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超越极限的远程奔袭
1986年3月23日~24日和4月15日,美国出动大批作战飞机,在海军舰艇的配合下,先后对利比亚发动了两次代号分别为“草原烈火”和“黄金峡谷”的突然袭击,在非洲北部的锡德拉湾挑起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战火。
3月23日23时30分,美国“珊瑚海”号、“萨拉托加”号、“美国”号3个航母编队在距利海岸334公里的地中海海域集结,以海空联合军事演习名义,开始代号为“草原烈火”的突袭计划。此次作战,美军在锡德拉湾前后共活动35小时,起飞各型飞机1546架次,发射“鱼叉”空舰导弹8枚、“哈姆”反辐射导弹4枚,击沉击伤利比亚导弹艇5艘,摧毁利SA—5防空导弹基地一个,利死亡约150人,而美军则无一伤亡。美对利的第一次打击完全达到了目的。
在“草原烈火”成功实施后,仅隔20天美国又实施了“黄金峡谷”行动。为了实施这一计划,美国总统里根一方面选派美驻联合国大使、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有良好私人关系的沃尔特斯为总统特使赶赴英国与撒切尔夫人磋商;同时,亲自致函法国、西班牙,通报其袭击计划,要求允许美国战斗机飞越两国领空。撒切尔夫人除建议取消后两个袭击目标外,对利用英国空军基地作战表示完全支持。但法、西两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没有同意为美国战斗机提供空中走廊的要求。这样美国空袭作战的航程将不得不由2200公里增大为5180余公里。
但这并没有影响美国惩罚利比亚的决心,4月15日,美国如期实施“黄金峡谷”计划。在这次行动中,美军57架不同型号的作战飞机,在夜间从数千公里之遥的驻英4个空军基地起飞,分别以不同航速飞至4个会合点进行空中加油,然后飞抵地中海预定空域,与近百架海军舰载机会合,而后协调行动,施放干扰,超低空突防,精准攻击,整个作战行动精确无误。特别是F—111往返万余公里,先后6次空中加油,持续飞行14个多小时,而这期间飞行员还要驾驶战机,并在夜间进行多次空中加油和精准的突袭攻击。这样大的疲劳强度,远远超过了人的生理极限,对于“捆绑”在座椅上的飞行员来说,恐怕仅凭战斗精神和意志品质及忍耐力是难以承受的。那么,美军飞行员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呢?
当时这一现象就引起各国军事专家的广泛关注。事后媒体才披露,原来美军在这次突袭中给飞行员服用了一种兴奋剂,这种药物可以使人持续抗疲劳并保持清醒,从而顺利完成预定的远程奔袭任务。美国对利比亚的突然袭击,以其突出的高技术特征和攻击的突然性,成为现代战争中一个远程奔袭的经典战例。然而,这只不过是美、英、法等国家多年来秘密打造“不眠战士”计划在实战中的一次具体实施。
抗疲劳战术催生抗睡眠药物
自从有战争以来,作战人员的疲劳极限往往是制约战争胜负的瓶颈。敌对的双方往往是谁持续作战的时间长,谁就能夺取战斗的最后胜利。毛泽东曾在十大军事原则中指出:“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这一作战原则,使我军无论是在抗击外来侵略,还是在夺取全国胜利的斗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然是我军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然而,这种作风完全是基于人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及忍耐力。可是,现代战争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战争目的,往往需要集中兵力进行超强度的持续打击,这就要求参战人员必须能够持续更长时间甚至连续几天保持清醒的作战状态,仅凭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无论如何是难以承受的。那么,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呢?对此,美、英、法等国把视角转向类似于兴奋剂的药物开发和研制上。
实际上,早在大约70年前,科学家就合成了一种看似更好的药物—右旋安非他明(dextroamphetamine或dexedrine),并在二战中首次投入使用。美军和德军都曾使用过这种药物,以使士兵消除疲劳,提高警惕性。应用结果表明,这类药物尽管使人保持头脑清醒十分有效,但其中的咖啡因也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
上世纪70年代末,法国科学家似乎找到了一种完美的解决办法—莫达非尼(modafinil)。研制莫达非尼旨在治疗嗜睡症患者,但人们发现它能够改善大脑的表现,而且不会影响睡眠能力。实验表明,服用莫达非尼的士兵能够连续40小时保持工作效率。40小时之后,他们还可以在夜里正常入睡,而不像服用右旋安非他明后那样需要吃安眠药。等睡醒后再服用莫达非尼,他们就又可以保持清醒40小时。
据媒体报道,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到21世纪初的阿富汗战争和后来的伊拉克战争,美、英、法等国的军队都不同程度地让参战人员服用了特制的兴奋剂药品。据“海湾战争综合征”的调查卷宗披露,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近千名法国士兵服用了这种抗睡眠药片莫达非尼(Modafinil)。虽然它不至于像苯丙胺类药物那么危险,但药效却同样明显。1991年1月18日的一份内部公告还明确规定,该药只能在法国领土以外使用。当时,法国医疗部门的最高指挥机构还要求对此“严格保密”。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初始,美英联军长驱直入巴格达,其推进速度竟是海湾战争的3倍。难道美英联军真的是“铁血之躯”,并具有超强的连续作战能力吗?其实不然,他们一样需要同自身的疲劳作斗争。为了与疲劳作战,美陆军每天向士兵们定量发放咖啡因,美空军则向飞行员们提供能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的药品,这些药品的基本成份是安非他明。在执行长时间任务时,空军飞行员经常连续工作达到24个小时,一昼夜内要战斗起降3次,还要随时待命,不愿意服用兴奋剂的飞行员往往会被禁止登机作战。英军则主要给士兵服用安非他明右旋苯异丙胺(amphetamine dexedrine),这种药物可以让在前线作战的士兵连续60个小时保持清醒状态。英国国防部每年还花费3000英镑采购一种名为“褪黑激素”的药物,这种药物可以帮助飞行员和运送的士兵在长途飞行后迅速调整自己的生物钟。另外,美国国防部为了给士兵提神专门发明了一种眼镜装置,其原理是在一副特制的眼镜框上装上光纤。光纤放出的白色强光与日出时的晨曦光谱一样,令士兵提神而又不影响视觉。这种新发明的眼镜早在北约空袭南斯拉夫期间就投入使用,美国的轰炸机飞行员使用此眼镜由密苏里的轰炸机基地飞往欧洲,全程36小时都保持了清醒状态。这种抗疲劳眼镜装置在伊拉克战争中再次被广泛使用。
