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 萃
2008年10月01日
美的冰箱压缩机项目落户合肥高新区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诞生于1990年,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也是安徽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被国家批准成为对APEC成员特别开放的工业园区。
合肥高新区始终坚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依托合肥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名牌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先后荣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国家先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称号。
微软技术中心
重视科技创新力量
2007年,合肥高新区实现总收入722亿元,同比增长23.1%;工业总产值693亿元,同比增长28.88%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43亿元,同比增长26.89%以上;出口创汇8.6亿元,同比增长70.9%;净利润51.1亿元,同比增长32.1%。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一、创新资源富集。合肥高新区按照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要求,坚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立区之本,充分利用区内及周边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众多,设备精良,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大力聚集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营造创新氛围,促进科学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把科教优势真正变为经济优势。高新区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建立了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研发机构。目前已经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4家,省级企业研发技术中心20家,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5个,国家级工艺装备实验基地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市工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4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8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5个。这些国家、部委的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院所、产业化或实验基地等为各类人才提供了优越的创新创业平台,有效推进了各类科技成果、社会资本、创业人才源源不断向高新区汇集。
二、创新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是转化自主创新成果的基地,是高新区技术创新平台的重要载体。目前,高新区已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家。各孵化器现有可供管理服务和租用的场地面积5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400多家,形成了投资多元化、服务专业化、信息网络化、资源共享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
三、创新人才高地。提升高新区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关键是人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合肥高新区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扶持鼓励高科技人才创业的政策措施,精心打造多样化企业创新创业平台,营造高新区创新的文化氛围,大力弘扬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的创新理念,造就了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了一批熟悉高新技术企业孵化、风险投资和资本运作的经营专家,锻炼了一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产业的队伍。在全区就业的8万多名人员中,大专以上人员有4万多人,高级职称人员有3500余人,博士生和硕士生2700多人,留学回国人员300多人。2007年,高新区引进海外专家数占全市引进海外人才总量的65%,引进大学生2300名。创新创业人才在高新区进一步集聚。
四、创新资金累积。合肥高新区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市场化投融资体系,为推动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强大资金支持。在政府资金方面,高新区每年拿出3000多万元,用于支持企业研发、知识产权资助、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孵化器房租补贴等,还出资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每年的担保金额超过2亿元。同时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各级各类政府引导资金,每年获得资助都在亿元以上。在促进风险投资方面,组织企业参加各类项目对接会和各类招商活动,积极引进创投公司、中介服务机构,2007年创投公司在合肥高新区的投资到位的资金超过1亿元。在贷款担保和金融授信方面引进和建立担保公司5家;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开展公开授信,推进银企合作,授信额度近50亿元。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扶持了9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
五、创新企业集聚。合肥高新区在开发建设中,始终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化这个根本,注重发展与地区资源优势相吻合的产业,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小、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专利技术的创新型企业。中电集团38所、43所、16所、40所,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原化工部第三设计院,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相继进入高新区或在高新区创办企业,通过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了一批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企业,加快了合肥高新区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目前高新区共有各类企业1300多家,其中科技型企业800余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92家,占全省的30%;经认定的软件企业120多家,占全省的66%;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企业38家,占全市的63%。
六、创新成果涌现。在各项扶持政策的引导下,高新区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调动,企业研发投入大幅度增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相继诞生,合肥高新区研制了世界第一台VCD、国内第一个基因工程重组药物、国内第一台“C波段全相参移动式多普勒天气雷达”,还出现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如中文语音平台、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光电色选机、气象雷达、大型电力保护设备、电源转换设备、干扰素的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胶、基因重组葡激酶等国际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产品,都成功实现了产业化。近几年高新区企业承担各类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1000多项,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200多项。标志着合肥高新区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落户合肥高新区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为全面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对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定位要求,合肥高新区深入开展“二次创业”,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立区之本,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把高新区建成“创新成果的研发区、科技企业的孵化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营造优良的立体创新网络环境。合肥高新区将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并确立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路径,即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改制上市行动计划”,争取在三年内让10家企业上市,到2010年底高新区上市公司达到16家;实施“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营造有利于集聚一流人才、争创一流贡献、获得一流回报的创新创业氛围;实施“企业研发中心引导计划”,帮助区内50%的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建立专业化的科学研发园区;建立技术转移平台,探索和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和技术转移的有效运行机制,加快技术流动;鼓励有专利技术的项目引进,完善专利奖励资助制度,把专利奖励资助的重心落在专利授权阶段,以提高专利的申报质量,力争进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争当建设创新型合肥的排头兵。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创新推动,2004年11月,科技部批准合肥市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并确立合肥高新区作为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建设主体,这是高新区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机遇。截至目前,通过高标准的规划和高水平的路网及配套建设,一批重要的科研项目顺利落户示范区,6.6平方公里示范区核心区的路网框架和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园区形象初步形成。
把科技创新与项目产业化结合起来。科技创新是高新区的灵魂,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项目是高新区的生命线,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因此,高新区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要走将科技创新与项目产业化结合起来的路子,双轮驱动,使二者相互促进,最终实现科学发展。
让创新成为高新区特有的核心文化。在积极贯彻落实各级各部门已经出台的支持科技创新各项政策的基础上,高新区管委会在全区营造一种崇尚科技创新的氛围,通过多种形式推进创新精神的培育,加强创新文化的建设,弘扬勇于创新、不畏风险、志在领先的精神,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在制度上对这些理念和文化意识给予支持和保证,并贯穿到高新区的服务和企业的运行中,使各类人才在获得成功时受到奖励,遇到失败时得到宽容。整合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的创新资源,完善在创新过程中的资金、人才、市场、中介等服务,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
科技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创新是最首要的推动力。合肥高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高新区“十一五”发展纲要,让科技创新成为全区发展的主旋律,推动高新区事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