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责编/齐 尚
2009年12月01日
2002年初,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致力于混合动力轿车的自主研发;2009年2月,10辆长安混合动力轿车进入中南海成为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唯一示范用车;同年6月,长安杰勋混合动力轿车面向个人用户销售。7年的时间里,长安汽车通过自主研发,已经掌握了整车系统集成和标定匹配、CAN通讯协议优化、安全控制策略设计、诊断系统开发等混合动力轿车关键核心技术,并获得混合动力技术专利8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0余项,达到国内、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水平!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今天,作为重庆市百强工业之首,中国汽车行业第一阵营中的骨干力量,长安汽车借助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契机,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承载起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明天。
立足根本
为了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打天下,长安汽车在国家科技部、重庆市政府等上级单位的支持下,立足根本,充分打造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础优势。
研发团队上,长安汽车经过7年的发展,已建立了一支包括归国专家在内的76人混合动力系统研发专业团队,培养出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核心人才队伍。整车开发依托长安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目前已具备了汽车及发动机产品前期策划、产品造型、工程化设计、产品试制、工艺及试验检测的全方位开发能力,并构建了包括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德国FEV公司、荷兰TNO公司等为支撑的产学研支撑团队。
开发手段上,长安汽车在混合动力系统方面已建成混合动力试验室、环境仓、电池实验室,具有专用设备30多套,可实现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研究、开发、验证试验;硬件在环试验;系统功能、性能试验;关键零件性能、可靠性试验等。整车方面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开发和试验、试制能力,公司目前拥有各种试验、试制设备150余套,能满足传统整车、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的试验、试制需要。
技术能力上,截至2008年底,长安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研发投入接近1.5亿元人民币,在混合动力系统方面基本掌握了混合动力最核心的技术—整车控制技术、镍氢动力电池管理技术,实现了在中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上国内领先的地位;已搭建ISG型中混合动力系统平台,完成了杰勋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正进行志翔中/弱混合动力汽车、强混合动力技术、纯电动汽车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开发。其中,长安中度混合动力汽车的各方面技术水平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整车方面已建立了国内领先、具有国际水平的汽车自主研发体系,拥有系统化、本土化的开发流程CA-PDS;已建立1360余个设计、试验、工艺规范,搭建起项目与数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PDM;并在意大利、德国和上海搭建起10MDDN专线,实现了全球24小时协同设计。
随着基础的巩固与拓展,长安汽车在关键零部件开发上,由在国外有很丰富的技术经验的海归专家主导开发和创业生产,在国家“863”项目的扶持下,经过8年多的不断优化完善,在专业部件的开发上已具备相当实力;整车方面已实现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汽车混线生产,混合动力汽车产能达到了每年5000辆。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能源汽车事业的发展,长安汽车于2008年6月同重庆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专门合资成立了新能源汽车公司,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精益求精
打下了坚实的研发基础,长安汽车厚积薄发,精益求精出精品。在完全掌握整车策略控制研究、系统集成核心技术的基础上,长安汽车培育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电机和控制器等零部件企业,建立了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技术要求规范,打造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动力汽车平台。2007年12月,长安杰勋混合动力汽车正式下线,长安杰勋的推出,创造了多项第一:国内第一款自主研发并量产的混合动力轿车;第一个将中度混合技术方案实现产业化的车型;国家“863计划”中第一款下线的自主品牌轿车;第一款在整车匹配和系统集成技术上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车型。
长安杰勋混合动力轿车,搭载了长安自主开发的ISG中混合动力系统,由1.5L汽油机加13Kw电机搭配的动力总成,性能相当于1.8L~2.0L汽油机水平,百公里油耗为6.8L,比原型车降低油耗20%以上。该车储能装置采用144V-6Ah镍氢动力电池,控制系统通过电机调节汽油机工作区间,最大限度发挥混合动力功能,达到节油与降低排放的效果,排放限值满足国IV要求。
长安杰勋混合动力轿车拥有三大功能:第一是怠速起停。当车辆遇到红绿灯停止时,发动机停止工作,当车辆启动前进时,只需重新挂挡或者踩油门便可以通过ISG电机迅速启动发动机。取消传统发动机固有的怠速工况,使得混合动力汽车在城市工况中的节油效果十分明显。
第二是加速助力。当驾驶员踩下加速踏板急加速时,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电机助力,辅助发动机驱动整车,电池储存的能量通过电机系统高效地转换成电机驱动的能量。相对于传统发动机单一驱动的方式,动力性表现更加优越。
第三是制动能量回收。当驾驶员松开加速踏板或者踩下制动踏板制动时,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电机发电,将汽车的惯性能量通过电机转换成电能储存到电池,用于下次启动和电机助力。将常规制动减速过程中损耗的能量通过混合动力系统得到充分回收,使得整个系统更加节能。
2009年6月11日,杰勋混合动力汽车正式上市,就接到了国内多家单位及个人的预订,意向订购数量达近百辆。根据对北京国管局和重庆市政府对于长安杰勋HEV使用回访情况,两批杰勋混合动力轿车累计安全、稳定行驶了120万公里,平均油耗在6.8~8升/百公里。驾驶员均对车辆良好的操控性、稳定的质量、较高的节油率等优点给予了充分肯定,运行效果良好。长安杰勋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代言人,它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在世界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阔步前行
基础优势的巩固,优秀产品的推出,长安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着实“火”了一把,为了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进一步确立在电动车领域位居国内领先地位,长安汽车实行了“5125”战略:
“5”是指到2014年掌握五大核心技术,即整车控制、电机系统集成、电池控制及集成技术、传动、专用发动机技术;掌控三大产品制造能力,即电机、电池、控制器;
“1”是指在 2012年建成混合动力乘用车国家工程实验室。突破并掌握自动挡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开发新型的、重度和Plug-in兼容的混合动力技术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发的重度混合动力车28工况法测试百公里油耗相对基型车降低达到35%以上;
“2”是指加快混合动力系统关键零部件合资合作步伐,实现中混系统采购成本不超过2万元人民币目标;
“5”是指在 2014年产销新能源汽车5万辆。
此外,长安汽车保持并巩固中混技术优势,以快速规模化抢占市场为目标,实现混合动力汽车规模化,形成扩展性好、通用性强的平台化技术。加速推进强混/Plug-in、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研发,跟踪燃料电池汽车、氢内燃机汽车、生物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
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长安汽车还做到了更长远的战略考虑。以3~5年的现有规划为主体,主要发展核心技术,重点产品产业化,加大宣传及能力提升。同时按照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及全球的发展趋势,阶段性地完成5~10年的中期发展规划,找到更多市场的突破,关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并在不断的总结、完善过程中,完成针对10年以后的远期发展规划,取得更大的技术突破,在多种能源中进行选择发展,注重国际市场的开拓,研究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机会。
一路走来,长安汽车以新能源技术优势和产业化条件为基础,以示范工程为契机,通过产业整合、资源吸纳和构筑壁垒,全面提升自身竞争能力,使自己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先者。我们相信,2009年到更遥远的未来,长安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定将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