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吴浪 任晏黎
2010年06月01日
世界科技园区协会总干事路易斯•桑先生
授予赵凤桐先生(右)世界科技园区协会荣誉顾问称号
大会主席、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区长
林抚生做主题演讲
海淀区常务副区长、海淀园管委会主任杨志强主持会议
在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北京市批复“海淀区建设示范区核心区”一周年之际,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在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目标的新征程上走了多远?要实现“科技园区”模式向“创新城区”模式的转型,海淀具备哪些优势?海淀应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做实“海淀区就是核心区,核心区就是海淀区”,从而成功实现转型?
2010年5月27日,在“首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区域创新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世界科技园区协会、政府相关部门、科技园区、学术界专家及企业界的代表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研讨会以“共建 奉献”和“Linking the Best”为理念,提出了“北京,海淀与世界同行”的口号。会议标志由地球和图形化的“1、Z、i”三个符号组成了象征齐步走的“121”造型,表明“首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区域创新国际研讨会”将成为一个以探讨“全球科技园区未来发展”和“区域创新模式转型”为主题的国际对话与交流平台。本次研讨会最大的特色是,首次全面系统介绍了国际科技园区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即从“科技园区”到“创新城区”(Downtown of Innovation)的模式转型。
“北京海淀与世界同行”,不仅是理念更是实际行动
研讨会上,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总干事路易斯•桑先生对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海淀区委书记赵凤桐先生为中国科技园乃至亚洲科技园建设中所作出的贡献给予肯定,授予赵凤桐先生世界科技园区协会荣誉顾问称号。同时,路易斯•桑先生受聘为海淀园管委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据研讨会主持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季松博士介绍,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海淀园前身)1991年加入国际科技园区协会, 1995年国际科技园区协会首次在北京召开年会,当时的承办单位就是现在的海淀园,赵凤桐书记时任大会秘书长,是大会的实际组织者,为国际科技园区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说:海淀园经过21年的发展,今天赵凤桐书记和中关村核心区能够得到世界科技园区协会的高度认可,荣誉来之不易。海淀园能够很早加入国际科技园区协会并能长期坚持下来,且在国际科技园区协会的作用越来越显现,说明海淀园有一支具有很强的国际化意识的团队,海淀园的发展是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昔日的努力为今天新时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北京海淀与世界同行”不仅是理念,更是海淀园21年发展的生动实践的体现。
从“城市的创新园区”到“创新园型的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范式变革”
大会主席、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区长林抚生在演讲中表示,当前,“创新的城区”已经成为全球区域创新模式转型的新方向。新一轮的城市创新竞争已经在更高的层次展开,即从“城市的创新园区”到“创新园型的城市”,这不仅是城市建设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次“范式变革”。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月北京市批复在海淀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批复一年来,海淀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举全区之力推进核心区建设。因此,海淀区率先提出了举全区之力促进功能区和行政区高度融合的理念,即坚持“海淀区就是核心区,核心区就是海淀区”的发展思路,全面协调各种关系,统筹兼顾各种资源的开发,提升资源转化的效率和能力,高起点、高标准做好统筹规划,将区域战略发展、产业发展和空间发展纳入一个综合框架中,做到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的整体策划,服务区域创新。这一观点的提出,得到了来自世界科技园区协会总干事路易斯•桑先生和其他几位专家的高度认可。他们表示,在研讨会上他们不仅听到了林抚生区长提出的科技园区转型发展的观点,而且还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实际行动,很受鼓舞,并再三表示在这次研讨会上他们不仅看到了中关村积极的创新氛围,还学到了不少创新理念。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周云帆演讲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季松主博士持研讨会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孕育诞生以来,海淀的高科技产业异军突起,被世人誉为中国的“硅谷”。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0亿元,增长10%以上,区级财政收入164.8亿元,增长21%;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增长20%,实现技术交易总额816.5亿元,占全市2/3;全区专利申请2.3万件,6个项目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海淀园总收入对中关村科技园整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出发,赋予了中关村新的定位和要求。随着资源全球化整合和高新技术国际竞争的加剧,单打独斗的封闭式创新已经不合时宜。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于开放、共享基础上的合作创新、协同创新就成了必经之路和题中应有之义。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更多地借鉴国际科技园区的发展经营的先进理念,核心区的发展轨迹需要更好地融入国际科技园区之中,即“北京,海淀与世界同行”。
中关村核心区的创新行动彰显了中国政府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
