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10-04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考

本刊记者/任晏黎 张瑞山

2010年04月01日


    3月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河北代表团载着7000万燕赵儿女的期望与嘱托来到北京。会议期间,他们或立足行业自身,或直击民生热点,或从国家战略方针方面紧张、热烈地讨论、交流、切磋,为祖国发展大计出谋划策。本刊记者通过对河北代表团中政府领导及科技界、企业界、教育界等各界代表的采访,感受到了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与责任感,看到了他们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付志方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付志方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这是基于我国新阶段发展的新要求提出的战略举措,表明了中央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心和紧迫感,也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带着对河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关注,本刊记者于全国两会期间,在远望楼宾馆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付志方。
        记者:您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付志方:我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研究两个问题,一是“转”什么,二是怎么“转”。
        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
        理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市场主体要真正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形成科学发展的共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发展理念上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由单纯注重发展的规模向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转变。不再一味地强调经济规模有多大,不再仅仅把经济总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要看产业结构是否优化,企业经济效益和政府财政收入是否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是否提高,生态环境是否改善。坚持“好”字当头,把发展规模和质量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由单纯注重产量、速度向注重效益转变。数量、产量的扩张不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也不是发展经济的唯一目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要把效益的提升、利润的增加作为评价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引导企业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内涵增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由单纯注重经济效益向注重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转变。加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不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得发展,不以扩大社会矛盾为代价换得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注重社会效益,促进生态建设,引导人们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效真正体现在环境的改善上,体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体现在百姓的笑脸上。
        四是由单纯注重生产、制造能力向注重提高技术创新、技术进步能力转变。着眼于打造核心竞争力,瞄准产业先进水准,大力促进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建设面向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质产品,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赢得主动、取得实效。
        五是由单纯注重眼前利益向注重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转变。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着眼长远发展,多做打基础、增后劲的事。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积极化解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
        记者:政府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应怎样发挥主导作用?
        付志方: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加以引导。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切实管用的举措,促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我认为政府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
        一是规划引导。通过制定各类规划,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更加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政策支持。在财税、信贷、环保、市场准入等方面,制定有效、管用的政策,强化利益导向,支持市场主体提高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增强内生增长的动力;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支持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环境。
        三是要素倾斜。合理有效地配置各类生产要素,鼓励人才、土地、资金、矿产资源等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企业流动,向国家鼓励和支持的重点领域和产业流动,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提高配置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是监管约束。节能减排工作要规范考核标准,强化奖惩措施,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要加大对污染排放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单位的监管力度,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项目,避免能源、资源浪费,切实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业垄断行为,严格市场准入,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难得机遇,突出发展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出台有力举措,确保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不断取得新成效、新进展,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