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09-12

关于新能源产业相对过剩的思考

文/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吴海

2009年12月01日

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海

        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产业生产国和产品输出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尤其是在光伏产业前期一直是由民间推动政府的模式下,实属不易。但我国的光伏产业应用,在世界上还很落后,因此,我们光伏产业的市场基本上都在国外,国内市场迟迟未能打开。相对于经济危机下缩窄的国外市场,我们光伏产业的产能是有些过剩;相对于国内自己的还未发育的市场,那更是过剩;但相对于明天的国外、国内光伏产业市场,那么今天这点产能是远远不够的,是小得可怜的,是无论如何都谈不上过剩的。比如说我们今天的产能是3GW,而国内市场需求只有5MW,那是过剩,但相对于明天可能1000GW的需求,则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我们的光伏产业,包括世界光伏产业,也存在问题,就是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成本还偏高。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靠技术进步,这就要求有充足的资金和人才投入;二是靠扩大市场规模,只有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才能显著降低成本,而这时侯就需要政府引导,来打破市场规模与成本之间的矛盾。液晶电视的市场开发就很好地说明了规模与成本的问题。光伏产业相对于国内应该发育但却没有发育、应该打开却没有打开的市场过剩,我们是限制光伏产业的发展,让其等上一等,等国内光伏产业市场发育成熟再发展?还是积极引导、培育市场,让市场与光伏产业良性互动?希冀在光伏产业上有所作为的国家,如美国、德国、西班牙、日本等国的政府正在做着的事情就是最好的回答。我们在液晶面板的研发与市场开发上已经犯了重大战略性的失误,后果与代价都是非常巨大的,我们不能在新兴的光伏产业上再度战略失误了。

光伏玻璃生产现场

        世界各国都想大力发展自己的光伏产业,但无奈又竞争不过我们,因此正在想方设法地限制我们,设法超过我们,取而代之。如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场国—德国,就正在对我国光伏企业进行调查,包括我国光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条件,金太阳工程国家项目补贴50%等,都在其调查范围之内。有德国企业认为中国政府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提供了补贴,中国太阳能公司获得了低成本信贷和宽松的环保标准,要求对我国光伏企业的产品采取限制措施。如果我们这时对自己的光伏产业不大力支持而采取限制措施,岂不是做了国外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事吗?

        我们的风电,发展更快、更成熟。而风电的过剩,更是相对过剩,而且不是对于国内外市场的相对过剩,而是相对于电网的过剩。目前风电的发电成本已可做到相对比较低的价格,是比较能为市场所接受的。但当前仅内蒙就有1/3强的风电发出了电却上不了网,这更加说明风电是相对过剩,是相对于我们目前的输送电网基础设施过剩。当然,我们今天的风电相对于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输送电网基础设施更是过剩的,但相对于10年后,新能源产业大幅进步、大力发展,输送电网基础设施与新能源建设相配套之时,恐怕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遑论过剩了。
        因此,我们今天刚起步发展的新能源产业的过剩,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尚未发育成熟就遭受经济危机冲击而缩窄的市场和落后的输送电基础设施的暂时过剩,而不是像钢铁、纺织这些产业那样,从长期来看是相对于市场的绝对过剩。
        面对目前新能源产业的相对过剩,我们是应该采取堵还是疏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如因为新能源产业的相对过剩,就采取堵的办法,宏观调控,限制新的投入和市场准入,势必影响、减少社会资本在新能源产业上的投入,对我们目前在经济危机局面下启动社会投资、调整产业结构的工作是不利的,对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革新和市场发育更是极为不利的,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慢下来,甚至丧失我们新能源产业在世界上的相对领先地位。
        宏观调控,往往主观意愿是好的,设置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目的是明确的,但从结果上看有时却会出现一些问题。
        2002年,全国钢产量2亿吨,已经相对过剩。宏观调控后,相当多的投机者认为有机可乘,进入国家宏观调控圈内就是受到了保护,就可以发财。钢铁产业的投资许可成为稀缺资源,不但给权力寻租创造了空间,也为今天钢产能6亿吨的绝对过剩打下了伏笔。
        纺织产业,也是随着宏观调控越调控产业规模越大,直至谁都无法支撑下去,直到市场发挥调控作用为止。
        当前,在相当的一些地方与投资者中间,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已形成一种逆向思维。因此,希望我们新兴的新能源产业,不要步钢铁、纺织等产业的后尘。
        所以,我们不要害怕过剩,不要害怕市场竞争,不要因为市场而急忙采取宏观调控的人为干预手段,而要积极欢迎市场竞争,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来疏导光伏产业发展。
        对新兴的新能源产业,宜以市场调节为主,行政干预为辅。应设立产品质量标准,凡是能达到标准的产品,都可以在市场上销售,自由竞争;设立生产过程的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影响标准,只要是能到达到标准的,都可以自由组织生产。至于企业采用何种设备,多大生产规模,市场销售价格高低,经济效益如何,都应由企业自行把握,市场检验。标准还可以逐年提高,但要事先制定好实施的时间表或路线图。
        一个正常的产业,10%~15%的产能过剩是合理的;对于拥有20%以上增长率的产业,应该有30%~35%的产能过剩。这一点,在中国汽车产业已得到充分的验证。而光伏产业,至少在经济危机前每年的复合增长率都不下30%,今后的增长率还会更高。
        在经济危机尚未过去的今天,与其坐而论道,说什么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的价格高、过剩,让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降温,去坐等成本价格的下降和我们的输送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配套以及市场的发育成熟,不如做些我们本该做的事,引导、开拓、培育国内的光伏市场,乘经济危机带来的机会,大力建设我们明天一定要建设的输送电网基础设施,把我们明天一定会实现的事今天就脚踏实地地开始做起来。
        新能源产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正如IT产业那样,新兴的高技术产业要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必须有大量的资金、人才进入,才能引起技术革命和产业突破,才能大幅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显著降低生产成本。而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的成熟与大面积应用,势必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在从业人员中,高收入人群往往首先在这样的新兴产业中产生,并且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尊重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
        新能源产业的相对过剩,不是坏事,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好事,是为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成熟蓄积资本和人才,是技术进步、革命和产业成熟的前夜。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用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待分析新能源产业的相对过剩。新能源产业的相对过剩,有利于产业技术进步和市场发育,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责编/刘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