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10-03

美发现端粒酶阻止细胞死亡

编译寒 冰

2010年03月01日



        美发现端粒酶阻止细胞死亡

        据美国《发现》杂志近日报道,美国纽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科学家研究发现,长寿的人都继承了可阻止细胞衰老的端粒酶,其体内端粒酶的浓度比普通人高。研究人员表示,该结果有助于抗衰老药物的研发。科学家说,通过增加端粒酶,最终能够阻止细胞死亡,从而延缓衰老。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它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防止染色体相互融合。但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会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因为DNA聚合酶不能完成DNA末端的复制,而是要依靠端粒酶来合成。


        去除肿瘤基质细胞中成纤维细胞可治疗癌症 

        据美国《探索》杂志近日报道,美国威斯达研究所发现,通过去除肿瘤基质细胞中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的活性,实现扰乱肿瘤生长进程、破坏癌细胞营养供应的目的,从而治疗癌症。
        威斯达研究所教授埃伦•皮埃尔说,这就像是移走了种子成长所需要的土壤。该结果表明,改变肿瘤生长的微环境或许是治疗实体肿瘤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基因删除实验中,他们首先通过基因删除技术培育出了FAP基因缺失的小鼠。结果发现,肺癌和结肠癌在这些小鼠身上都得到了明显抑制。在药物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被称为PT630的多肽剂,以关闭患有肺癌和结肠癌的小鼠体内的FAP活性。实验证明,该疗法与基因删除疗法同样奏效。由于基质细胞的特性大体相似,在大多数肿瘤中也都会表达为FAP蛋白,因此,与靶向疗法一般只针对特定的肿瘤相比,新疗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用一种药物对多种类型的癌症进行治疗。


        科学家发现与抑郁情绪有关基因

        据美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日报道,马尔兰大学药理学院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组氨酸三聚体核苷结合蛋白Ⅰ(PKCI/HINT1)基因与抑郁和焦虑情绪有关。
        对其进行功能研究发现,敲除PKCI/HINT1基因的小鼠在行为上表现得更为积极、乐观。而表达该基因的小鼠的行为模式显得焦虑和抑郁,把小鼠放在强光照射或是水中时,小鼠表现出厌世的情绪,不主动争取脱离这种不良环境。而敲除了该基因的小鼠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它会不停地回避这类环境。
        研究人员尚不清楚为何删除该基因会改变小鼠的情感状态,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能作为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和分裂症的防治靶点。另外,该基因敲除小鼠可以作为研究躁狂症的模型。现在还没有可用于躁狂症的动物模型。


        低强度激光疗法会促使皮肤癌恶化

        据美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日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常用于治疗脱发或软组织损伤的低强度激光疗法,并不适宜皮肤癌患者使用,动物实验显示这会使癌细胞迅速扩散。
        报告说,挪威和巴西研究人员对患有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实验鼠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如果实验鼠每天接受一次较大剂量的低强度激光照射,三天后癌细胞就迅速扩散,且肿瘤体积出现显著增长。
        研究人员因此提醒说,那些患有皮肤癌或相关疾病的人,如果因其他医疗而需要使用低强度激光疗法,必须非常谨慎。
        低强度激光疗法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人们发现低强度的激光照射可以促进细胞生长,之后常被用于治疗脱发和运动引起的软组织损伤等。


        发现形成疯牛病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

        据美国《发现》杂志近日报道,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蛋白质在疯牛病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如能研制出针对这种蛋白质的药物,将有助于开发治疗疯牛病以及相关人类疾病的新方法。
        文章说,英国利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Glypican-1的蛋白质在疯牛病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疯牛病是由牛神经系统中的朊蛋白发生病变引起的,实验显示,Glypican-1的存在会导致病变朊蛋白数量上升,如果减少细胞中这种蛋白质的数量,病变朊蛋白的数量会随之下降。
        研究人员说,这可能是因为Glypican-1起到某种作用,使两种不同的朊蛋白凭借它组装到一起,从而发生变异,形成病变朊蛋白。研究人员推测,在其他一些人类神经系统疾病中,Glypican-1可能也发挥着类似作用。因此,如果能研制出一种以这种蛋白质为靶标的药物,将有助于开发治疗疯牛病以及相关人类疾病的新方法。


        研究发现史前巨鳄像狗一样奔跑 

        据美国《科学》杂志近日报道,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Paul Sereno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麦吉尔大学的Hans Larsson,在尼日尔和摩洛哥发现了5具生活在1亿年前的、具有惊人差异的恐怖鳄鱼化石。尽管这些鳄鱼存在着各种差异,但它们却共同拥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特征—能够像哺乳动物一样利用四肢在陆地上奔跑。
        老鼠鳄(Araripesuchus rattoides)是在摩洛哥发现的一种新的史前鳄鱼。它只有1米长,在下颌生有獠牙,用来挖掘植物和昆虫。
        研究小组同时还在一大块岩石中找到了5具新的狗鳄(Araripesuchus wegeneri,之前已经被发现)化石。这些1米长的以植物和昆虫为食的史前动物生有一个像狗一样的柔软的鼻子,以及用来游水的强健尾巴。鸭子鳄(Anatosuchus minor)也是之前便已经发现的,它也具有相同的长度,并以鱼类、蛙类和昆虫为食。Sereno表示,他差点将其命名为匹诺曹鳄,这是因为它生有一个用来拱出猎物的长鼻子。


        “超级胶水”帮助害虫产卵 

        据美国《自然》杂志近日报道,植物拥有它们自己的“车蜡”—多脂的、像发丝一样的晶体覆盖在它们的茎上,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水层。这种光滑的表面同时还能防止害虫在上面产卵。然而幸运的是,天门冬叶甲虫(Crioceris asparagi)却找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一种富含蛋白质的胶水。
        报道说,这种蛋白样的黏性物质能够渗入到蜡样晶体与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之间—这里是害虫最喜欢的产卵地点,并最终形成一种非常结实的连接(能够承受虫卵8000倍的重量),这种连接同时还能够帮助虫卵经受狂风与大雨的洗礼。


        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会致小鼠遗传损伤

        据美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日报道,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二氧化钛(TiO2)纳米粒子,会造成小鼠全身性遗传损伤。该发现再次引起了对纳米粒子安全性的关注。
        过去,二氧化钛纳米粒子被视为是无毒的,因为它们不会激起化学反应。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强森综合癌症研究中心病理学、放射肿瘤学和环境卫生科学教授罗伯特•席斯特尔的研究表明,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一旦进入体内,会在不同器官中累积,导致单链和双链DNA断裂,并造成染色体损伤以及炎症,从而增加患上癌症的风险。
        研究人员给实验小鼠的饮用水中加入了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在饮用这种水后的第五天,小鼠体内便呈现出遗传损伤。
        这是一种新型的毒性机制,亦是一种物理化学反应。“可能某些自发性癌症就与暴露在这些粒子之中有关。”席斯特尔说,“对于这些纳米粒子,有些人会比其他人更敏感。我认为人们对这些纳米粒子的毒性研究还不充分。”

        编译/寒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