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10-04

李培根:教育改革的创新要实行多元模式

本刊记者/李玉戌

2010年04月01日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问题时,提出要推进教育改革,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华中科技大学历年遵循“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无疑是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上述要求的典范。两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
        作为教师和校长,李培根院士一直注重推进教育改革。他认为,教育改革的创新不应该是一种模式,而应该是多元模式,应该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在人才培养、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在他提议下,2008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创立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创新示范区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独立建制的启明学院。该学院由丝宝集团捐资2200万港币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创办,以开放办学、创新机制、学科交叉、拔尖示范为办学思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杰出人才。谈起启明学院,李校长自豪地说,启明学院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的模式是什么呢?就是知识的传授加上技能的训练。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在启明学院,我们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明学院的学生都是在自主学习、主动实践、自主创新,比如说我们的联创团队和Dian团队,在这些方面就做得很好。
        李校长说,启明学院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多学科交叉,我认为这是一个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现在的教学大纲规定,每一个学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基础课之外,要加上其他专业的选修课,这叫不叫多学科交叉呢?这个也叫多学科交叉。但我认为这种多学科交叉方式还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学生之间最自然的交流活动,就像启明学院里一个团队的创新活动是由来自多学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交流进行的。我把前面的交叉叫做“死的”交叉,后面这个是“活的”交叉,它们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我相信后者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因为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启明学院内设置若干创新实验班或团队,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如实施专业导师制、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创新性实验计划、科学评价体系和竞争机制等。进入该学院的班级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需要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李校长说,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假如说我提倡一种模式,在启明学院里就推行这一种模式,这肯定不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启明学院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其他学科协同的能力以及宏思维的能力等。实际上这些能力都是他们走入社会工作需要的能力,也是创新本身所需要的能力。
        据悉,成立一年多来,启明学院的学生已经获得十几项国际、国内科技创新竞赛的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