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寒 冰
2010年05月01日
开发出免疫细胞引导新技术
据美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日报道,耶鲁大学的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新技术,能够研究免疫细胞寻找机体细菌的机制。当细菌进入我们的机体时会分泌分子,此外,当其在我们的系统中移动时,会留下化学路径。而免疫细胞会跟随着路径寻找细菌。然而详细了解免疫细胞如何处理这些化学信号仍然是一个挑战。
这项研究是由Eric Dufresne教授主持的。据介绍,他们已经开发了一种新技术,能人为地创建化学路径。通过控制化学路径,研究人员能够调控噬中性粒细胞的移动。噬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的免疫细胞。此外该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免疫细胞对这些信号的应答。
研究小组使用海绵状微粒和一种典型的细菌进行相关的研究。接下来,移动环境中的这些微粒,并使用聚焦光束来控制释放的化学物质的模式,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应答。嗜中性粒细胞则能够跟随着研究人员设计的微粒。
科学家发现某导电化合物新用途
据美国《科学》杂志近日报道,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材料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导电化合物的新用途。在经过特定的处理后,这种化合物可被制成绝缘的薄膜,与一般绝缘体不同,其绝缘作用不是通过阻止电流流动而是诱导电流流向他处来实现的。据称,这种特性的材料有望使目前显示设备的厚度和能耗得到大幅缩减。
这种材料被称为溶解型沉积氧化铝钠,在晶体管技术及电子阅读器等便携设备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负责该项研究的霍华德•卡茨教授说,这种钠β氧化铝拥有一些十分实用的特性:可液态化生产意味着,通过模板就可将其轻易而精确地嵌入印刷电路之中,方便规模化生产;而工作电压低意味着,这种薄膜在极低的电压下就可启动,以其制成的显示设备仅用较小电量的电池就可以驱动。
全球变暖使美国创纪录高温天数增多
据美国《发现》杂志近日报道,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称,由于全球变暖趋势加剧,在过去的近10年里,全美创纪录的高温天数是创纪录的低温天数的2倍以上。
研究人员说,如果全球变暖现象没有发生,美国每年创纪录的高温天数和低温天数应大致相等。但目前的情况是,从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9月30日,全美创纪录的高温天数要远远多于创纪录的低温天数。在这近10年的时间里,美国非常反常地经历了没有寒冷的暖冬和温度过高的盛夏。
所谓创纪录的高温天,是指某一天气温高于历史同期的最高温度。报告警告说,如果美国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几十年里,全美创纪录的高温天数还会大幅增多。
研究人员提出寻找行星新理论
据美国《天文学》杂志近日报道,西班牙等国研究人员说,通过测定恒星大气中锂元素的含量可判断该恒星周围是否有行星。如果这一理论成立,那么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在太阳系以外寻找到更多的行星。
报告说,研究人员分析了数百颗恒星后发现,那些已知拥有行星的恒星,其大气中锂元素含量通常不到恒星最初形成时原始含量的1%;而那些没有行星相伴的恒星,大气中锂元素含量通常是恒星最初形成时原始含量的10%左右。根据统计,恒星大气中锂元素含量与该恒星是否有行星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研究称地球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强于预期
据美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日报道,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尽管工业化以来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成倍增长,但留在大气中和被地球吸收的二氧化碳比例却长期保持稳定,这说明地球一直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其“吸碳”能力超出人们原先估计。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历史观测数据发现,自1850年以来,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占其总排放量的比例长期稳定,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从那时到现在,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从每年约20亿吨增长至约350亿吨,这意味着地球吸收了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
此前不少科研人员认为,随着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地球环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会逐渐减弱,这会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急速增长,加速全球变暖进程。但新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可能低估了地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数百米超长碳纳米管面世
据美国《自然》杂志近日报道,美国莱斯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创建出了长度达几百米、厚度仅为50微米的碳纳米管。研究人员表示,碳纳米管的长度自此将不再是限制,这为碳纳米管用作电力传输线或是作为结构性材料的基础打开了大门。
这一项目开始于2001年,由已故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斯莫利领导。经过多年的努力,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一种名为氯磺酸的超强酸对碳纳米管进行自然分解的速度比其他酸快1000倍。该方法可产生出规则排列的碳纳米管,其中碳纳米管可形成一种类似花洒的喷嘴状。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公布了酸处理技术的细节。
新材料“纳米橡皮膏”有望助瘫痪病人站立
据美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纳米粒子橡皮膏,可将微粒子注射进入受损的脊髓中,恢复脊髓纤维,使瘫痪病人重新站起来。这是科学家首次使用微胶粒恢复受损的神经纤维。
科学家在小白鼠身上做实验已经成功。这些微小粒子能够像“橡皮膏”似的修复受损的神经。当这些微小的球体,就是通常所说的微粒,注射进瘫痪小白鼠的尾部后,小白鼠的四肢都能重新动起来了。但是,科学家们声称这还要花好几年时间的研究才能知道这项技术是否能够应用到人类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