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09-10

书存金石气 ——解读实力派书法家、篆刻家马俊明

本刊记者/潘 飞

2009年10月01日

马俊明

    马俊明,字石新,1954年出生于北京。幼年发蒙于中国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李文新先生,毕业于中国书法学院。1992年被编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1998应日本书道会邀请在东京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1998年至2008年应加拿大驻华使馆邀请,四次赴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参加文化交流展。2004年在温哥华博物馆,不少作品受到中外友人的收藏并被颁发“中国艺术家”荣誉证书。马俊明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篆刻委员会委员、日中书道联盟北京理事、东西方书画院副院长。

        “书存金石气”是当代大师启功先生观马俊明书法、篆刻后为他题写的,成为佳话。让我们以“书存金石气”之意走进当代实力派书法家、篆刻家马俊明之艺术生涯。

        马俊明先生为人淳厚质朴、心直坚毅,从15岁开始习练书法,视艺术为生命。古人论书,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他不仅是位实力派的书法家、篆刻家,而且是位知识渊博的学士,三十多年来对中国书法进行深入的研究,解读书法艺术真谛。
篆书:祖国万岁(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作)        采访过程中他带着对书法强烈的激情叙述“篆书”的发展和演变。他讲到写“篆书”需要有传统的文学基础和根基,中国人研究中国的书法要从源头学起,书法是沟通语言和文化传播的最好途径,目前研究中国书法真、草、隶、篆的人中,研究篆书的很少,它的书写难度很大。研究篆书要从中国最简单的文字做起,每个字结构、字形都是有来源和来历的,我们的祖先就能把简单从日、月、山、水这些大自然中得到的形,有力地结合到生活中来变成文字,多么伟大,体现了中国文字发展的深远和人类的聪慧。同时在文字方面,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演变,从甲骨文到石鼓文,中国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古文,除甲骨文外,大都是铭刻在铜器上面的文字。因铜器为金属物,故称为“金文”,“吉金文字”。西周后期金文,则已疏密平衡,雍容典雅,如毛公鼎,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书体整饬,有条不紊,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应为此时期的代表杰作,已略形成大篆的雏形。至于春秋战国金文,则大多体长画细,形成小篆的风格了。到秦始皇才把中国的文字定位小篆,由李斯把中国不同的写法及不好识的文字转换归纳为小篆,学习“篆书”必须要从后往前学,也就是研究它从现在一直到几千年前的发展史,在演变的过程中不断的求新。我们学的是中国的书法,中国汉字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要追求一种美,让世人去欣赏、学习、传承,我们的古人在不同的书体方面体现了柔、韧、刚以及线条的变化,同时也表现了一个人的心情。在诸多的书体中难度最大就是就是“篆体”首先是“篆体”难以识别。学书篆者,不可轻之,首先取决于主攻篆书的见识和胆魄。篆书是古远的字体,非有古文字学的功底不敢轻动;加之不便于表情达性,所以历来治篆者寥寥。而马俊明多年来却潜心于篆书的研究与创作,其观念自有过人之处,就是因为难他才要去研究、传承。力学精进,不臻上乘绝不罢休;又不矜其能,孜孜以进。他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要有深度的研究,然后从中吸取精髓,在根基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在书法的形体、笔法上求变化,最后形成自己风格”。
敬业乐群建国诗        马俊明在篆刻方面,也有独特的追求,已有很深的造诣,颇有实力。能在一个方寸之间创作出一个字或者十几个字,实在不易,要想在一个不同尺寸表现不同的字体和形式,首先要把书法写好,你才能在方寸之间把篆刻做好,还要掌握好刀法。比如:“一个歌唱家,如果你不识谱,你光跟着别人唱,你永远都不会有自己风格,也创作不出自己的东西。”但是你要想把艺术练得更好,就像练武功一样,你多一式多一招就准能赢,准能胜。书法也是一样,你要想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就要从书法的根源研究,他的字是什么特点,他的字形如何演变过来的,从理论上要能说清楚,勤于习练,这样在练习书法时,就可能会比别人更高一筹,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同时因艺术也会带动方方面面,丰富了精神生活,从而也在文字中得到享受,更能表现一个时代的变化,一个人的内在的世界。可见其艺术见地之高。更难能可贵的是,马俊明治篆能够“古不乖时”,入古出新,在把握传统中锐意求变,发篆书之韵致,抒当代人之情感,展一己之襟怀。如运笔的裹锋绞转、中峰行笔;结体以固字立形、依象取势;章法以随形布势、虚实相生;墨法和浓度相间、燥润相杂。因而线条委婉多致、灵动活脱而不失劲挺,具象造型稚拙自然、天真可爱而不神秘,意境古朴而清新,明爽而蕴藉。清人刘熙载说:“书可观识,笔法字体,彼此取舍各殊,识之高下存焉矣。”用纯粹的古人技法表现现代人的思绪,难成正果,再高明的也不过是基本技法的重复。只有从古人的技法宝库中含英咀华,锤炼出富有个性特色的艺术语言,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才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点。另一方面以忠恕之道为人生准则,笃情义、重然诺;多所许可,少所怪怨;又敏于行,讷于言;注重大端,不屑细谨。凡接触过他的人,都会感到在他身上真力弥满、元气浑然,具有不同一般的人格魄力。马俊明的这些至真之性与他的篆书艺术浑朴无华的韵致天然冥契,从而在其中找到了自我,把握了书法艺术命脉。
        马俊明多年来一直在国内外从事于书法教育工作,曾多次被邀请到日本、加拿大的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接受日本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访报道,特别是在国外讲学期间,把近年来中国经济超速发展结合文化艺术门类传承和弘扬给以表述,这种爱国精神得到国外友人、华侨、华裔的高度赞扬。同时义务为慈善事业捐助作品,受残疾协会的邀请为残疾人传授书法艺术。值得一提的是在加拿大讲学期间,正值祖国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灾害,于是马俊明又积极配合大使馆与当地华人华侨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捐款、义卖、表演活动,表达一份真情、奉献一份爱心。就这样一个爱社会、负责任的书法家无数次给慈善机构和残疾协会送去了温暖,在书界用自己实力和行动证实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艺术价值。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市以及不同的大展并多次获奖,作品被国内外人士及中南海、美国电视台、加拿大电视台、等机构收藏。为碑林、园林、寺院、撰写碑联,还曾为国家领导人、中外书画界各家、艺术界名人篆刻几百方印,特别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题写诗篇、篆刻“祖国万岁”,深受领导人和组委会的赞许。随着祖国昌盛,文化艺术的繁荣,我们也预祝马俊明在书法、篆刻的路上不断创新,走出一条更辉煌的艺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