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09-10

思维“反潮流”

文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梁作民

2009年10月01日

 

          思维“反潮流”

                                                                    文/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梁作民


        在长期的思考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固定化的思考模式。这种思考模式对于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颇为得心应手,但是,当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我们进行思维创新的时候,它往往成了一种束缚、一种障碍。这样的思考模式就称为“思维定势”。
        构成思维定势的因素有许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因素就是“从众”。
        比如,你骑着自行车来到一个十字路口,看见红灯亮着,尽管你清楚地知道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但是你发现周围的骑车人都不停车而是直着往前闯,于是你犹豫了一下,也跟着大家一起闯红灯。
        再比如,你经过几天几夜的思考,获得了一个新想法,当你把这个新想法告诉一个同事的时候,那个同事说“你错了!”你又告诉第二个同事,第二个同事还是说“你错了!”于是,你就会在心里说:“大家都不赞同我,看来确实是我错了!”
        梁作民教授从众,就是跟从大众、追随大伙、随大流,它是思维定势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思维从众倾向比较强烈的人,在认识事物、判定是非的时候,往往是附和多数、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观念。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的需要,我们必须破除思维定势、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破除思维定势,必须削弱思维从众倾向,提倡“思维反潮流”精神。所谓“思维反潮流”,就是在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时候,相信自己的理性判断能力,能够顶住周围多数人的压力,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轻易附和其他人。
一般来说,创新思维能力强的人,大都具有思维反潮流的精神;而思维从众倾向比较强的人,也正是创新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者。
        根据国外创新思维训练的成功经验,弱化思维从众倾向、增强思维反潮流精神,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充分认识“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中”的道理。
        不论生活在哪种社会、哪个时代,最早提出新观念、发现新事物的,总是极少数人,而对于这极少数人的新观念和新发现,当时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赞同甚至激烈反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相对固定化的模式里,他们很难摆脱早已习惯了的思维框架,对于新事物、新观念总有一种天生的抗拒心理。比如,哥白尼反对传统的“地心说”而提出“日心说”,主张地球绕着太阳转,这种学说首先就遭到了普通民众的反对。因为过去的“地心说”给人以稳定安全的感觉,而“日心说”却使普通民众感到惶惶不安─脚下的大地不停地转动,我们地面上的人岂不要被甩出去了吗?地球要转到哪里去呢?转动的地球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图景啊!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观念变革全都是这样的情况。必须过了很久之后,由极少数人所发现的真理才慢慢传播出去、普及开来,成了普通民众都接受的“常识”。所以,当我们在面对新情况进行创新思维的时候,就不必顾忌多数人的意见,不必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这样才能真正打破封闭、开阔思路,获得新事物新观念。
第二,要有“光荣孤立”的心理准备。
        “反潮流”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人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喜欢群居的动物,并且时时刻刻都在为维护这种群居而努力,一旦发现某人在思想或行为方面“不合群”,大家便会采取许多方法排斥他、打击他,迫使他“改邪归正”,重新回到整齐划一的“群”里来。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次实验:在一个小组中,有一个经常标新立异的“不合群”的人。心理学家请这个小组推荐一个人去参加一次令人不愉快的惩罚性实验,结果大家不约而同地推荐那位“不合群”的人;如果请同一个小组推荐一人去参加一次有奖励的实验,那么大家谁也不愿推荐“不合群”的人。这充分说明,不屑于从众的人会受到自己群体的排挤和攻击。
        中外历史上能找到许多类似的事例。新观念的倡导者和新事物的发现者们,几乎都不同程度地有一种孤独寂寞、不被人理解的感觉,象著名哲学家尼采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等。在特别保守特别反动的时代里,创新者则被大家当作“洪水猛兽”,受到群体的严重惩处。
        因此,在思维和观念上的“孤立”并不一定是坏事,勇于创新的人们是不害怕这种孤立,并以此为荣的。况且,与那些更不幸的创新先驱们相比,“孤立”只是对于思维创新的最微不足道的“惩罚”而已。
        第三,经常进行相关方面的思维训练。
        思维反潮流有时是“敢不敢”的问题,有时则是“能不能”的问题。因为我们从小就受到教育是“应该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不要标新立异”,“不要鹤立鸡群”,以至成年以后需要创新的时候,我们早已习惯了“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式的思维,很难想到新办法新观念了。因此,经常进行弱化从众倾向的思维训练,对于每一个思维创新者都是十分必要的。
        这类训练大多是以思维为中心展开的。比如,你可以在自己心里对某些“众所周知”的观念进行挑战,使自己认识到“众所周知”并不等于“绝对正确”;你还可以在一次讨论会上扮演“傻子”的角色,对任何一种公认的意见都加以怀疑,看看它们的反命题能不能成立;你也可以在公众场合做出某种“出格”的举动,体验一下众人嘲笑的目光;如此等等。通过这类训练,你也许能体会到被众人嘲笑、被多数人孤立、站在大家的对立面,其实也没什么可怕的,从而弱化头脑中的从众型的思考模式,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勇气。
        日本有一家纺织公司的董事长,名叫大原总一郎,他曾提出一项维尼纶工业化的计划。但是,这项计划在公司内部遭到普遍的反对;大原总一郎不屈不挠,坚持推行自己的原定计划,终于大获成功。他父亲经常对他说:“一项新事业,在十个人当中,有一两个人赞成就可以开始了;有五个人赞成时,就已经迟了一步;如果有七八个人赞成,那就太晚了。”
        总之,思维“反潮流”是破除思维定势的有效方法之一,不少敢于创新的人们采用这种方法来打开自己的思路,都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梁教授

梁作民,笔名梁良良,1958年生于安徽淮北市。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著作有《走进思维的新区》、《人类重要哲学命题》、《我思故我狂》等。主讲课程有“战略思维与统揽全局”、“哲学思维与人生境界”等,近年应邀在中央国家机关、北大、清华以及全国二十余省市近千家单位进行公众演讲和团队内训,曾获得全国第七届青年读物奖、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片奖、江苏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全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称号、党校系统教学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