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10-07

用新钢材锻造中国的脊梁

本刊记者/李慧 刘亮

2010年07月01日



陈晓教授


        如果讨论何为新世纪中国国家形象的标志,有几个地标性的建筑工程是谁都不会绕开的话题:三峡工程、国家大剧院、“鸟巢”……
        以上三项,以及令人惊叹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高耸入云的广州新电视塔这些不同的国家工程项目背后,镌刻着一个相同的名字——陈晓。
        正是像陈晓这样的中国钢铁人以汗水和智慧悉心钻研,才有了国家重大技术工程的钢铁材料国产化。他们以自己研制的新型钢材支撑起这些建筑工程的骨骼架构,也支撑起这些架构上的一方天宇。

        “陈晓速度”

        2010年1月11日,被称为“中国诺贝尔奖”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与钢铁研究总院、武汉科技大学合作的“大线能量焊接系列钢技术发明及应用”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武钢首次获得该奖项。而这一项目的发明人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高高的个子,清瘦干练,鼻梁上一副金色边框的眼镜显示出学者的气质,花白的头发,刻有岁月痕迹的脸上依然精神抖擞,他叫陈晓,是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研究院首席专家。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科委委托武钢研制开发国际上第二代低合金高强度钢—低焊接裂纹敏感性系列钢,并将其列入国家“六五”重大攻关课题。低焊接裂纹敏感性系列钢主要技术质量指标必须达到集高强度、高韧性和优异焊接性三者于一体的要求。1983年3月,武钢成立了以陈晓为课题总负责人的低焊接裂纹敏感性系列钢攻关课题组,全力开展研制攻关。仅3年的时间,研制攻关就结下了丰硕的果实,攻克了传统的低合金高强度钢随着强度的提高其韧性和焊接性必然降低的难关。1985年底,在由原冶金部主持召开的技术鉴定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低焊接裂纹敏感性系列钢解决了板厚≤50mm钢板焊前不预热或稍加预热而不产生焊接冷裂纹的难题,满足了大型球罐及水电站压力钢管用钢的急需。
        1996年,陈晓又突破了钢铁材料长期不能承受大线能量(100kJ/cm)焊接的难关,研制成功大线能量焊接高强度钢,在国内独家生产10年,制造了189台用于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镇海、舟山等几大基地和燕山石化等1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打破了日本钢板独霸市场的局面,使我国高性能钢种迈上了世界先进行列。此项技术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高度赞扬:“WH610D2钢板实物质量可以替代同类进口钢板,其突出特点是攻克了大线能量焊接技术难关,为大型储罐建设用高强度钢板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晓在国家大剧院工地



陈晓在三峡工地


        耐火耐候钢是集高耐火性、高耐候性、能承受大线能量焊接于一体的新钢种,是发达国家竞相开发的一种有广泛用途的特殊钢材,在高层建筑的防火、抗震、抗腐蚀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性能。目前,世界上只有日本研制出了耐火钢,美国研制出了耐候钢,但是,他们都不能将高耐火性与高耐候性融为一体。2001年10月20日,在湖北省科技厅组织召开的“武钢高性能耐火耐候建筑用钢鉴定会”上,陈晓自主创新研制成功的高性能耐火耐候钢,由四位院士参加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钢集高耐火性、高耐候性、高Z向性和能承受大线能量焊接于一体,属技术首创。其技术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目前高性能耐火耐候钢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40年间,陈晓教授共主持研制了8大系列50余个新钢种,其中有4个钢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钢铁领域20余项空白,结束了我国高性能钢材长期依赖进口并受制于人的历史,获4项国家奖和1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技术发明等奖励,拥有6项国家发明专利;同时陈晓还主持制订了国家标准GB19189-2003《压力容器用调质高强度钢板》,出版68万字专著一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博士和硕士30余人;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当代发明家和湖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
        在新钢种的研发上,陈晓在保证钢种质量的同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陈晓速度”。他研制的新钢种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研人员的人生价值

        陈晓常说:“科研人员的人生价值,就在于他的科研成果能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能为国家创造财富。科研成果唯有进入市场,才能经受住考验,才能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那么陈晓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里?
        因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制了当时只有日本才有的低焊接裂纹敏感性钢,并在国内独家生产了23年,所以在三峡工程特大型引水压力钢管(直径4层楼高)60公斤级高强钢国际招标开标时,迫使日本厂商投标价一降再降,从开始的每吨850美元降至490美元,后来又降至435美元血本成交,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省投资8000万元。



