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王彤 吴浪
2010年10月01日
徐绍衡研究员
作为我国著名的船舶自动化专家,徐绍衡始终坚持走科技与创新之路,着力研究信息与自动化科学。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国际上发表自动化工程双重可靠性的研究论文,国际上各相关公司在产品上对其理论均有应用;之后他首创实现了中文化船用计算机,获国家级中青年专家称号;上世纪90年代初首创了CAN广播网络自动化系统(2+网);本世纪初首次提出了以太网作为工业控制网络,并发明了“分布数据库式大容量实时控制网络”专利,因特网搜索名AutoNet技术,依此开发了“PCC通用可编程采集控制与虚拟数据库信息平台”,已在中国的大中型军舰上普遍应用,在民用船舶及工业上也部分应用;共获得国家、部市级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10项为一、二等奖;并获得l项中国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在信息与自动化学科上实现了有所建树、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徐绍衡从事港口、航道、船舶计算机及自动化的研究工作40年,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及国防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其在工程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分为五个阶段。
港口技术工程方面。1968年,徐绍衡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海南八所港务局担任技术工作。当时,八所港装卸铁矿石主要采用1.4米皮带运输,需布置出数平方公里场地,但由于皮带采用铁卡连接,铁卡寿命短,经常需要停修,一艘万吨船装卸一般需3天。徐绍衡了解情况以后,主动对其进行技术改造。他自制全套设备,独创设计制造了一台0.5T流动式电热中压蒸汽锅炉关键设备,实现了皮带硫化胶接,使得一艘万吨船装卸不超过8小时,工效提高10倍,每年为港口创造近亿元的经济效益。对此,广东省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南方日报》用整版篇幅报道“万吨轮船不过班”。后来,他又将运煤运矿石机械推广到秦皇岛港等港口使用,同时也提供给了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做参考。在八所港,他还对上世纪40年代日本制造的港口机械进行测绘及技术改造,不仅大大提高了机械的工作效率,也为设计部门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航道技术工程方面。1973年,徐绍衡调到交通部广州航道局船舶技术处工作。在这里,他同样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进行技术改造。他对早期仿苏的航道挖泥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共改造工程23项,使“海港号”挖泥船等大型设备起死回生,效益显著,为广州航道局取得千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对老式的以磁芯为基础的测地计算机进行维护和改造,使其发挥了作用;负责接收了18艘进口挖泥船,并打赢了与日本的一个技术官司,向其进行了高额索赔;提出了扒吸式挖泥船的UCM全自动疏浚创新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挖泥质量和效率,被交通部立项,此项目后来交给其他同志进行科研,成果获得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船舶科技工程工作。1981年初,徐绍衡进入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工作。他参加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船舶无人值班机舱自动化系统”,该项目有20多个子课题,将全船所有设备自动化工程作为一个大系统来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交通部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初,他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套中文化船舶计算机系统CX80,荣获国家电子振兴小组首届全国计算机应用成果一等奖,受到李鹏总理接见。在此基础上,他于1984年开始主持开发CJBW商船计算机监控系统和CY8800军舰计算机监控系统产品,跟踪技术进步发展了四代产品,10年来已安装到275艘大中型船舶和053系列军舰,占领国内造船该设备市场约80%;已开始在出口船舶上得到应用,1983年~1996年直接产值近两亿元。1990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套船舶2+网络控制管理系统,已成功地应用到“远望三号”卫星测量船及904系列船舶上,该成果推广到工业自动化领域,已配套了10多条生产线,向越南出口了一套生产线计算机系统。2+网络被编入清华大学等学校教科书。此外,他还主持了“DK44微机多回路可编程工艺试验系统”、“超大屏幕高亮度彩色多功能显示系统”、“JHD型机场航班动态管理和信息图像显示系统”、“JL1800Y锦纶帘子布浸胶生产线全自动控制系统”、“微波式智能液位电子标尺”、“051型舰损管综合报警装置研制”等项目或系统的研究研制工作。目前,徐绍衡还担任着筹建中的“船舶运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筹建办副主任,为该工程中心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军用舰船自动化设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徐绍衡开始担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611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及室总工程师。他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套CAN网络舰船自动化设备,安装到167舰上;21世纪初又推出了首套TCP/I P数字信息平台,应用到舰船、市政工程、智能住宅小区等领域;首创了驱逐舰损管计算机系统,应用到中国海军大部分驱逐舰等舰艇上。
军用船舰信息化建设。进入21世纪,徐绍衡研究开发了“虚拟数据库信息平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ZL00125634.3);开发了因特网搜索名AutoNet技术以及“PCC通用可编程采集控制与虚拟数据库信息平台”,取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ZL200720071686.9);研制成“采用万用监测控制器的分布数据库控制管理一体化平台”,目前已普遍装备到中国的大中型军舰上,在部分民用船舶及工业上也有应用,信息平台实现了64000点双向信息和一毫秒以内的信息响应速度,目前在国际上仅有挪威KONGSBERG与加拿大的两家公司能生产两万点以上实时信息平台,这一功能指标已达到和超过了国外先进设备的水平,获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大奖,促进了海军的科技进步。TCP/IP及CAN网络舰船自动化设备产品现已转让给五家船舶自动化设备生产厂生产,其产品已销到埃及、越南、新加坡、中东、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最新的发明专利“管理与控制一体化虚拟数据库平台”(ZL200820151901.0),可以取代微软公司SQL等大型数据库,并且不需要复杂且不可靠的网络服务器,是计算机系统的重大技术革新。1997年至今,作为技术负责人在海军11艘大中型新型舰船的建造中负责损管系统项目的建造。
几十年来,徐绍衡研究员兢兢业业献身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多成就,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正因如此,各种荣誉纷纷落到了他的身上。
发明专利“分布数据库式高速响应大容量实时控制网络(虚拟网络数据库)”应用于舰船、市政工程及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等领域,成为21世纪的新技术发展方向;
“ZCJ-1船舶主机操纵记录仪”获198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新产品二等奖;
“船舶注油器监视装置”获198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船舶无人值班机舱自动化大系统”获1984年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CX80 船舶中文微电脑监控报警系统”获1984年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全国计算机应用成果一等奖;
“CJBW型船舶微机监控报警系统”获1987年上海市新产品一等奖;
“CJBW-3船舶微电脑监控系统”获1988年全国计算机应用三等奖、1990年全国科技博览会银奖、1991年上海市科技博览会金奖;
“DK44微机多回路可编程工艺试验系统”获1991年上海市新产品三等奖;
“超大屏幕高亮度彩色多功能显示系统”获199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JHD型机场航班动态管理和信息图像显示系统”获199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JL1800Y 锦纶帘子布浸胶生产线全自动控制系统”获199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CY8801网络型舰船主动力遥控监测系统”、“CY8802网络型舰船电站自动监控系统”、“CY8803网型舰船2+实时网络及管理中心”获199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微波式智能液位电子标尺”获1996年上海市优秀发明二等奖;
“051型舰损管综合报警装置研制”获200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些荣誉对于徐绍衡研究员而言,不仅仅是对工作成绩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未来科研与创新的一种鞭策、一种鼓励。
徐绍衡,1945年6月生于上海市,现任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江苏省常熟市电子仪器厂技术总监。1981年被破格提升为工程师,1987年被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1989年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7年被评为交通部劳动模范,1995年参加了全国科技大会,1997年初被聘为香港国际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评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优秀党员,2006年被评为“世界名人杰出华人”及“百名各业风云人物”,2009年被中央文献出版社编入《当代科学家列传》,2010年被科学技术部主管的杂志《科技成果管理和研究》列为封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