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09-12

关注应用 量体裁衣

文/山东省聊城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 何顺刚

2009年12月01日

聊城市应急平台会商室

        一、市级应急平台功能及定位

        首先谈应急平台定义。应急平台,实际上是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提供决策依据,领导进行应急指挥调度的平台。
        应急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具备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功能。
        市级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市级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谈谈市级平台主要功能。按照核心功能划分,应急平台也可以看作由信息获取系统、应急智能系统和决策指挥系统三个部分组成。主要功能包括:日常公共安全数据信息的汇集与报送、数字化应急预案的管理与完善、隐患分析和风险评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接报与现场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分析、灾害事故的发展预测和影响分析、预警分级与信息发布、应急方案的优化确定与启动、动态的应急决策指挥和资源、力量调度、事故过程的再现与分析、应急行动的总体功效评估和应急能力评价等。
        第三,在对市级平台定位上,有两个关注点,一是在国家应急平台体系中,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市级平台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二是市级平台建设要在遵从国家建设规范和标准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实际,从应用出发,直接面向较大突发事件的处置。
        市级应急平台应该理解为信息平台(包括信息采集、处理、上报)、指挥平台(包括通信、调度、可视化指挥)和决策平台(包括优化处置方案、辅助资源调配、动态评估、提供专家支持)的集成。
        作为市级平台,应该以信息平台为基础,指挥与决策并重,承上启下,即面向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又要向上级快速传递信息,向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向外界提供应急知识,具备现代化指挥调度功能的一体化平台。
        二、市级应急平台的模式选择

        首先,从管理运行的角度看,一般来说,选择城市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模式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应急指挥体制的整合程度;城市的规模、应急平台运行与管理方式、指挥权划分;应急联动基础、投资规模;编制情况等,其中,政府应急体制的整合程度是决定性因素。
        国内的应急平台建设分为四种类型:集权模式、授权模式、代理模式、协同模式。
        集权模式是由政府牵头、政府投资,集中管理,应急指挥中心是政府管理的一个部门,有专门的编制和预算。应急指挥中心是应急事件处理的中枢,代表政府全权行使应急指挥权,在紧急事件时,有权调动政府任何部门。它的优点是信息及资源共享、反应快捷、指挥层次少、效率高。缺点是与现有行政体制冲突比较大、资金投入大、投入人力多。
        授权模式是政府将应急联动的指挥权授权给公安,以公安处警为核心,协同其他联动部门共同处警。在紧急情况下,公安代表政府调动各部门联合行动,并代表政府协调监督紧急事务的处理。同时扩大公安110指挥中心的规模,部分与应急指挥关系紧密的部门(如交通、消防、医疗急救)进入指挥中心联合办公。优点是投资少、见效快、磨合期短、风险小。缺点是网络建设难度大、权力边界不明显,易贻误战机。
        协同模式(共享模式)一般是由一个政府指挥中心、多个部门指挥中心和更多个基层远程协同终端构成,不同系统具有不同的职责。其精髓在于将应急指挥融入政府运作体系之中,体现了群策群力的指挥理念。政府指挥中心战时侧重于重大事件的协调、决策和监督,平时侧重于应急事件的管理、预防和监测,做到平战结合。优点是职能分明、体制符合度高、投资少、见效快。缺点是网络建设难度大。
        代理模式与欧盟模式相近,由政府牵头,统一城市紧急呼叫的入口,各部门分头处警,各自指挥,指挥中心负责监督各部门处理事件的全过程,解决了统一接警问题。北京市各个应急部门相对独立,每个部门本身都是体系完整而庞大,而且应急反应机制高度发达和成熟,目前主要采用代理模式。优点是体制冲突小、建设难度小、便于快速启动。缺点是接警误差大、跨部门处理时间长、人员投入多。
        其次,从技术支撑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基于监控及会议视频系统建设,充分整合视频图像资源,对关键场所及事发现场进行监控,并通过视频会议进行会商和异地指挥。 
        二是基于通讯指挥系统建设,利用有线通讯、无线通讯、卫星通讯等系统,实现集中指挥和无线指挥调度功能,指挥调度方便快捷。有的城市重点进行了数字集群系统建设。 
        三是基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主要是以应急事件信息处理流程为核心,侧重于信息报送、分类、统计等功能,强调数据库建设,以事件为中心收集组织信息,或以服务为中心提供信息。 
        四是基于GIS系统建设,基于GIS技术开发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主要是利用 GIS强大的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能力,为应急救援工作的迅捷、高效开展构建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
        基于GIS系统建设应急平台,有利于进行事故态势分析。根据态势分析可以对事故救援所需的救援力量进行定性和定量估计,为部署指挥救援提供决策参考。也有利于空间定位分析。对于灾害事故发生地的空间定位,如寻找最近合适救援机构和人员,查找受灾人员疏散地点,统计灾害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为灾后重建提供决策依据。还有利于救援与疏散路径分析。路径分析以网络图为基础,用于搜寻最短路径,用于疏散系统的优化,形成应急救援最佳路径方案。

