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郭国庆 责编/韩跃清
2010年04月01日
为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改善现有生态环境系统,近年来各国政府都把发展低碳经济视为一项重大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一定意义上,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对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解决能源环境问题,解决生态保护问题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涉及到社会运行各方面的转型调整,因此建设低碳经济型社会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我国情况尤其如此。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1.经济发展阶段不利
一个国家在工业化时期的经济体现为高能耗、高碳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而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后工业化阶段的经济体现为服务业的高度发达,较易摆脱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体现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能耗大、污染重的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与表现,这是由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所限定的。如何有效地化解经济发展客观性要求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所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2.制度建设不健全
发展低碳经济,尤其在我国工业化阶段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良好的制度体系加以引导扶持,使得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积极响应,否则可能面临较高风险。然而,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更多地体现为政府的意志和力量,法律保障、市场机制运作方面尚存在较多有待健全之处,大大弱化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自主性要求,削弱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低碳经济的发展就缺乏保证,相关主体就缺乏行动依据和硬性约束;市场化的激励效果匮乏,企业就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动力。由此,低碳经济难以推进。
3.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先进科技的支撑,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尚存诸多问题。首先,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相关部门制定的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政策伴随着管理机构的变化以及政策法规的不完善而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其次,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当前我国低碳技术项目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性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助和贷款,这种临时性特点不利于低碳技术创新的持续性。第三,企业积极性不足,短时期看,进行低碳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活动,而且可能面临较高风险。上述三方面原因,导致企业缺乏低碳技术创新的主动性,造成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
为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大力优化产业结构
在承认经济发展阶段客观要求的前提下,着力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着力转变“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发展模式,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减少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过度依赖,降低高碳能源利用,提高生态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减轻第二产业对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负面效应,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改善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为改善地方政府作为不够的情况,应通过监督和绩效考核调动政府部门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扶持调动社会、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或转移,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
2.健全制度规范、构建交易平台
应尽快制定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能够从制度上破解困局,指导和约束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行为方式与方向。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纳入国家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与国家的“循环经济规划”、“节能减排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使之具有现实性与操作性。建立公开的碳交易市场,推行清洁生产机制,既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碳价吸引企业向低碳方向努力,实现企业低能源消耗、低成本减排,又有利于吸引社会投资进入,缓解资金短缺难题,实现低碳产业融资。
3.多种举措推动技术创新
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技支撑。能源结构趋于低碳化无碳化。为此,将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定期给予基金资助,形成持续稳定的创新团队,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通过制定信贷、税收等财政与金融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积极投入到低碳技术的研发、低碳产品的生产等。建立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以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先进技术,包括提高能效的技术、节能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这种交流学习的基础上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责编/韩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