。至今已从事珍珠科研和养殖30余年的谢绍河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主持过多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和国家成果转化项目等课题,扎根科研与生产一线,准确掌握着国内外珍珠行业发展动态,率先攻克了制约我国珍珠养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关键性和共性技术难题,及时指导珍珠养殖业生产技术。谢绍河主持的“大珠母贝印尼群体繁育、养成及育珠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解决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大珠母贝养成技术”难题,培育出我国首批南海大珍珠,技术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海水珍珠产业转型升级。绍河珍珠还独创新型复合珍珠模核,攻克了模核与育珠蚌外套膜、珍珠层相吸附的关键技术难关,率先开发出造型珍珠。成果获得2011年中国专利优秀奖、201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谢绍河工作照:查验珍珠.jpg

谢绍河查验珍珠

谢绍河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珍珠产区转化生产,开启了我国淡水有核珍珠生产新时代,创办示范基地20多个,技术普及培训超万人。目前,应用谢绍河淡水有核珍珠专利技术生产的养殖户1万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养殖面积40万亩,使我国淡水珍珠产值翻一番,年产量高达500吨、原珠产值10亿元以上。2015年,谢绍河被选拔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16年7月11日,汕头市科协传达学习全国“科技三会”精神暨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汕头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逸丽为谢绍河颁发“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是中国科协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设立的奖项,主要奖励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相关科学领域从事科研与开发、普及与推广、科技人才培养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并在一线工作的我国科技工作者。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表彰共494人,其中广东省6人,谢绍河就是这6人之一。

那个当年站在家乡海边讲“病蚌成珠”故事的少年,与珍珠就此一生结缘,终于自己也成为了一个传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