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 张汉珍 张丙涛
2009年10月01日
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重要城市,也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拥有413公里海岸线、4800平方公里浅海、180万亩滩涂,150万亩标准化水产养殖区。近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优化水产产业结构,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集约投入等,倾力打造黄河口大闸蟹“黄金产业”,先后引领农民“池塘生态养蟹”、“水库生态养蟹”、“苇田生态养蟹”、“湿地生态养蟹”,推行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实现了由“大养蟹”到“养大蟹”的转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产业现状
黄河自改道由东营入海,黄河三角洲地区就开始有大闸蟹的分布。黄河为地上悬河,无污染,水质好,营养盐丰富,为大闸蟹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黄河口大闸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又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因此,当地农民很早就开始养殖大闸蟹。1992年,垦利县对虾育苗场首先开始进行大闸蟹人工育苗试验。聘请黄渤海渔政分局专家姚允民作指导,利用水体1000m3,培育大闸蟹大眼幼体73kg,人工培育大闸蟹苗取得成功,1994年,大闸蟹人工育苗开始规模化生产,推动全市大闸蟹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养殖产量逐年提高。养殖黄河口大闸蟹已成为东营市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加快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综观东营市的黄河口大闸蟹产业链,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育苗场
东营市现有水产育苗场17家,育苗水体90600m3,其中有四家育苗场从事黄河口大闸蟹育苗,育苗水体8150m3,年孵化培育大眼幼体能力5000kg。不仅能满足本地需求,还销售到江苏、安徽等地。
2. 扣蟹培育
东营市拥有扣蟹培育池400hm2,年培育优质扣蟹5000多万只。垦利县永安镇牛圈村还率先成立了垦利县黄河口大闸蟹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黄河口大闸蟹的养殖和销售。现有社员42名,合作社扣蟹养殖面积80hm2,年产优质扣蟹1100万只。
3. 成蟹养殖
黄河口大闸蟹养殖面积36000 hm2,其中黄河口流域湿地生态养殖23333hm2,水库生态养殖7800hm2,池塘、苇田生态养殖4867 hm2。2008年产成蟹10000吨,扣蟹210吨,实现产值6.6亿元,纯收入3.4亿元。
4. 加工流通
东营市现有大闸蟹加工流通企业3家,拥有大闸蟹流通集散地13处。东营市玉峰水产品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鲜活水产品仓储保鲜方法”和“鲜活水产品恒温仓储装置”两项国家专利技术,搞好大闸蟹暂养储存,并加工蟹黄、蟹肉、蟹油、酱蟹等产品,年仓储能力到400吨,生产加工大闸蟹制品300余吨,产品销往韩国、北京、上海、济南等国家和地区,产值1500万元,利润500万元。东营市正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加工品种有黄河口大闸蟹和黄河口海参,目前已开发出蟹块、蟹黄、炸蟹、醉蟹、蟹精等产品,年加工大闸蟹180吨。景明水产有限公司集黄河口大闸蟹养殖、收购、暂养、育肥、越冬、包装、销售于一体,在东营设有3家、济南设有1家黄河口大闸蟹专卖店。
二、主要做法
1. 搞好宣传推介,积极争创名牌
2006年,东营市政府提出以黄河口大闸蟹品牌培育为突破口,发展特色农业,打造黄河口特优农产品品牌,积极组织有关企业和大户到大中城市举办新闻发布会,组团参加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展会,进一步提高了黄河口大闸蟹的知名度和消费者认知度。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委托国家水产品质监中心对黄河口大闸蟹进行种质鉴定和营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采取多种形式对外发布。目前,全市4家黄河口大闸蟹生产企业获无公害产品认证,产地认定面积5000hm2,有2家企业获得有机食品认证。黄河口大闸蟹已经农业部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
2. 学习先进技术,推行生态养殖
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多次组织技术骨干赴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湖北等地考察学习,推行“种草、投螺、稀放、配养”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技术,实现了由“大养蟹”到“养大蟹”的转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 拓展养殖基地,实行招商引资
东营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以黄河口大闸蟹为代表的淡水名优水产品养殖区达10万亩,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
4.成立行业协会,提供交流平台