尽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大部分兴奋剂属于“禁药”范畴,但直到今天,这类兴奋剂并没有像奥运会那样被列为“违禁药物”,而仍然被列为美英特种部队官兵随身小药箱里的必备药品。
“不眠战士”的后遗症
进入21世纪,由于最新的科技成果被大量应用到军事领域,无论是作战方式还是作战手段都在日益发生变化。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求士兵具有更高的素质,而且还要具有超强的抗疲劳能力。对此,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简•沃克说:“一般的军事行动可能需要士兵2~3天不睡觉,或是在几天之内只睡很短的时间,比如夜里睡4个小时。缺乏睡眠会影响人类从事高级脑力劳动的能力,例如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除了用高新技术不断改善装备以外,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抗睡眠药物便成为研究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实际上,美、英、法等国家多年来一直在秘密从事抗睡眠药物的研究。英国国防研究所的国防承包商凯奈蒂克公司去年6月在议会下院科技委员会作证时称,他们目前已经接受英国国防部近3000万英镑资助,测试包括安非他明、麻黄素、咖啡因等药物应用在军人身上的可行性。代表凯奈蒂克公司出席委员会会议的凯西博士透露,有关药物仍在测试阶段,还未正式在军队里应用。除了英国外,美国和法国军方亦正进行类似测试。
尽管军方研制的抗睡眠药物并未通过真正意义上的药品临床许可,但实际上美、英、法等国军队在上世纪后半叶和本世纪初的多次局部战争中,都在秘密使用兴奋剂类的抗睡眠药物,并达到了预期的战争效果,但这是以牺牲士兵的健康为代价的。如安非他明是一种能提高正常人群中枢兴奋性的新型兴奋剂,在长达60小时的时间里,每隔8小时服用安非他明200毫克,服用者仍能处于一定的兴奋状态,保持相当的警觉能力和作业能力。不过美国军方对兴奋剂的使用还是非常谨慎的,只有在执行长期作战任务、需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因为美国士兵们服用的这些兴奋剂类药品会给他们带来副作用。
世界上没有万能的药品。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清楚莫达非尼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减少了人类对睡眠的需求。研究结果还显示,莫达非尼可能产生恶心、焦虑、自大等副作用。安非他明也会让服用者产生亢奋,并进入一定程度的虚幻状态,同时也会让大脑和肌肉极度疲劳,由于透支体能,长期服用将会具有一定的健康风险。2002年,两架美军F-16战机在阿富汗误炸加拿大步兵部队,造成4名士兵当场死亡,事后美军方被揭发曾让两名肇事飞行员服食兴奋剂安非他明,以便让他们在长时间飞行中保持清醒,但药物的副作用却令两人处于精神恍惚状态,最终导致这次误伤的惨剧。
科学家的质疑和忧虑
尽管“海湾战争综合征”的调查卷宗披露了士兵服用兴奋剂之类的药物会有很多后遗症,但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事实上,美、英、法军方对兴奋剂的开发一直在继续,而在目前尚未结束的伊拉克战争中,各种兴奋剂仍在美、英军队里继续使用。很显然,美、英军方只对保证战争胜利的结果负责,为了达到预期的战争目的则可以不择手段,这其中甚至包括以牺牲士兵的健康为代价。
各类兴奋剂早已被列为奥运会等各项体育比赛的违禁药物,因为这种行为有悖于体育道德和竞赛精神。可是,各类兴奋剂却可以毫无顾忌地应用于战争,或许就是因为战争本身就没有什么道义和精神可言。难道这就是用士兵健康为代价的理由?
然而,美英等国更关注的却是其各自在全球的战略利益。为此,美国国防部继续向科学家们提出研制新型药剂的任务,其目的就是要使美军士兵在未来战争中,在保障军事技术优势的同时,增强生理和心理负载能力,可以长时间不睡眠而不感到疲倦,在战斗中也不会产生恐慌的感觉,从而取得未来战争中的生理、心理优势。
但是,科学家们却对此提出质疑和警告。科学家们认为,目前还不清楚此类药物对健康的长远影响,它们可能对一些人更容易产生副作用,因而不易在士兵身上试验和应用。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莫达非尼会加快心率和提高血压,并就莫达非尼的潜在风险向心血管疾病患者发出了警告。
即使药物本身被证明是无害的,只干活不睡觉也决不可能是无害的。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不能完全解释睡眠的真正目的。有证据表明,睡眠不足与危及生命的疾病有关联。2007年12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警告说,经常倒班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远远高于常人。英国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睡眠问题中心主任阿德里安•威廉斯博士说:“哪怕每天只少睡一小时,睡眠不足也会对新陈代谢产生影响。”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将睡眠时间从每晚7小时减少到5小时以下的人,英年早逝的风险增加了70%,而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风险则增加了一倍。
为此,许多科学家对此产生了深度忧虑,如果通过药物把士兵打造成“不眠战士”,或者干脆把人类置于一个不眠社会,那么,人类将会面对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