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15-05

京城春柳绽新绿 科学迎来第二春

本刊记者任晏黎

2015年05月01日

   

    暖风拂面,绦绦垂地,三月京城,一片春意。
    3月 11 日晚9时,全国两会已经进行到第 9 天。虽然已是华光溢彩、灯火万家的时刻,北京会议中心9号楼大厅采访区却依然人头攒动,入驻在这里科技、科协、文艺等界别的委员们依然精神抖擞。他们或三两人一边散步一边交流;或被记者围成一圈,慷慨激昂,直抒胸臆……
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的采访,就是在这里进行的。说到今年的两会,说到对科技创新的感想,先生颇有感慨地说:“今年两会小组讨论时,大家都抢着发言,遗憾的是我还没机会表达我的想法……”

  “草根”创新:英雄不问出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用了如此接地气又亲切的词汇,让欧阳钟灿院士感到非常兴奋。
今年报告中关于科技体制改革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草根创新。“其实我国很多技术并不是科研院所的‘专利’,很多都是民营企业搞出来的。”比如马云,他没有上过985或211的一流大学,更不是某个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只是杭州师范学院的一名教师,但他缔造了阿里巴巴“帝国”,成为中国IT行业代表性人物,这就是草根创新的典型。
    再比如张新,以前是新疆昌吉市一家濒临破产的变压器厂工程师,后来在他的带领下,这家资不抵债、陷入绝境的小厂,发展成为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印度古吉拉特邦期间,就有特变电工的身影,古吉拉特邦当地的中资企业特变电工能源(印度)有限公司总裁陈志金表示,“习主席来访必将大大加快中国工业园的建设速度,极大促进中资企业对印投资。”目前,特变电工先后为美国、俄罗斯、巴西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涵盖电网、电源建设的成套项目总承包服务。
    说到这里,欧阳钟灿院士回忆起关于草根创新的另一个细节:2014年4月2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银丰现代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棚子里,一台台农业机械整齐停放。在一台精密播种机前,听说只有中专学历的研制者陈学庚刚当选工程院院士,总书记说,英雄不问出处,谁是英雄,要在“战场”上见分晓。
    在创新的“战场”上,由“草根”成长为“英雄”的典型还有很多,像华为的任正非、百度的李彦宏、TCL的李东生等人,他们在事业的起步阶段都是“草根”。他们的成功,有力地印证了“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不管你是什么学历、什么背景,只要你有一颗创新的心,一样可以成功,因为这个时代给每个人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的空间和舞台。“草根创新、万众创新”的提法,就是对总书记这句话最好的回应。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没有赶上,但现在的信息产业革命我们一定要迎头赶上。”欧阳钟灿院士认为,如果想在这次科技革命中不再被西方国家甩在后面,那就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欧阳钟灿院士说,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科学的春天的到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党中央工作以后,先后视察了中国科学院,提出“四个率先”要求;出席了两院院士大会,并指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把科技创新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草根’创新”,和总书记的“英雄不问出处”如出一辙,让创新如此接地气、聚人气、壮底气,作为一名资深科技工作者,欧阳钟灿院士深深地感到,“科技创新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科研体改:基础研究应向产业靠拢