国际科技园区协会总干事路易斯•桑先生、22ARROBA BCN, S.A.U.城市协会的约瑟夫•皮克先生和国际科技园协会北美分部主席皮埃尔•贝朗格先生分别介绍了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策略、巴塞罗那创新城市改造项目的情况和舍布鲁克创新园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型,在创新城市制度建设、创新形象塑造、园区资产管理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为国内园区管理者带来宝贵的经验。路易斯•桑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上的科技园区在过去的15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仅是科技园区数量的增长,而且因为园区运作模式的多样化,因此科技园区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发展。中国的科技园区发展尤其快速。事实证明中国政府对科技园区的发展很重视,比如通过火炬计划支持科技园区发展等,因为他们明白国家的发展依赖的是活跃的科技和创新,通过科技园区来发展科技和创新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他认为,同为科技园区,世界各国在创新方面需要互相学习。“1995年我来北京的时候,中国的科技园区刚刚兴起,那时他们只能学习别人的经验,没有能教给别人东西的。现在情况变了,海淀已发展到不单需要向其他科技园学习,还有能教给别人的经验了。我每次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全球化意味着相互学习。”路易斯•桑说,“IASP中国办公室的设立意味着中国科技园区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一方面希望IASP在中国能够运作好,另一方面协助中国的科技园区更好的运作。”
世界科技园区协会北美分部主席皮埃尔•贝朗格
西班牙科技园区协会副会长约瑟夫•匹克
学区、园区、社区、商区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创新要素集聚功能
当日下午的平行论坛,国内外与会嘉宾分别就“科技园区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未来科技园区与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专家指出,中关村、海淀园的发展轨迹,清晰完整地展现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商业街区四区要素融合、空间重合和功能综合的发展趋势,学区、园区、社区、商区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创新要素集聚职能:大学校区承担的是人才培育与知识集散;科技园区是承担科技孵化与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公共社区创造一个宜住宜往的社会环境和自由宽松的生活空间;商业街区则提供一个健康、繁荣的市场环境和多种类的交易平台。海淀创新城区的转型发展,为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修小平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周云帆对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模式和示范区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谈到海淀园创新的优势与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认为,现在的园区创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而是理念、人才、管理等全方位的创新,海淀园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就应该真正成为国家创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示范。目前,急需解决的便是人才问题。海淀园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人才,第一步应该有这样的政策,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甄别系统,能够随时发现能起作用的人。
把中关村核心区打造为世界科技园区协会转型发展的案例
研讨会召开之际,正是国际科技园协会第27届世界大会刚刚在韩国大德园区落下帷幕之时。当谈及与国际科技园协会世界大会时间上的承接时,一位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专家表示:这个研讨会正是那个大会的一个延续,两个会议的话题对接恰到好处,从不同的角度谈科技园区的转型问题。而中关村核心区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正在转型进程中实实在在的案例,让国际科技园区协会的专家及与会人员,深切感受到中关村核心区正在承担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先行先试任务的行动。效果上,这次研讨会就相当于是把今年第27届国际科技园协会的大会延续到了北京海淀,使中外专家、企业家、专业机构非常及时而有效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她还认为,这次研讨会所表明的北京海淀与世界同行,首先是理念上的同行。这种同行,可以体现在中关村核心区的行动中,包括会议现场氛围的合作仪式、演讲嘉宾、背板设计、会刊风格、会议形式、会议时间等随处可见,这里以文化、理念、历史、现实、未来等元素的交融,展现着中关村核心区对创新发展的憧憬;当然,这些还可以体现在会场之外那些彰显中关村核心区开始步入新阶段的风采之中。首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区域创新国际研讨会,表现了中关村核心区将成为世界科技园区协会转型发展的有机构成的事实,这为海淀园更加自信地开展核心区建设增加了信心。
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在于及时掌握全球科技园区变革的最新趋势,围绕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目标,研讨和解析中关村区域创新从“科技园区”到“创新城区”的战略构想,以促进科技园区创新模式的深层转型。让核心区成为人文、智慧、自然和艺术的科技创新空间,激活、培育、成长出一批产业领军人才、一批领先科技成果、一批全球影响力创新型企业和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探索世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国方式,创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现从中关村到世界村的历史跨越!“北京海淀与世界同行”的实践将对落实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科技北京三大理念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