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08-03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创建世界一流园区

成都高新区 汤继强 特约通讯员/吴军 责编 / 白建英

2008年03月01日

成都高新区成都高新区

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集团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集团


        国家级高新区是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进入21世纪后,在“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导向下,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高新区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目标定位和“五个转变”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大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了进一步强调,明确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成都高新区作为科技部确定的六个“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之一,在借鉴世界先进园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了一条坚持高端、集约、辐射、实践原则,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建世界一流园区的路径,进入了由产业集聚向创新集聚发展的“二次创业”新阶段。

        依托城市比较优势,着力强化创新基础

        成都高新区在确定产业定位、培育主导产业和打造产业集群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城市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城市规划等因素,确定了产业集约发展的空间布局: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依托城市副中心建设,定位为以科技创新、软件研发、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科技园区;西部园区定位为以产业聚集为目的、功能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综合产业园区。建立和完善具有比较优势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社会配套和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积极推动多方位的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园区的品牌价值和创新凝聚力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文化逐步形成。着力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积极构建“五星级”服务体系,在成都市率先启动项目报建并联审批,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特色机构。注重园区和谐发展,强化园区创新资源嵌入区域创新系统,支持园区创新资源与区域创新网络实现有机衔接,推动形成创新资源的共享机制,促进园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都高新区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投资、创业、工作和生活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

        突出产业发展这条生命线,大力培育产业集群

        从国家高新区肩负的战略使命出发,突出产业发展这条生命线,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内生式发展之路。自1991年被批准为国家高新区以来,成都高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5%以上。2006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481亿元,增长29.6%;工业增加值366亿元,增长29.1%;技工贸总收入1348亿元,增长29.7%。园区共有科技型企业3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千家,各类研发机构200余家,IBM、英特尔、摩托罗拉、住友、索尼、NEC、阿尔卡特等世界500强投资的企业38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的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技工贸总收入在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名列前茅,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具实力的高科技园区。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努力,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微电子和软件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医药现代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制造产业等三大创新集群。其中,IC设计企业由过去的不足10家发展到目前的50余家,成功聚集了富士通、南山之桥、登巅、华威、虹微、凹凸、科胜讯、松翰科技等一批业界知名企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全力推进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天府软件园等产业发展载体投入使用,9平方公里的软件产业集中发展区正加快建设;成功培育了卫士通、迈普、国腾、任我行、音泰思、颠峰软件、杰华科技等一批本土软件企业。培育壮大了地奥、海特等一大批知名本土企业,建设了国内一流的模具工业园,规划了以研发孵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核心区,完善了技术支撑、科技孵化和产业创新三大体系,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大力发展创新载体,着力构建创新体系

        创新载体是聚集创新要素、形成创新体系的前提。成都高新区以专业园为依托积极搭建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已建成天府软件园一期、模具工业园、创新组团等特色园区,一批知名的国际国内企业在行业应用、数字媒体、软件外包、信息安全、系统集成等方面正在形成集群。政府全额出资建设了软件公共技术支撑平台、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支撑了区域内软件、集成电路集群的聚集。以成都国家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园为主要载体,通过政府引导,引入市场化机制,依托华西医院生物医药科技基地、GLP中心、天河生物医药孵化器等骨干企业,分步骤分阶段打造国际化的成都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公共平台,促进了成都生物医药核心区创新创业环境的集成化、网络化和最优化,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与微软、IBM、SUN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打造全国一流的软件研发测试公共技术平台,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在产业用地中合理规划教育科研用地,吸引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院所进入成都高新区设立分校,提高知识创造能力。目前,成都高新区已经建成了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以8个国家级孵化器为骨干、23个企业创办的孵化器为辅翼的孵化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科技创新载体。

        多渠道培育创新人才 全方位保证创新资金

        成都高新区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创新活动的第一资源。财政资金设立高级人才专项,鼓励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落户高新区,鼓励高层次出国留学人员到高新区自主创新、创业;通过项目引进、聚集紧缺人才,通过院士活动中心、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大力开展引智活动。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实用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支持本地实训机构广泛开展实训工作,积极引进培训资源培养行业性应用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回家工程”,确保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人才需求。目前,成都高新区共汇聚高学历企业家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4万多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10000余人,博士学历的2000余人,留学人员600多人。企业已经成为自主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超过3%,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指标居国家级高新区前列。同时,作为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试点园区,成都高新区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分别实施资助、投资、担保、创业培训、改制上市等全方位支持的抚育计划,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全面实施以大企业战略为核心的企业内培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全过程全方位的企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多角度、多阶段支持企业加快发展。2004-2007年,财政扶持企业资金近15亿元,拉动企业技术改造投入超过100亿元,帮助中小企业担保贷款15亿元,争取银行授信32亿元,区内企业累计获得各类贷款超过230亿元。在与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合作协议框架下,针对软件企业、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成都高新创新投资公司为平台,与成都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成都高新科技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等密切合作,建立了财政风险准备金制度、风险担保机制和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开展担保贷款业务。2007年共为区内约200多家中小企业获得短期流动资金贷款7.2亿元。积极与深交所及相关中介机构合作,以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为目标,开展企业改制培训、上市辅导等工作,对接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目前,新三板试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区域内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正在得到有力扶持。
        今年,成都高新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抓住成都试验区加快建设的机遇期,突出产业发展这条生命线,坚持以“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统揽各项工作,继续完善企业内培服务体系,完善自主创新推进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下大力气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企业内生式成长和机制创新式突破,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坚实支撑,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