    说到创新,科研体制改革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社会各界对其呼声非常高。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如何解决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两张皮”长期存在现象,是科研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当前,不少人呼吁科教兴国,加大科研投入,其实目前我们的科研经费投入已经不少了。”万钢部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就科技改革与发展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从科技的投入角度上来说,全社会各方面对于研发的投入已经超过了GDP的2%。”所以说,科研人员不应该在经费上提出过多要求,而是应该思考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
    欧阳钟灿院士表示,由于时下的科研评价体系,造成科研人员每年3月份之前忙着写申报材料,老资格的专家5月份就开始评项目,试问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在科研上?而且现在有很多年轻的科研人员,在天上飞的时间比在地上待的时间还多,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科协原主席周光召是欧阳钟灿所在研究所的名誉学术委员会主任,在该所一次学术委员会上曾经说过:“我国的论文数量已经是全世界第二了,但是我们并不是第一方队。”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很多论文并没有真正的创新,虽然我们论文的数量上去了,但SCI引用次数还是没有影响,一项好的研究成果,一篇好的论文,要看它的半衰期,如果很早以前写的一篇论文,现在还在用,这才是成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论文驱动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科研体制怎么改革,也到了重新反思、自我审视、革命维新的时候了。我们的科研不能为了应付“交账”,而一味地强调专利的数量、论文的数量,科研经费的使用,也不能单纯为了要钱而立项。基础研究要向产业靠拢,衡量的最终标准就是要以项目带科研,成效体现在成果转化、产业转化上。
    说到这里,欧阳钟灿院士心情有些沉重。他说,当前我们都知道诺贝尔奖,却不知道在工程物理学界,还有一个德雷珀奖,旨在奖励那些在工程技术领域取得卓越研发成就、并造福人类的个人,被认为是“工程学界的诺贝尔奖”之一。2012、2013、2014年分别由液晶显示、手机、锂离子电池等领域研究者摘获,今年又授予五位LED行业先驱者。这说明什么?只有技术研究成功转化为产业,并且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
    可喜的是,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主要是摒弃以往靠劳动力、土地、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进行转变。科研体制改革提出了经费分配、体制转变等一系列构想,逐渐走向以项目带科研、以企业创新为主的路线。
    欧阳钟灿院士以两个“东升”为例,向记者解释说,京东方的王东升和TCL的李东生,都是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对看准的项目大胆创新、决不放弃,从开始亏损到盈利,再到最后的规模扩张,并且都储备了大量的年轻科研人员,为企业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现在我们的液晶显示产业仅次于韩国、台湾,有望在2016年超过台湾。所以说创新离不开企业家,也应该以企业为主。
    “你可以看到,近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国家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接见了大量的科研人员,亲自主持研究科研体制改革,党中央释放了非常积极的信号。”欧阳钟灿院士继续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产业转化为衡量标准,可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的创新动力,挖掘全社会的创新潜力,而不是将科研成果‘锁在抽屉里’。”

国家智库: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

    习总书记在视察中科院时提出“四个率先”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目的就是从战略层面为国家布局前沿科技领域提供思考与建议,提出未来5~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世界可能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以及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重大科技突破,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发挥咨询作用。
欧阳钟灿院士认为,建设国家智库是提高民族创新自信、科技自信的重要举措,它可以利用我国雄厚的科研团队资源,将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评估和预测,打开中国与世界科技沟通的桥梁,掌握世界科技前沿动态,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
    什么才是对国家有用的智库,那就是科学家要联合最前沿的青年科研力量,深入到生产一线,对国家面临的生产安全、人民生活需求、科技研发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不仅仅要有考察报告,还要有实践经验的支持,否则就是一纸空文、闭门造车。欧阳钟灿院士曾经组织参与过《基础研究与战略新兴产业》的咨询报告工作,在其中的生物制药章节的撰写,专门请到在北京亦庄生物制药科技创业的海归“千人”参加调研,正是有第一线人员的参与,该报告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的肯定,并为国家发改委出台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欧阳钟灿说,国家智库就是要为国家提供技术指导,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2009年,不少专家学者,包括一些有名的经济学家在媒体上呼吁,液晶显示(LCD)已经过时,迟早要被有机发光显示(OLED)代替。一时间,有关LCD将被取代的言论一浪高过一浪,有的还甚至报告到中南海。
    欧阳钟灿院士和国内LCD专家,通过冷静对比国内外发展动态,认真分析LCD的技术优势,提出液晶显示产业作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还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果然如他们所料,很快我国液晶显示产业就迎来了盈利的拐点,并有望在2016年成为世界第二大液晶显示产业国家。这就是智库要发挥的作用。
目前,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智库”系统,我们也应该迎头赶上。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建立国家智库,应该提上科技体制改革的日程。“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占领世界科研制高点,还可以避免陷入发展盲区,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欧阳钟灿院士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