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庞贝
2010年11月01日
刊登此文,意在开阔视野,拓展思路,鼓励创新。至于文中学术观点,当属一家之言,希望有志者参与探讨。
——编者
我们处在一个被万物包围的世界中,但是我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物质世界是否就是世界的全部?世界上除了物质还有什么?
我们对于温度的感观除了寒冷、炎热和温暖还应该包含什么?即使寒冷也是有温度的,因为热力学第三定律说,“绝对零度不可达到”。那么,存不存在一种东西,它是没有温度的?
刘荣逵在实践中发现了热量“反流”的事实,而且这使热量“反流”的“东西”还没有温度,这两点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实质,它动摇了物质和热在已知世界独家存在的两大支柱。这是对物质世界和热力学的重大挑战,它突破了物质和热对世界的独占,它为人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让人们认识到,世界并不是只有物质和热,还存在与物质和热对立的“另一半”,它就是非物质——“真正的冷”
“真冷”有多“冷”?
世界不是只有物质和热,还有非物质“真冷”。那么“真冷”到底是什么,它有多“冷”?
已知世界(包括宇宙)的万物都是物质,人们真的说不出世上还有什么东西不是物质,物质在已知世界一直在唱独角戏。人们也真的说不出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不是热的,不是有温度的。热是物质的专有属性,热帮助物质垄断了已知世界。
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热量“从来不反流”,热力学第三定律认为绝对零度不可达到,它们与已知世界万物“必有温度”的“规矩”是“保卫”物质和热在已知世界中独家存在的支柱。
如果能找到物质的对立面,就能突破物质对世界的独占。
刘荣逵指出,热力学第二、第三定律都是物质的定律,物质不会使热量反流,物质不会没有温度,物质不会成为物质自己的对立面。寻找物质的对立面,不能用物质自己和物质的定律来寻找,应该跳出物质的圈子去找,应该从非物质的“东西”中去找。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说热量“从来不反流”,如果找到使热量“反流”的非物质的“东西”,不就找到物质和热的对立面了吗?热力学第三定律是说世界万物“必有温度”,如果找到“无温度”的非物质的“东西”,不就找到了物质的对立面了吗?
刘荣逵在实践中发现了热量“反流”的事实,而且这使热量“反流”的“东西”还没有温度,这两点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实质,它动摇了物质和热在已知世界独家存在的两大支柱。这是对物质世界和热力学的重大挑战,它突破了物质和热对世界的独占,它使人们知道世界不是只有物质和热,世界还存在与物质和热对立的“另一半”,它就是非物质—“真正的冷”。
刘荣逵对于“真冷”是这样界定的:
“真正的冷”可简称“真冷”。
“真冷”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能又是物。从物的角度看,它是物质的对立面,从能量的角度看,它是热能的对立面,所以说,它是物质和热共同的对立面。
“真冷”不做微观热运动,它是无温度、无热的。但是,“真冷”不是绝对零度,“真冷”可存在于各个温度的热的身旁,无论这热的温度高低,“真冷”都是无温度的。它可与各个温度的热对立,它不仅可以逆向驱赶低温的热,而且可以逆向驱赶高温的热,所以“真冷”并不一定冷。
由于“真冷”的实物不做微观热运动,所以“真冷”不是分子、不是物质,是非物质。但是“真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非物质,传统意义上的非物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物质的反映,由于“反映”是虚的,不是实物,而被称做“不再是实物的物质”。而“真冷”这个非物质却是客观存在物质的对立面,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与人脑无关的实物。物质是物质实物,真冷是非物质实物,从此实物就有了物质和非物质之分,世界也不再只有物质了。
刘荣逵说:“过去由于不知道‘真冷’的存在,只好按仅知的物质来认识和探索世界,尽管有些探索很高明,但无法避免不完整的缺憾,补上‘真冷’才能让人比较完整地认识世界。”
“物质在已知世界中的单方面存在,竟然被人类容忍了这么久,每一个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人,怎么会允许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比客观实际少了‘一半’。”
“真冷”是物质和热的对立面,“真冷”已经显露出一系列的特性和规律,它就像是一个装满非物质珍宝的宝库,等待人们去发掘。对此,刘荣逵认为自己责无旁贷,“‘真冷’可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发现的重要机会,我有义务提醒人们不要放过这个机会。”
刘荣逵在进行逆向驱热研究
刘荣逵在进行逆向驱热研究
“真冷”的重要特性——逆向驱热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物质中或物质之间的热,只能从高温向低温顺向流动,“从来不反流”,这等于规定了在已知世界中,物质和热不可能有可使热量“反流”的对立面。
刘荣逵在实践中发现:在自然(非人为)的情况下,存在热量“反流”的事实。
将一根加热未达稳态的金属管或棒AB的下端A插入(上端B不插入)冷水中冷却降温时,其上端B却在升温。B端所以升温,说明它得到新增热量,这热量是从被冷却了的低温A端来的,于是发生了热量从低温区A向高温区B逆向迁移的现象。
