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复命”精神
——访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赵琛

赵琛执笔的《复命》这本书获得了“2008中国十大员工培训图书”的称号。从书的副标题“打造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模式”来看,这是一本希望通过有效管理来提升团队竞争力的书。近日,记者专访了自去年以来在我国企业界引起高度关注的《复命》一书的作者—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赵琛研究员。
记者:您为什么在管理中提出“复命”这个命题?
赵琛:主要原因是在现实的管理中,许多单位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现象:主管总是没时间,下属总是没工作,制度定了一大堆,落实总是没办法,天天开会,没有改进和结果,员工总是有理由,让人觉得他没做好是有原因的。这些单位不缺制度、不缺资金、也不缺管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最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精神—复命精神。就像军队的“亮剑”精神,遇到问题、困难,员工要有复命的工作态度。有复命精神的团队是这样的:主管不再是天天追结果,而是下属主动汇报结果;员工不再是抱怨问题,而是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员工不再是带着问题来要答案,而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复命最关键的环节是打造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模式,强调执行高于一切,对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要积极主动地完成,不折不扣地执行到底。这需要下点功夫,功夫下在哪里呢?作为执行者对事情要懂得“有结果”这个理念,完成了任务不等于获得了结果。大道决定一切,抽象决定具体,本质决定现象,本源决定结果,这也是毛主席常讲的抓住主要矛盾,而次要矛盾会迎刃而解。有结果也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只有通过修炼能力,提高解决问题水平,才能真正有结果。
记者:如何打造有复命精神的团队?
赵琛:首先这个团队要学会“学习”,要懂得“学习之道”。做事先做人,做人先通神,这“通神”就是指学习。
第一,要明确学习目的。首先,学习是拿来“用”的,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里强调知识作为工具,学了就一定要拿来用,不用就会变得没有用了;知识还是拿来磨砺眼光、提高判断力、使人从直觉走向醒觉的工具!其次,学习是用来“转变观念”的。人最难的是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落后的观念注定是穷途末路。用正常的思维只会得到正常的结果,用过去的想法只会得到过去的思路,过去的思路只会产生过去的行为,而这个行为只会产生跟过去一样的结果。如果没有知识,问问别人就可以了,但是观念在你的脑子里,你就是这么想的,别人是无法改变你的。知识只能在一个问题上起作用,观念却在所有问题上起作用,并且可能要长期起作用,从而导致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习惯。再次,学习是拿来预防和治疗“心灵感冒”的。要学会净化心灵,充满激情。比如有杯清水,抓一把灰尘撒在其中就变成了一杯浑水,代表消极思想,怎样让这杯浑水变清呢?通常有两个办法:一是沉淀,二是过滤。“沉淀”意味着把那些忧郁藏在了内心深处,虽然一时淡忘,一遇风吹草动又会重新弥漫整个心灵,所以沉淀不足取。“过滤”可以比较彻底地解决问题,但也有缺点,挡在过滤网外边的泥沙容易堵塞过滤孔,当过滤网边的压力过大时也很容易把过滤网弄破,此方法也只能保持短时间的清洁。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杯浑水拿到水龙头下面,用清流不断冲击杯子里的浑水,使之不断稀释充溢出来,真正成为清水。“水龙头”就是学习新的知识,用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冲淡固有的那些浑浊、混乱的头脑!
将知识串起来变成智慧时才能称为力量,我们改变不了事情可以改变心情,改变不了环境可以改变心境,改变不了结果可以改变态度,所以学习之道在于变化气质,而智慧之道在于变化心境。人在一般情况下不自信的重要原因就是不自知,学会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滤,滤而后能得!
