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陈钰
2010年10月01日
梁希泉院长
2000年8月,梁希泉甫到青岛科技大学,就担当起刚刚建立起来的数理学院院长的职务。十年间他亲身经历了数理学院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过程,期间他和同事们一起付出了很多,但是他说“能为学校的发展出一份力,作出自己的贡献,就感到很欣慰了。”
作为一名教师,他一直在教学工作第一线担任本科生基础课与研究生基础课的教学,讲授“高等数学”、“高等代数”等多门课程。学院刚刚建立时,面对师资的匮乏,即便是作为院长,他在处理冗繁的公务之余,有时每天也要承担4~8节课的教学任务,每年的教学工作量均在550学时以上。在他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数理学院的“大学物理”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自2002年起,梁希泉以第一学科带头人的身份先后组织应用数学、基础数学、计算机软件理论与应用、数量经济学的硕士点的申报工作。目前在这几个学科上已招收培养多名硕士研究生。他悉心指导和培养多名研究生;带队并参与指导的第四届、第五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比赛上,取得了国家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的好成绩;2008年本科生数学建模比赛又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参赛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本科生的教学水平,为学校获得了极好的社会声誉。
在日常管理中,作为一院之长的梁希泉积极倡导民主管理、群策群力,使全院形成了和谐上进的院风。数理学院成立之初,经费很紧张,为保证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梁希泉把自己的科研经费都用于学术交流和学院教学设备的更新和维护上。梁希泉教授是我国数学、数学问题计算机证明等方面的专家,他与其研究生利用Mizar语言系统及其他相兼容的软件包,在计算机上实现了数论中模素数同余类、简化剩余系等相关定理的证明,定义了整系数多项式、平方剩余和Legendre符号,证明了中国剩余定理、Legendre公式等;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证明了Gauss引理和二次互反律,给出了模素数同余方程组、几类高次同余方程的一般求解公式及原根的Mizar表达式;实现了BCK-代数、BCI-代数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同时证明了它们所对应的商代数的一致性;在Mizar系统下实现了四元数的各种表示、四元数代数运算及其代数结构中若干问题的证明,实现了矩阵的运算,并证明了循环矩阵与四元数矩阵中相关命题;实现了数学分析中若干基本定理与公式的证明,并在Mizar语言系统下给出了规范的表达式;证明了在某几类高次代数方程的不可约分解,并给出了相应的分解表达式。以上研究成果都被Mizar数据库和MetaPress数据库收录,多次被同行学者所引用,这些成果多次以论文形式发表在计算机辅助证明杂志Formalized Mathematics上。迄今为止,梁希泉教授在Formalized Mathematics等国际刊物上发表数学、数学问题计算机证明等方面的学术论文78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2部,取得了显著的基础性研究成果。
1997年至1999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留学期间,梁希泉教授加入了国际Mizar-Group,目前是该学会的重要成员之一。多年来他与Mizar学会创始人波兰华沙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Andrzej Trybulec教授和信州大学Nakamura Yatsuka教授等诸多国内外学者专家在该领域内进行合作研究并组织举办了3次国际应用数学研讨会。
他的勤奋工作,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他先后荣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吉林省政府援藏荣誉证书,曾先后被评为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青岛科技大学优秀教师、教学名师,荣获青岛科技大学第三届“十佳育人标兵”等称号。
梁希泉教授,1953年生,中共党员。1978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后留校任教。1986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读硕士,师从陈维桓教授学习现代微分几何,毕业后仍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1993年考入吉林大学数学系读博士,师从孙以丰教授学习拓扑学,研究方向是微分拓扑学,1996年7月吉林大学数学系毕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担任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副主任,现任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