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15-09

刘玉惠的“百变阴阳刀”

佚名

2015年09月02日

  

  1988年,桓仁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7年,桓仁农民版画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桓仁农民版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刘玉惠,其版画作品《赶集》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美术展览”,《送宝忙》获全国农民书画展三等奖,《懒猫与老鼠》获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展“三等奖”。《富江渔歌》、《斗鸡》被选编入《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虽然这位农民版画家已经于2007年去世,但是通过我们的文化课题研究、研究成果的出版、媒体的传播,刘玉惠的名字已经被“激活”。这不仅因为有习仲勋副委员长在中国美术馆与他亲切握手的历史记忆,不仅因为他获得了国内外的画展奖项,而是因为他创造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其中最值得玩味的,就是他版画刀法的阴阳转换,被笔者称之为“百变阴阳刀”。
木版画,是用刀在木板上刻画,再用纸拓印出来的一种图画。阴刻、阳刻是很基本的技法。而刘玉惠把阴刻、阳刻交替使用,并且互相转换得淋漓尽致。《赶集》、《送宝忙》、《斗鸡》、《东山坡》、《家家有余粮》、《蓝猫图》......。其黑白相间、阴阳互换,动静结合,极具神秘感和节奏感。
  刘玉惠还有一个独创,那就是整个画面一半阴一半阳,好似一张阴阳脸。由此,不禁联想到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一逆一顺,通过黑白两条鱼相互缠绕、相互转换,揭示出万物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运动变化法则和哲学思想。
  据说,刘玉惠是土生土长的桓仁拐磨子乡农民,从小家里贫穷,常用画儿和同学换取铅笔和本;青年时代常用年画儿到集市上换苞米。1987年参加桓仁文化馆组织的农民版画辅导班,李德甲老师交给学生的第一个技法就是“阴刻和阳刻”,刘玉惠如获至宝,潜心专研,终于练就绝技。
  在“一幅画就是一张阴阳脸”的大阴阳基础上,他又兴趣盎然地在每一个细处绘制了数不清的阴阳互转图。版画《家家有余粮》,一棵大树干左阳右阴,一头牛前阴后阳,一头猪外阳里阴;版画《东山坡》里,两头正奋力耕种的牲口,牛是阴的,马是阳的;两座紧挨的房屋,房盖儿上的两只鸡都是一阴一阳。最有意思的要数那个《丰收图》里面的人物,连左右脸都是阴阳的,头上戴的草帽,上下左右、阴阳阳阴地不停转换。特别喜欢的那幅《斗鸡》,色彩与造型汲取民间资源,但构图依然是无处不在、变化多端的阴阳转换。
  刘玉惠的阴阳刀法,像风车一样不停地旋转。但观者并不感觉缭乱与错乱,原因是里面有章法,有节奏,有韵律,更有生气。所以,他的画法既突破了形的束缚,又控制在形的秩序里;既随性潇洒,又不失去法度。这一点,证明了绘者的艺术天赋。
  除了刘玉惠,桓仁农民版画群还云集了不少优秀的民间艺人。他们的作品曾经赴北京、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地展览。刘玉惠是骄傲,也是他们永远的痛。因为一直到因心肌力衰竭去世,刘玉惠也没有摆脱贫困。
  听瞎子阿炳的二胡、看农民刘玉惠的版画,那些音符和线条里,藏着民间艺人的悲喜交集、痴迷眷恋、贫病孤独。桓仁文化学者江先生说过:“写好桓仁版画,就能折射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                           责编/万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