第二,端正学习态度。首先是“开放”的态度,将我们的心胸敞开,就会有新的思路和机会进来。我们的大脑,有时就像是被窗帘封闭住的房子,明媚的阳光都被关在外面。由于所获得的信息不够充足,更由于人们有一种简单的思维定势,我们得来的结论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有时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自己还不知道,甚至当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还固执己见,将错误进行到底。其次是“放下”的态度,唯有丢弃妨碍你发展的东西,才有可能向未来迈开大步。光有开放还不够,还需要往前走,也就是“放下”—放下那些束缚、障碍和使人步履沉重的包袱,包括金钱、地位、面子、贪爱及仇恨等等。当然“放下”往往是艰难而痛苦的,它意味着我们要宽容,不再计较,要与曾经自己熟悉甚至依赖的东西告别,但是对于一个强健的心灵来说,这也没什么困难的,更没有什么事放不下的。放下你的高见,因为它可能是偏见。再次是“重生”的结果,告别过去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未来,从而创造生命中更大的辉煌。重生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对于一个不断超越的心灵而言,却是值得我们去努力的。世界上没有弯路,都是你该走的路。
第三,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会学习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有所改变,人头脑有什么就会说什么、做什么!猫生出来的还是猫,虎生出来的还是虎,不同境界不同高度的人,生发出来的“观”是有天地之别的,高度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通过正观、缘起、排空而达到真正的觉悟,即明心见性,明天道了人道,看见自己那颗心,明确自己一生真正的追求,从“本我”找到“真我”,最后实现“无我”的最高境界。
建议以下三种学习办法对你会有实际效果。
框架式:就是从大“画面”到小“画面”,从概况到具体的学习方式;
围棋式:先点后面,像下围棋那样先做成一个眼,慢慢成为一个局;
象棋式:全面系统逐步推进的学习方式,如学校式学习。
最后,这个团队要明白“成功之道”。
什么是成功?一个人多元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今天你有多少财富,当多大官,有多高地位,这只是一个“果”,可以称为“成就”或“成果”,不是完整的成功。完整而全面的成功应当是:S=N(A+B)-C。A代表一个人的状态,是对未来目标、理想与梦想的追求,是一种人生态度。B是指选方法,即选对正确的努力方向,采取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有些时候爱拼未必会赢,选择大于努力,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C是指“原因”,也称为“借口”。人有与生俱来的“恐惧”与“惰性”,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执行力,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借口而应付了事,对他人甚至对自己不负责任。李嘉诚认为,“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这句话告诉我们借口是成功的大敌。对于成功而言还需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称之为“战略”(N)。里根总统个人成功的战略规划使之成功,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战略的成功。
如果把成功比作一棵树,A为根,B为树的冠与干,C是病虫害,N就是这棵树的位置。
记者:在管理中如何实现真正的复命?
赵琛:管理所实现的最根本目的是控制。管理的关键是解决问题。不要把问题看成问题,而应当看成课题,答案就在课题中,作为当事者的你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专家。问题总是在长大,解决它需要动力,平常心理是不够的。管理应体现在以下两个大方面:一方面要导入,一方面要导出。
导入有三个因素:
打造团队。所谓团队就是一个有口才的人带着一伙有耳朵的人在开会在学习。让团队的成员达成共识,然后共鸣,最后形成共振,而没有“耳朵”的一群人叫“乌合之众”。学习打造有战斗力的团队而不仅仅是完美团队。组建团队找到人才,应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找认可你和你团队的员工。因为认可产生力量,认可产生默契,有默契叫团队,没有默契叫团伙。
带作风。作风就是战斗力,应带动什么样的团队作风?李践先生总结得好,叫做“认真、快、坚守承诺”。认真就是专注、聚焦。认真就是专一,荀子说,眼睛不同时看两处,才看得分明;耳朵不同时听两处,才听得清晰。蛇没有脚,可以专心修炼飞上天;鼠类有五种技能,终不能逃脱地穴的困窘。治学要严谨严肃,盖因“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速度就是效率,两强相遇勇者胜,两勇相遇智者胜,两智相遇快者胜。坚守承诺就是保证完成任务,绝不找借口!