武钢邓崎琳总经理给陈晓颁发突出贡献奖特等奖



陈晓(左一)钢研总院干勇院士(中)在学术会议上合影


        因为武钢研制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耐火耐候钢,而且是陈晓和国家大剧院总设计师安德鲁面对面经专家论证定下来的,所以执拗的安德鲁不再坚持采用欧洲不锈钢无缝钢管,同意240根钢管劲性柱采用国产钢制直缝焊管,为该工程节省外汇130万美元。
        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1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直径有足球场大)用钢,日本厂商开始向我国漫天讨价后来又无可奈何,那是因为武钢率先研制成功了大线能量焊接高强度钢,并在国内独家生产了10年,打破了日本独霸市场的局面。
        武钢提供给“鸟巢”的全部为抗震钢,占用钢量37.5%,在全国钢铁企业中位居第一……
        以上各项目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而且在国家重大工程的钢铁材料国产化方面功不可没。对于陈晓来说,科技成果如何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是他多年来一直思索和研究的课题。为了让众多新钢种更好地应用于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工程,他与课题组成员一边继续研制开发新钢种,一边千方百计地将研制开发的成果推向市场。仅以武钢独家生产23年的低焊接裂纹敏感性系列钢为例,陈晓团队想方设法将该系列钢推向国家重大技术工程,与日本厂商争夺市场,先后制造了国家年产30~60万吨乙烯、年产30万吨合成氨、年产1000万吨炼油以及冶金行业的各类球罐、LPG运输船、铁道储罐车和高寒地区使用的工程机械等2500余台(套),以及新疆喀什、恰布萁海,四川彭水、瀑布沟,贵州响水,湖北五峰等20多座水电站引水压力钢管和岔管。
        1996年4月,全国压力容器学会在武钢主持召开了“武钢高性能压力容器钢研讨会”。由于低焊接裂纹敏感性系列钢虽然具有集高强度、高韧性和优异焊接性能于一体的特点,但它不能承受大线能量焊接,即不能大幅度提高焊接效率。在会上,北京燕山石化总厂和北京化工设计院提出要建造四座10万立方米特大型原油储罐,这种原油储罐用钢过去全部依靠进口,希望武钢能研制开发出适用于大线能量焊接工艺的新钢种。用户的要求就是科研人员的努力方向,陈晓二话没说,立即组织力量投入试验研究。在没有任何技术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他们在成分上采用优化设计,利用氧化物冶金原理,反复探索,使其具有独创性。课题组全力以赴、分秒必争,有时从炼钢、轧钢、热处理到性能出来一个周期仅用5天时间。就这样,在40天的时间内,陈晓和他的团队完成了试验室阶段的研究工作,并随即进行了评审,紧接着进入工业性试验,从而宣告了新一代高强度低合金钢在国内的诞生。大线能量焊接用高强度钢WH610D2系国际上新一代钢种,为国内首创,在100kJ/cm或更大的焊接线能下施焊,其焊接接头的强度和韧性仍将保持高水平,大大提高了焊接效率。WH610D2钢已通过了省部级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首次用于北京燕山石化公司4台10万立方米浮顶式油罐(直径80米、高度22米)的制造,从此结束了此类钢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至2005年,WH610D2已在国内独家为国家石油储备库镇海基地和中石油燃料油公司黄岛油库等地制造了20余台,2006年以后共为舟山基地、大连基地、黄岛基地和兰州、湛江等地提供189台1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用钢板,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



