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建敏
2013年08月01日
2010年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中医针灸”和“京剧”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针灸在中医体系的地位应该是最高的,中医就是从针灸发展来的。”谈起针灸的历史,针灸大师程莘农如是说。
但是,如今针灸的发展,状况堪忧。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可如今针灸却面临“有针无灸”,中医学界也存在“存针废灸”的声音。“灸法”面临失传。
对于“艾灸”,江苏泰州市灸疗技术研究所所长翟光墨表示:“我们通常认为针和灸并不是同一种疗法,它们都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翟光墨年轻时,因老母常年多病奋而学医。1983年春天的一个半夜,70多岁的老母患结代脉(心律不齐)突发心力衰竭,二便不能自禁,气急胸闷,断续吩咐后事。情急之下,翟光墨施重灸于母亲背部至阳心俞处,约两个小时后,终使母亲转危为安。此后,翟光墨便将《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中“救命之法当以灼艾第一”奉为信条铭记。凭借40多年的潜心钻研,他终于对艾灸之术颇有心得。
1992年在著名针灸学家、原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赵尔康教授的倡导下,翟光墨开始从事灸疗操作工具和灸用材料的改进创新,以推动艾灸疗法的普及推广,并获得国家医械准字号注册证书。
他潜心灸器、灸材改良,创太极神灸系列新品,并创立了“灸尔康”牌中华神穴随身灸(薰香微烟灸疗器)系列专利医用、家用灸品,问世十余年来,经数万家庭、临床应用,深获用户和专家好评,部分产品已进入欧美市场;其研究成果获多项专利,尤以“一种强力子母温灸器”(专利号:200710020021.X)效果最佳,神灸系列已进入千家万户,养生祛病两相宜。
在研究灸器的同时,他也开始着手培养灸法的接班人。江苏泰州市灸疗技术研究所坐落于泰州“中国医药城”南里,长江大桥北岸西侧,2011年被授权建立人力社保部康复保健师培训基地。翟光墨也于同年被授于“中国灸疗行业领军人物”。
翟光墨说:“看似偶然的身体各种不适,都是体内阴阳气血失调所发出的信号,首选神灸系列应对多可立竿见影。”“灸法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信心有责任:求国灸万世名,计大众健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