定位置。识才用人,定位天赋。招到人、育好人、用对人、留住人,领导者要了解并能识别员工的性格特点,做好合理的搭配,从根本上解决团队执行力的问题。
导出也有三个因素:
领导力。领导有力是指领导者或管理者必备的五个要素:信任力、责任力、影响力、帮助力、包容力。信任是一种能力,信任完全来源于自己,与他人无关。责任力:解决问题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员工跟你走就是因为你对他负责,因为他对自己负不了责,他要找个组织对他负责。影响力:员工往往不看领导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真正能成就事业的人不只是看谁会管理人,重要的是看谁会影响人。帮助力:人被管理不如被影响,被影响不如被帮助。一个老板做公司就是创建平台,帮助员工实现他们的梦想,顺便实现你的梦想。包容力:成大业者不在于谁会领导君子,而在于谁会驾驭小人。员工犯错误是公司必须承担的成本。我们要学会眼睛里能“揉进沙子”,蚌壳里有了沙粒才形成了珍珠。
镜子法则告诉我们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他人的反映其实就是你的真实存在,不管你真正看到没有,这是一个事实,员工的表现也是你领导力的一面镜子。
执行力—人的内心世界由“动力”与“阻力”组成,动力决定他的行动能力,行动能力来自于“这件事与他有关”,工作中人们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会没有持续的兴趣。“机制”与“激励”是产生动力的最大根源,“机制”尤其是分配机制,会让员工明白给谁干,员工真正的执行力来自于及时奖励。“激励”—激发员工的灵魂使他产生神圣感,多鼓励与赞扬。请记住:批评不能让人干什么,只能让人不干什么,批评往往于事无补。领导要多拍肩膀少拍桌子,让员工得到尊重,使他们灵魂得以升华,让生命之根向下长,有了神圣感就有了精神支柱,从而生成无限动力。作为团队领导者,不要随便降低既定目标与要求,而应持续增加措施。“阻力”主要表现在“恐惧”与“惰性”,它是影响执行力的祸首。人天生有四大恐惧:死亡、失败、贫穷、自尊心,消除它或者能有效地利用它,是你能成大功的前提,学会训练员工的勇敢和克服心理障碍。既要培养员工的“能力”即结果力,还要通过那些成功人士激发他们的“愿景”,使员工充满活力,战胜惰性,以饱满的热情不折不扣地执行到底。
竞争力——竞争能力有若干,但“核心竞争能力”唯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事物的强大。所谓竞争能力主要表现于整合资源的能力,通过整合可以快速达成目标,降低风险,提升成功的速度。
企业管理需要形成企业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文化不是文字,也不是学历,文化是人的行为习惯。企业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比如如何造团队、如何带作风、如何建立体系等。
遇到问题:能知道怎么处理是智慧,能不能处理好就是能力。小人物很会管别人,向外瞧,发现问题,经营事;大人物很会管自己,向内瞧,发现高度,经营人!
记者:《复命》这本书阐述的深层内涵是什么?
赵琛:中国上世纪大约100年的发展历程,似乎每30年有一个变化,1919年至1949年的30年,中国经历了军阀混战、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属于军事立国时期;1949年至1979年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属于政治立国时期;1979年至2009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属于经济立国时期。我认为未来30年时间的中国应该是一个文化立国的时代。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必将导致文化时代的来临。经济发展了,人们就要讲回归,即回归到自己内心。“成功是他人评价,幸福是个人感受。”中国有许多人虽然物质条件发达了,反而觉得不幸福,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回归。所以,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从人的修养与人生状态方面讲大道的要求。首先,要求的是虚静,虚就是给自己的头脑内存留下足够的空白和容量,以装进新的、先进的东西。静的含义不是一动不动,而是要有准头,要平心静气地理智思考,要慎于决策,把心沉下来,把头脑理清楚。很多人不能真正归根、复命,成了非本态、非常态之人,而为祸别人,最终会为祸自己。只有回到根和本,才能找回自己。因此,基于这个想法,我认为无论在管理上、生活中,还是在国家民族上,都需要复命、归根。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及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弘扬复命精神的至高要求,特别是在我们面临各种突发的重大灾害时,能够临危不惧、义不容辞、坚定不移地将复命精神发挥到极致,体现出坚强的民族凝聚力。时代呼唤和谐,时代呼唤复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