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10-11

戴汝为院士荣获“中国模式识别科技终身成就奖”

本刊记者宋晖

2010年11月01日




戴汝为院士在大会上发表获奖感言




郑南宁院士为戴汝为院士(右)颁奖


        2010年10月21日,在重庆大学召开的“2010年全国模式识别学术会议”(CCPR2010)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IFAC Fellow、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本刊编委会主任戴汝为教授被大会授予“中国模式识别科技终身成就奖”。本次大会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和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承办。
        据悉,戴汝为教授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工程控制论与最优控制的研究;70年代首次在国内开展模式识别的工作,把统计模式识别与句法模式识别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语义句法模式识别方法。在应用领域里,该识别法成为“汉王”核心技术的理论基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80年代中期,开展了人工神经网络在知识工程中的应用和手写汉字识别的研究;90年代初,通过人工智能的途径,进行智能控制及思维科学的工作;后通过知识系统及人工智能的途径,戴汝为教授在钱学森先生的直接指导下,跨入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以人为主、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等领域的研究,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等合作,在某些前沿领域进行交叉学科的整合与研究,在我国经济、军事及社会发展领域重大问题决策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大会授予戴汝为院士“中国模式识别科技终身成就奖”的颁奖词中说道:“模式识别的研究对‘形象思维’、智能化‘人-机交互’等多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上世纪国际模式识别的先驱者傅京孙教授(K.S.FU),对人工智能和‘句法模式识别’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引领了当时国际模式识别研究的潮流。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傅教授英年早逝,但作为华人在世界科技领域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傅京孙教授的是,当年和他一起在美国合作研究的戴汝为院士,由于在‘语义句法模式识别’领域以及奠定了手写汉字识别的开创性工作,被授予‘中国模式识别科技终身成就奖’。”
        回顾戴汝为院士从上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最早将“Pattern Recognition”翻译为“模式识别”四个字,到80年代初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直接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模式识别学科”博士生导师,戴汝为院士“系统地”提出了模式识别学科并组织开展研究,当今,“语义”研究已经成为信息领域重要的课题,这对于“智能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中国,戴汝为院士在“模式识别”的研究和发展领域中,不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是研究的组织者和开拓者。他尽毕生精力把自己的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面对这份荣誉,戴汝为院士深情地表示:“我十分感谢今天的大会授予我‘中国模式识别科技终身成就奖’。这份‘荣誉’属于我们中国在‘模式识别’领域辛勤耕耘的专家、学者,属于曾经指导过我的傅京孙教授,属于和我一起工作、进行过研究的许多同事、学生们,也属于正在‘语义句法模式识别’领域孜孜不倦工作的朋友们。令人欣喜的是,现在‘语义’研究已经发展到许多领域,我衷心地希望从事模式识别工作的同事们、学生们在今后模式识别的研究和产业化领域里取得更大的成就!” 
        会议开幕式结束后,戴汝为院士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在美国求学和工作的经历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个阶段,特别是在普渡大学与著名模式识别专家傅京孙教授(K.S.Fu)的合作,可以说奠定了我后来的科学研究方向,回国后我就一直致力于模式识别的研究和开发。看到中国的模式识别从无到有,慢慢壮大是我最高兴的事情。”对于自己获得的终身成就奖,戴汝为院士谦虚地说:“这是对我较长时间从事模式识别工作的一种肯定吧。”
        在回答记者对于学习模式识别方向的学生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有什么寄语和期望时,戴院士用坚定的语气说:“我只相信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有很多新的想法和创意,现在,我们的模式识别有很多的方向,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我相信只要大家能够踏踏实实地做,中国的模式识别研究将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戴汝为,云南昆明人。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师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后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至今。1980年作为国家首批派出赴美访问学者,师从著名模式识别大师傅京孙(K.S.FU)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国际自控联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信息技术科学部副主任、道德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科学、思维科学、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56年将钱学森教授1954年在美国出版的经典著作《Engineering Cybernetics》译成中文《工程控制论》(1958年出版)。
    20世纪70年代初,将“模式识别”引入中国,提出语义句法模式识别,成为“汉王”核心技术的理论基础,获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90年代初,通过人工智能的途径,在钱学森先生的直接指导下,跨入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以人为主、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等领域的研究,在某些前沿领域进行交叉学科的整合,在我国经济、军事及社会发展领域重大问题决策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先后出版了《语义句法模式识别及其应用》、《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人-机共创的智慧》、《汉字识别的系统与集成》、《论信息空间的大成智慧》、《社会智能科学》、《系统学与中医药创新发展》、《社会智能与综合集成系统》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已培养博士、硕士百余名。现任《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学术杂志主编,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及名誉教授。
    1991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9年《智能自动化丛书》(主编共6册)获国家图书奖。
    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10年获中国模式识别科技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