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10-03

中国经济的低碳之路

文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 强 责编邵慧力

2010年03月01日


刘强

     刘强,环境经济学博士,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在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从事研究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及环境政策评价,近期主要从事与低碳经济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分析及定量评价工作。2001年起,先后参与和承担了多项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研究领域的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和重大国际合作课题,并在亚洲理工学院、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东英格兰大学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目前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作为主要作者出版书籍5本。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大会上,来自192个国家的代表共同就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探讨,反映出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问题上的共同意愿。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组织)的有关研究表明,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温室气体包括6种,分别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物)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明显上升,由此带来全球温室效应增强和气温明显上升。科学证据表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了目前的380PPM。图1显示了IPCC的研究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到2100年,全球气温最高可能上升6℃,此种情况下必然会对全球生态系统生命支持体系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不加以控制,后果会极为严重,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首先必须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低碳”。在所有的二氧化碳排放当中,很大部分是来自于能源消费,因此,如何从能源供应和消费端来采取积极措施,以减缓由能源燃烧引起的二氧化碳,就成为目前全球各国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面临减排温室气体和发展低碳的巨大压力。首先,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图2显示了中国在过去20年间的能源消费增长状况,增速明显,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必然会维持较快增速。2008年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未来将承受来自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其次,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由能源消费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必然相对较高,未来在我国能源结构无法作出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单位能耗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仍然会相对较高。第三,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技术水平仍然较低,单位产品能耗和单位GDP能耗仍然较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强化节能的规划和政策措施,能耗强度有了明显的下降,但不可否认,一些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仍然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20%~40%的水平,未来的节能压力和潜力都同样巨大。最后,我国本身也是一个对气候灾害表现十分脆弱的国家,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综合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气候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碳排放总量必然会快速上升,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将更为严峻,面临的压力也将更大。因此,走低碳之路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我国发展低碳还面临诸多的挑战。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人均GDP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区域发展也极不平衡,很多地区还仅停留在解决温饱的水平。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能力较发达国家也有很大差距,不仅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技术,从相关意识和知识储备来说也亟待提高。因此,目前要求中国承担过高的碳减排责任,或是短期内要求中国像发达国家那样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绝对量的减排或限排,对中国来说都是极不公平的。从温室气体的历史排放看,在1750年到2005年的碳排放中,发达国家占了80%,中国只是在20%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从人均累计碳排放来看,从1950年到2002年,中国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的人均累计排放量仅位居世界的第92位。当前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是4.9吨,远低于美国(人均19吨)和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
        尽管如此,我国发展低碳仍有其外在和内在的驱动力。一方面,在全球层面已经形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和政治体系,中国作为最重要的排放大国之一必然要参与其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它不仅有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有利于强化我国的能源节约和提高国家整体的能源安全度,这是保障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很多地方的经济增长方式还较为粗放,由此造成了极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而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使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取得明显的共生效益。
        更重要的一点是,发展低碳经济还能为我国带来多方面的巨大收益。各种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将会不断涌现,为企业的增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机会;低碳技术的革新和实施将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帮助企业实现技术领导力,抢占技术制高点,为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低碳市场的建立将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投资、融资和就业机会,特别是一些新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得到很好的支持;全社会生态环境将因低碳模式的建立而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恢复。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需求,更蕴育着各种经济增长机会和收益,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利用当前良好的发展契机,大力促进低碳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从根本上推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鉴于上述原因,我国政府多年以来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减缓气候变化,我国先后颁布了《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十一五”单位GDP能源消费强度降低20%的目标(如此目标得以实现,相当于节能6.2亿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2009年11月25日,我国政府更是提出了到2020年相比2005年单位GDP碳强度降低40%~45%的宏伟目标。未来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将维持不变,相关政策和措施将不断拓展和深化。
        那么,什么是低碳呢?从全球层面看,低碳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景, 即全球控温目标下的排放水平;从国内层面看,就是在促进社会经济体系发展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实现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中国来说,低碳经济还是一个新兴的理念,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发展低碳经济都有其特定的内涵,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从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来讲,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是低碳,二是经济。
        低碳经济首先是要达到低碳的目标。这也就是说,要以尽可能大的努力去减少或减缓碳的排放。对中国来说,实现低碳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优化产业结构,控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减少和控制高耗能产品出口;提高生产效率尤其是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削减化石燃料消费;积极促进燃料替代,鼓励低碳能源的使用;促进低碳和碳汇技术的研发、示范和应用,如二氧化碳的收集和储存技术等。在实现低碳目标的过程中,各种低碳技术的应用将起到最为核心的作用,而这对中国来说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是中国现在仍处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完成技术更新和改造的任务相比发达国家会更为艰巨,需要各方面的投入会相对更高;有利的一面是中国具有直接应用先进技术的后发优势,同时具有较低的技术投资成本和实施成本,这将非常有利于一些先进低碳技术的快速应用和推广。因此,中国应当利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积极鼓励各种先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争取到2030年主要耗能技术的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逐步建立起在全球低碳领域的技术领导力。
        低碳经济还要注重经济的理念。也就是说,要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通过合理应用各种经济手段和市场来促进低碳目标的实现。对中国这样一个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低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能源署、麦肯锡等国际机构的研究结果,未来中国要想实现低碳经济,每年的技术投入成本将在15000~20000亿的水平。而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到2030年,实现低碳愿景的年额外投资将达到17000亿的水平。以上成本还仅仅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成本,如果考虑相应的社会成本和交易成本,还会更高。如此高的投入成本意味着,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和国内的资金渠道和机制,特别是碳贸易和碳市场。
        所谓碳市场就是对碳排放量或减排量进行交易的市场,它本身是一种金融活动,旨在借助市场的力量,获取低碳投资所需的资金,并帮助低碳技术以成本最优的方式得到应用。从长期看,碳交易和碳市场将是低碳经济得以实现的核心平台。我国目前参与碳贸易行为的主要模式是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且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经在联合国注册成功的CDM项目是640多个,已经签发的减排量约为1.5亿吨,均位居全球第一。CDM的发展说明,碳市场在中国的潜力非常大。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未来所面临的碳排放空间问题以及碳交易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参与的意愿也很强烈。未来我国应尝试逐步建立国内的碳市场,因为,一方面,碳市场可以帮助建立起一种市场化的交易机制,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带动企业积极参与低碳,还能促进以尽可能小的经济成本实现我国的碳减排目标;另一方面,国内碳市场的建立将有助于大幅提升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上的话语权,维护我国在碳减排收益上的应得利益。当前国内碳强度目标的提出给碳交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政策信号,但碳市场能否建立还取决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走势。中国现在应该做的是开展碳市场和碳交易的试点和示范,就碳市场建立过程中的机制、机构、参与模式、分配、基准线等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逐步向建立规范的碳市场过渡。
        除了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实现还离不开充分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未来我国应通过相应的规划、激励政策、标准政策等来促进低碳的发展。在低碳规划方面,随着国家碳减排目标的出台,未来将逐步走入更为具体的低碳实施规划和行动方案,不同区域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挖掘自身的低碳产业增长点,以兼顾经济增长和低碳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激励政策方面,未来应出台和完善各种鼓励企业向低碳转型的能源价格政策、融资激励政策、补贴政策等,同时逐步考虑实施以改善环境和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税收政策,如环境税、能源税、碳税等。在标准方面,与低碳有关的相关标准如能效标准、排放标准等将越来越严格,同时还应加强对标准的执行、监督和核查。
        总之,低碳经济就是低碳与经济的结合,是一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中国来说,低碳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需要通过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和不懈的努力,积极探索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各种措施控制碳排放量的增速,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责编/邵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