当将冷却未达稳态的金属管或棒AB的下端A再插入(上端B不插入)热水中加热时,其上端B却在降温,说明它输出了热量,这热量是向高温的A端输出的,于是又发生了热量从低温区B向高温区A逆向迁移的现象。
在这两种热量逆向流动中,并未发生或引起其他变化。这是热量“反流”的事实。
于是,世界就不是只由物质一种“东西”唱独角戏了。世界上除了物质之外,还有与物质对立的“另一半”,它就是不做微观热运动的非物质——“真冷”。
科学家的跳跃和转换
1957年,刘荣逵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后被分配到北京钢铁设计总院,一直在从事相关工作。1959年,初入科研之门的刘荣逵就在《自动电力拖动》杂志发表了《用饱和电抗器调整感应电动机转速时机械特性新计算方法》的论文,相关人士评价:“这篇文章优于苏联学者和刘荣逵的老师在前两期刚发表的方法”。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窥见他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
做科研是否需要想象力?爱因斯坦对这一问题回答得很明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刘荣逵无疑是爱氏名言的忠诚实践者。刘荣逵说“我这一生就爱大改行”。而且每一次改行都颇有斩获,这或许和他思维的跳跃与丰富的想象不无关系。
1979年,刘荣逵被调到铁道科学院从事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也是他的第一次改行,就在这一年,他便在《电气传动》杂志上发表了《数字滤波的特殊应用》的论文。1983年到1985年期间,刘荣逵从轮对蛇形运动的角度发现钢轨波浪型磨耗形成原因的新理论。有关论文应邀于1986年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冬季年会上发表。而这一问题被称为是“铁路方面的哥德巴赫猜想”,与他原本的专业领域毫不相干。
刘荣逵人生的第二次改行始于1988年。当时处于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掀起“下海”风潮,刘荣逵也应时而动,选择下海—不为追赶潮流,只为技能可以不受限制地发挥。
这样,刘荣逵与合伙人一起创建百慧新技术开发部,最后落脚到药品开发领域,于1996年8月成立百慧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刘荣逵第三次改行。
百慧成立至今,取得多项专利性的研究成果,特别是2006年,公司自主创新的多烯酸乙酯生产技术和制剂,该发明专利已被授权(专利号:ZL2005100113206)。基于此项技术生产的药品脉乐康多烯酸乙酯在防止心肌性猝死、防治二次心梗方面取得突出的效果,给众多心脑血管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而“真冷”的发现,属于刘荣逵第四次改行的成果。
刘荣逵为什么这么重视发明创造?
刘荣逵引用科协主席周光召曾经的发言,“中国最缺乏颠覆性创新”。对于颠覆性创新他是这样理解的,颠覆性创新要比一般仿制性创新有质的提高,要建立新的理论、要有新的发现、有新的思维,这就是颠覆性创新。而“真冷”就是新的思维,是“颠覆性创新”。
“人生活在世界上,要不断探索新的东西,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只限于仿制性创新。要在前人基础上向前发展,做突破性创新,就像周老(周光召)所说的,要搞颠覆性创新。中国学校缺乏培养自主创新的条件和环境,要在教育体制上多鼓励新思想、新思维,鼓励颠覆性创新。”
——这是刘荣逵的科研价值观,他用四次改行来践行此道。
热量“反流”的事实,使“真冷”在动态中颠覆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中也有热量“反流”的现象,在地球上被“颠覆”了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宇宙中成了断了线的风筝漫天飞舞。
刘荣逵说,现在很多科学家在搞很了不起的探索,搞相对论、大爆炸宇宙模型、黑洞等探索,但他们没有脱离物质的圈子,由于没考虑“真冷”,他们还不能做得全面。
2008年春天,中国科技馆曾遴选影响世界的伟大科学发明和伟大科学发现,我国的四大发明成果在其中璀璨夺目。但在人类伟大科学发现的遴选中,“因其没有一项与中国科学家相关而颇受争议 ”,这让人感到十分遗憾。
“如果‘真冷’得到确认,必将是中国人在重大科学发现上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真冷’是物质和热的对立面,人们对物质和热已经十分熟悉,用反向思维的方法,不难理解或接受‘真冷’。”
而对于“真冷”的发展和研究前景,刘荣逵对于后来者寄于厚望:“愿更多求知好奇或不愿在认知上留下空白的朋友们,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们投身到‘真冷’的探索中,愿‘真冷’发展成一门新的科学,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造福于人类。”
刘荣逵,北京百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957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此后至1988年间,先后任职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太原钢铁公司研究所、铁道部科学院。1988年与人合资创建百慧新技术开发部,即现在北京百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