        三、聊城市应急平台建设情况

        首先,聊城市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国家应急规范标准和省应急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坚持平战结合、共享共用的原则,依托电子政务网络资源,以空间地理信息和部门业务数据为基础,面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专注于应急指挥和决策分析,以提升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指挥调度能力和防范处理能力为目标的一体化平台系统。
        其次,在应急平台的模式选择方面,在业务处理上采取协同模式,采用市应急平台(中心)—业务分中心—部门终端形式构成。市应急指挥中心战时侧重于重大事件的协调、决策和监督,平时侧重于应急事件的管理、预防和监测。一般事件由部门直接处理完成,重大事件上报市应急指挥中心,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级别需要来启动市级应急指挥平台。
        应急软件系统是一个集中部署的软件平台,各部门通过电子政务专网连接,按级别和授权在远程使用、管理与维护,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部门的“但求所用,不求所在”。
        第三,聊城市应急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应急平台一期工程:基础支撑系统(系统集成与通讯)、视频会议系统、软件平台系统和应急会商室系统。
        第四,建设原则有三个,即坚持统一规划、规范标准的原则,坚持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的原则和坚持授权使用、分级处理的原则。

        四、关于市级应急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

        首先是关注应用,明确定位。应急平台不是万能的,应急平台也不是个筐,想装什么装什么,想要什么有什么,要摒弃“大而全”的思想。关注实际效用,关注谁来使用,关注流程可变。
        其次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建设模式的选择要根据所在地实际需要量体裁衣;建设规模、接处警方式要因地制宜;适合的是最好的,需要的是最好的。
        第三是资源共享,分步实施。利用现有政务信息化资源实现共享,整合不占有,共享不集中。例如110、119、120、12345资源的利用问题。要探索数据资源、通讯传输资源、移动车辆资源、人力资源共享新模式。考虑建设的长期性,不是一蹴而就,要分步实施。
        第四,实用最好,国产优先。要以国产化技术和产品来支撑,不追求和迷信国外的产品和技术,很多城市采用国外技术产品既不符合国情,也很难很好的应用,造成浪费和运维困难。优先考虑自主创新的产品,以此推动国产应急装备制造业之发展。要从追求技术卓越向实际需要转变。
        第五,关注数据,关注软件。平台的基础是数据,关键是通讯,核心是软件,决策指挥还是人。要按照实际需要和应急处置流程考虑设计软件。要注意加强基础数据的整理、加工、筛选,建设好数据中心。重点建设应急保障资源数据中心(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应急预案数据中心、应急案例数据中心、应急救援知识数据中心(各种灾情自救常识、逃生知识等)。
        第六,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公司、单位)去做。专业的部门完成专业的事。                      责编/韩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