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邵慧力 刘 路
2010年04月01日
种子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农业的稳定发展,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此本刊记者于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冠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方才臣。
方才臣说:“加入WTO后,国外种业大举渗透。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种子公司已经超过70家,经营范围已经从花、草、菜、果延伸到主要农作物。在产业规模上,世界前十大种子公司2007年营业额为147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的2/3。其中前三名约占全球市场的47%,这三家控制着全世界65% 的玉米和50%的大豆市场。我国种业前十强总的销售额仅为全球前十强的6%,到2008年我国还没有出现销售额达到10亿元的种业企业。与种业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种子企业‘多、小、散’,自身积累少,实力普遍较弱。”
在国际种业巨头雄厚的资金、技术背景和先进的管理运作理念面前,国内的种子企业显得“弱不禁风”。 2009年,中国东北大部分玉米种子市场被国外种子所占领,国内的玉米种子在东北几乎“沦陷”。另外,中国的高端蔬菜种子已被国外垄断,卖方通过生物技术对种源进行了控制。
对于民族种业企业如何在跨国企业的夹击下生存并抢得发展先机,方才臣代表特提以下建议:
1. 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引导种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
科技是兴农的关键,也是发展种业的基础保障,世界十大跨国种业公司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专利份额已经达到50%~60%,全球转基因种子市场在2008年已经达到了75亿美元。在技术专利方面,国内种子公司与跨国种子公司还有很大差距。建议政府重点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种质资源创新,育种理论、方法等基础性研究,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启动种业科技创新推进工程,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提升科技创新和商业化育种能力。加大条件能力建设,依托企业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品种改良中心等科研平台或基地。创新评价与成果转化机制,推进产学研联合,强化协作攻关。加强农业技术转移工作,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向企业转化。
2. 加快资源整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种子企业。
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使中小企业成为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和销售网络,合理配置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以及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的骨干企业,提升种子产业聚集水平。
3. 加强种业行业管理。
修订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提高品种审定标准和种子市场准入门槛。建议申请国家经营许可的种子企业注册资金提高到1亿元以上,并且切实达到育繁推一体化水平,自有审定品种和成套加工生产线要达到一个规定的数量;申请省级经营许可的种子企业注册资金提高到5000万元以上,扶优扶强,以促成几家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种业企业。规范转基因品种审定、生产、经营行为;强化种子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种子市场准入;严格品种区试审定标准和程序,坚决退出一批不适宜生产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