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吴浪 刘亮
2008年06月01日
湘潭市市长余爱国
湘潭,位于湘江中下游,是一座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现辖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三个县(市)和雨湖、岳塘两个城区。全市总面积5015平方公里,人口290万,市区人口78万。
湘潭,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它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是彭德怀、陈赓、谭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也是齐白石、杨度、张天翼等名人志士的家乡。一种叫做“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更是在湘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湘潭,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这里有:世界最大的氟化盐生产企业——湘乡铝厂;中国最大的电解二氧化锰生产企业——湘潭电化集团;中国最早的电工器材生产企业——湘潭电机厂;中国最大的金属铬生产企业——湖南铁合金厂;中国最大的锰矿——湘潭锰矿……
湘潭,诞生了中国第一台120吨塔式起重机;中国第一台液压微电脑控制吸扫式扫路机;中国第一辆城市轻轨车;中国第一辆最大牵引力和最大吨位的工矿电力机车;中国最大的汽车——154吨电动轮自卸车和最小的汽车——江南奥拓微型车。
历史是辉煌的,未来是明媚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湘潭的全面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湘潭将如何继往开来、拓展新的局面?“两会”期间,本刊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市市长余爱国。
创新引领经济快速发展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湘潭市经济发展状况?
余爱国:好的。早在“一五”、“二五”时期,湘潭就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工业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规模工业企业630多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80多家,形成了以冶金、机电、化纤纺织、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比较发达的工业制造业体系。“十五”期间,湘潭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年均增长21.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2700元和4950元,年均增长12.3%和10.9%。三大产业比重由15.6∶36.9∶47.5调整为14.8∶46.9∶38.3。
我们始终坚持“强工富市”战略。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特别是工业园区建设加速发展,目前已实现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部省市三级共建湘潭火炬创新创业园取得重要进展;德国工业园的创建,促进了湘潭与世界制造业强国在产业与技术上的直接对接;高新区实现由同性质产业发展向强化科技孵化转变;九华项目从无到有,短短四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入园企业达73家,特别是吉利集团的引进填补了我省小轿车生产的空白;华商电子科技项目的上马,支撑和带动了我市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工业对地方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率达48.3%,对财政的贡献率超过70%。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去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比2002年增长7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3亿元,比2002年增长78.5%。以现代商贸物流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保险、旅游、通讯、教育、房地产等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市场日趋活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记者:您认为在拉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进步起到了什么作用?
余爱国:湘潭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日趋强劲。湘潭科技进步综合排名全省第二,现有大中专院校17所,在校大学生12万多人,全市科技人员总数超过11万人,有20多万专业素质与技能较高的产业工人。制造业信息化取得新进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2002年增长2.5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湘潭已成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国家863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和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记者: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湘潭市作为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有哪些举措?
余爱国:胡总书记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提到解放思想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可见自主创新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湘潭市为加快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企业为主、科研支撑、中介服务的自主创新体系,突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各类创新服务、科技孵化平台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打造“数字湘潭”;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面向社会,走向企业,合作创业;实施以专利技术产业化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对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专利技术实行系列保护和扶持政策,促进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融合;推出“百名新型工业化领军人才工程”;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开展“达标创牌”产品展示活动,加快“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湘潭制造”向“湘潭创造”迈进等。
依托技术创新,湘潭电机集团保持了国内牵引技术的领先地位。图为电机生产车间。
“两型社会”构建城市新蓝图
2007年12月14日,对于湘潭乃至湖南而言,注定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经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长株潭3市中,湘潭面积最小,人口也最少,但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您如何看待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对于湘潭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余爱国:这对于我们而言确实是一件大喜事,湘潭改革发展、富民强市又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这标志着我市的发展已由地方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由地方自我发展上升到为全国发展探索的新路。但是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两型社会”在目前来看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这就要求我们地方政府工作要按照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潮,高扬改革创新主旋律,全面提升理念,全面创新思路,形成全新的改革发展格局。尤其是要通过纵深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改善;基本形成空间布局合理、承载功能健全、“两型”产业强势、城乡和谐宜居的发展格局。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记者:湘潭市对于推进“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有哪些构想?
余爱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型社会”建设为路径,以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和宜居家园为奋斗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城市经济、环境等全面建设。
优化空间布局。首先,通过加强重要基础设施特别是干线路网建设,对外全面打开三市融合通道,对内全面提升市内交通布局。其次,加快中心城市的扩容提质,进一步加强与长沙和株洲的对接,构建“一轴两区四带”的发展格局。“一轴”即芙蓉大道轴;“两区”即河东城市中心区和河西城区;“四带”即湘江生态经济带、长潭西线经济带、天易经济带和320国道西线经济带。湘江生态经济带突出生态建设,打造宜居新区;长潭西线经济带发展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技术产业“硅谷”;天易经济带着力高技术配套产业发展和空间功能拓展,建设“创新绿谷”;320国道西线经济带建成以“隆平论坛”为平台,以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为特色的现代高科农业示范区。再次,根据“存量转型提升、增量创新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路和城市群一体化对接发展的需要,坚持“突破性、示范性、展示性”目标,规划建设以“二带五园”为总体功能构架,北接长沙,南至南二环,东至株洲,西至姜畲,围合面积达420km2的先行区。“二带”即河西创新带和河东提升带。河西创新带包括九华工业园和大学城等,以新增用地为主,重在创新;河东提升带包括昭山、竹埠港工业区、东二环片区、高新区、双马工业园、双马物流园、下摄司老工业区、易俗河等用地,以存量及已建用地为主,重在优化升级。“五园”即泉塘高效生态农业园、九华新型产业园、易家湾—昭山生态经济园、下摄司—竹埠港循环经济示范园、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园。为加快先行区的启动和发展,规划在先行区内设立由昭山生态绿心和九华核心组团构成的总用地面积为80km2的“昭华起步区”。
强化产业支撑。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推进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产业集聚、结构优化,走出一条以“两型”产业为支撑、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突出壮大机电、冶金、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小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清洁能源三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化纤纺织、建材、食品三大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产业的成长性和竞争力。围绕做大做强“两型”产业,重点发展精品钢材及深加工、小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工程机械与矿山装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文化旅游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并配合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加快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一是坚持以环境容量确定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人口现状,确定不同的投资强度和开发强度,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四大区域。特别是对昭山绿心、湘江生态经济带等资源环境敏感区,实行限制开发,以生态环境价值化理念适度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二是建设位于三市之间的昭山—易家湾、法华山—金霞山两大绿色生态屏障,形成城际绿色生态走廊;突出湘江、涟水、涓水三条主要河流流域环境治理,推进湘江上下游城市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三是以“隆平论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等项目为重点,形成城市发展的生态背景;四是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村庄建设入手,探索农业生态资源高效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总之,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一江两岸”交相辉映,山水洲城林“五位一体”的城市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