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油气地质事业尽管是地学的一小角,但在石油地质学中则占有重要的地位。油气在世界中有一半产自碳酸盐岩,现在这种比例还在不断增加,因此在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碳酸盐岩已成为不断寻找勘探的新领域,我为在这个领域能做些工作而感到骄傲。
我从事石油地质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已近40年,至今还在发挥余热。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碳酸盐岩油气地质与陆源碎屑油气地质有诸多方面自身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因此,我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收集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编写了《碳酸盐岩油气地质》讲义(校内刊印),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至90年代又编写了《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教材(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接着又与石油大学郝石生教授合作编著了《碳酸盐岩油气生成和分布》一书(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90年代初我还为原石油工业部有关单位和人员的培训编写了《碳酸盐岩沉积学》讲义,该讲义在我国各油田和培训班、大学中传播使用,期间还录制了《碳酸盐岩微相分析》、《沉积学》等录音教材为研究生和培训班讲授。
于教学的同时,在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我曾担负过13个科研项目,其中有4个国家重点攻关项目,1个国家基础研究重大关键项目和地质矿产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长期开展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的科研工作,主要为在鄂尔多斯地区寻找天然气的研究工作,开展过鄂尔多斯地区南缘奥陶系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研究。首先有根据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鄂尔多斯地区南缘奥陶纪碳酸盐岩为典型深水碳酸盐岩沉积,并发表了《一个碳酸盐沉积古斜坡的基本特征》一文(《石油和天然气地质》杂志),获得湖北省科协优秀论文二等奖和湖北省石油学会优秀论文奖。之后我参加了长庆石油勘探局主持的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油气勘探和评价工作,该项目获得原石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七五”、“八五”、“九五”期间,我担负了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寻找勘探和评价的大规模的国家攻关项目,重点进行了“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带下古生界沉积特征和储集性能”研究和“塔里木盆地北部震旦—奥陶系储盖条件与油气富集条件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均获得原地矿部和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科研过程中,我对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体做了详细系统的深入研究,对碳酸盐岩的重力流形成过程做了物理学的解释。在对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研究方面,根据油气观点,指出浅水与深水之间枢纽带为独立的沉积单位。在对白云岩的研究中,指出华北震旦系雾迷山组白云岩是原生成因,解释了华北奥陶系豹斑岩白云石次生成因的过程,认识了新疆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白云岩是深埋白云岩化作用的产物,并与胜利油田的同行研究了我国海南岛潮汐白云岩形成的过程。
由于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于1984年被原华北石油地质局地质大队聘为顾问;1985年被原石油部石油勘探司聘为《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培训教材》编委;1987年被长庆石油勘探局聘为高级顾问;2004年被中石化西北分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聘为塔河油田开发咨询专家组成员。由于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我获得了“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和补贴。
在长期教学和科研中,我坚持了我国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的研究方向,获得丰硕的成果,同时培养建立了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队伍。现在,以蔡忠贤教授为首的团队继续在我国南北地区进行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的研究;特别是在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体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把石油地质学、沉积学与水文地质学结合在一起,对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体的溶洞、溶道、溶屋、溶厅等储集空间的形成和演化做了开创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