陈晓在轧钢试验现场


        1997年6月27日,北京某化工厂发生进口钢板制造的大型球罐群爆炸,损失惨重。北京市委和原化工部领导要求在4个月内恢复生产。为此,该厂急需建造4台1000立方米低温乙烯球罐。继续引进,时间不允许且价格昂贵。该厂把求援的目光投向了武钢。
        在技术谈判中,为确保产品质量,化工厂方提出了超过进口钢的苛刻技术质量指标,要求钢板零下45℃横向冲击交货。陈晓抱着以市场的需要为第一需要的信念,凭着武钢雄厚的科研、生产技术实力,毅然接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随后,他亲自陪同化工厂方的领导赶赴上海电力修造总厂,商讨配套焊条质保事项。之后,陈晓天天都与其他科研人员在现场指导跟踪,几乎没有一天睡眠超过5个小时。在武钢方方面面力量的全力支持下,比交货期提前22天将1000吨优质钢板运抵该厂,实物技术质量指标全部超过厂方的要求,使该厂在短时间内恢复了生产,仅罐区建设就节省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
        1995年,世人瞩目的世纪工程——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1997年初,三峡工程总公司发布了特大型引水压力钢管招标信息。三峡工程需要建造26条特大型引水压力钢管,钢管每条直径12.4米、长122米,其上段采用50公斤级的压力容器钢,下段采用60公斤级的低焊接裂纹敏感性钢制造,每条钢管重达1500多吨。26条钢管,如同26条钢铁巨龙。招标信息一时间成为国内外知名钢铁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让武钢的名牌钢进军大三峡是陈晓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他毅然接下了研制新钢种的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由陈晓主持研制开发的高性能钢板终于拿到了参与特大型压力钢管用材竞标的“通行证”。1998年5月,武钢一举夺得三峡工程首批6条压力钢管上段用50公斤级钢板的全部供货权。陈晓和他的助手们又一次登上了高强度低合金钢研制开发的新的“制高点”。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武钢给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一辈子都愿意留在这里。”当陈晓在钢铁界名声赫赫时,他一直对武钢历任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和关怀念念不忘。“我是一个出身于封建大家庭的人,但是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月,武钢的领导和同仁还那样支持我的工作。”提及那段难忘的岁月,感恩之心跃然可见。
        花甲之年的陈晓在欢庆全部用耐火耐候钢建造的武钢科技大厦落成时,曾写下一首《江城子》:“东风猎得雪满天,一翩翩,又翩翩。群英奋发,硕果喜空前。科楼耸立惊三镇,巧不尽,妙难言。戌亥之交忆韶年,四十载,常难眠。光阴深处,喜幸有君怜。同仁鼎力堪笑慰,齐举盏,共婵娟。”欢庆之余,仍念念不忘“光阴深处,喜幸有君怜”!
        而在带领同仁们一起攻关成功后,陈晓也不会忘记任何一个帮助过他的人。“只要你人品好,心里装得下别人,别人就会跟着你干。”在陈晓的处世哲学中,这是感恩又是“人品”。谈及科研和荣誉时,陈晓说:“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技术一定要过硬,要将科研成果设法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熟悉陈晓的人都知道,“躬耕是乐”一直是他在科研上的追求,他很享受这个过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有种充实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举国同泣、万里悲云的时候,虽然陈晓的工资并不多,可他毫不犹豫将2008年武钢授予他的“事业成就奖”的12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了地震灾区。
        陈晓对武钢、对国家、对社会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也让我们由衷地钦佩。
        如今,步入古稀之年的陈晓教授依然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默默无闻地耕耘着。而家里挂着的那幅自嘲的对联“躬耕是乐”:“宠辱如风闲听海浪松涛直面藩篱少年志;毁誉似梦远眺落霞孤鹜正道沧桑慰平生。”正是这样一种淡泊明志的心态,激励着他不断向着一个个新钢种的目标进发。
        有道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这位老人仍在以自己“不甘人下”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继续走在他痴迷一生的高性能新钢种研究道路上,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四十多年如一日,为了工作,他可以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甚至熬通宵。也正是这样的执着与奋斗,才让陈晓和他的科研团队突破了钢铁材料承受大线能量焊接的一系列技术难关,实现了大线能量焊接钢的自主集成创新和产业化,使武钢成为世界第四家生产此钢种的企业,使中国高性能钢种迈进了世界的先进行列。该项目拥有发明专利17项,负责起草及参与修订国家技术标准3项,其产品的主要质量和经济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了中国中厚板产品的整体技术进步,促进了中国中厚板产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推动了中厚板生产装备水平的整体提升,带动了中国钢铁工业中厚板产业的蓬勃发展。
        可以说,陈晓为武钢赢得了荣誉,更是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