随着黄河口大闸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苗种供应、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方面出现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黄河口大闸蟹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加快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东营市成立黄河口大闸蟹协会。这是提高东营市渔业产业组织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探索和尝试,是应对市场挑战,构筑东营市黄河口大闸蟹产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协会的成立为黄河口大闸蟹产业的信息交流、技术切磋、市场开拓、利益维护、行业自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存在问题
近几年东营市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生态养殖技术亟待普及
有些养殖户由于思想观念转变比较慢,还是采用以前的养殖模式—不种草、不投螺,进行高密度养殖,养出的大闸蟹不但规格小而且色泽差,达到市场要求的比例低。
2.大闸蟹加工企业水平亟待提高
尽管近几年东营市的大闸蟹加工业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的说来,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大闸蟹加工业起步晚,产品深加工行业发展缓慢,现有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缺乏闯市场的能力,难以从容应对国际市场的机遇和挑战;二是大闸蟹加工企业加工设备和加工技术落后,还处在初级阶段,有些企业甚至是手工作坊,加工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且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很难走出国门;三是大闸蟹加工企业的管理不规范,与国内国际现代加工业相比,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理念。
3.大闸蟹产业链亟待完善
东营是黄河口大闸蟹的主产地,但是与之相匹配的相关产业如水产品批发市场、大闸蟹深加工食品厂、大闸蟹饲料厂、水产品冷藏厂等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没有真正实现产销一条龙。
4.产品营销网络亟待健全
在销售旺季,还是实行一家一户式销售,产品价格得不到保证。大闸蟹经济人太少,在大中城市建立的黄河口大闸蟹配送中心和在超市、卖场设立的营销专柜太少,没有形成规模。
四、发展对策
根据东营市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发展现状和自然资源状况,应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改善种质资源,普及生态养殖技术
黄河口大闸蟹是黄河水系的特有品种,在海河交汇的特殊条件下,造就了黄河口大闸蟹特有的品质特性。但是随着多代人工繁殖,养殖性状有所退化,主要表现为抗病能力下降、生长缓慢和规格变小等现象,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时易发生大规模病害和死亡。今后,在加强良种选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原种的保护力度,建立省级乃至国家级黄河口大闸蟹原种场。大力推广普及“种草、投螺、稀放、配养”生态养殖技术,促进养殖可持续发展,提高养殖产品规格,改善产品品质。
2.实施黄河口大闸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一是制定《黄河口大闸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管理办法》,对辖区内生产黄河口大闸蟹进行依法保护。二是制定黄河口大闸蟹生产技术规程,规范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产品质量。三是严格控制标志使用,在销售黄河口大闸蟹时,只有符合质量要求的黄河口大闸蟹才允许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标签。
3.培植龙头企业,拓展黄河口大闸蟹市场
一是把东营市玉峰水产加工有限公司、景明水产有限公司等大闸蟹加工、流通企业的培植作为重点,从政策、项目、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其加快发展壮大,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协调好龙头企业与黄河口大闸蟹扣蟹专业合作社的关系,提高蟹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养殖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三是制定统一价格,保护蟹农利益。在黄河口大闸蟹出售季节,市黄河口大闸蟹协会根据辖区内大闸蟹的生长情况、市场供求关系制定出本年度大闸蟹的指导价格。四是引导大闸蟹经营者成立专卖店、连锁店,扩大销售网络,指导科学存储,有效调节季节性需求,延长产品销售期。五是推行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产品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的大闸蟹生产档案,实现产品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案可查,逐步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4.做好品牌培育,提高黄河口大闸蟹知名度
一是政府继续组织企业参加产品推介会,鼓励企业参加各种形式的产品展销会。二是市黄河口大闸蟹协会积极申报山东省名牌水产品,进而争创国家级名牌水产品。三是培育蟹文化,转变消费观念。
责编/苟凤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