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务院参事、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 牛文元 责编韩熔桓
2010年07月01日
牛文元简介
1939年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196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196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中美环境与发展研究委员会中方主席、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等职。获得国家发明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1996年获洛克菲勒基金会世界科学家奖。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学术奖,已出版学术专著16部。
在应对金融危机这一年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已然成为一大热点。从一些国家发展的轨迹中可以看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日本高速发展20多年以后慢下来了;“亚洲四小龙”高速发展了一段时间以后,现在发展也比较迟缓;拉丁美洲在GDP达到人均5000美元左右也停滞下来了,呈现出“拉美陷阱”。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持续了30年,再往前走是不是也会经历一个长期停滞的怪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打破这一魔咒,避免这一怪圈,实现中国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最关键的战略选择。
调整结构的“组合拳”
人们通常耳熟能详的结构调整似乎局限于产业的结构调整,这种理解是不够的。如果把发展视作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与功能”就是评价系统优劣的两大基本元素。过去的这种误解,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下,必须得到进一步的澄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单是调整产业结构还远远不到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打出一套调整结构的“组合拳”:一要调整空间结构,充分考虑中国各地的战略优势与特点,有效进行地域分工,加强区域互补,从而实现均衡发展;二要调整发展结构,出口、投资、需求三者应有机匹配,尤其要把扩大内需放在中心位置,从而实现安全发展;三要调整产业结构,在第二产业进一步提升的基础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型产业,从而实现跨越发展;四要调整能源结构,在未来的30年中,把清洁能源的比例提高到中国总能源的30%以上,从而实现绿色发展;五要调整分配结构,让劳动者进行体面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从而实现公平发展;六要调整人才结构,将中国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置于优先位置,从而实现创新发展。此外,结构调整还包括投资结构调整、金融结构调整、贸易结构调整、社会结构调整等,这些都应该包括在结构调整的整体范畴之中。
当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要把老百姓最关心的几大问题,如就业、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环境安全等,放在实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位置。把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解决了,这样不仅能拉动需求,还能增加国家的整体实力,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的稳定、缩小贫富差异,实现公平正义。我们至少有这样一个预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中国民生的大提升,也就是达到民富国强、幸福安全、社会和谐,人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绿色发展必须跨越“三个零增长”的台阶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了年均9.8%的持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对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日益突出。在当前多重挑战的世界背景下,实施绿色新政、推进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一代文明的共识。推进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绿色发展的实施,可以把资源节约、环境建设、自主创新、优化管理同低碳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循环。所以说,唯有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我国目前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和民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全方位建设“生存、发展、环境、社会、智力”五大支持体系,同时必须跨越人口自然增长速率、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三个零增长”台阶。目前,我国资源和能源消耗总量仍在增加,节能、降耗、减排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要抓住有利时机,创新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节能减排、清洁能源、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任务,使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逐渐变成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科学发展观集中浓缩三大元素
2003年中国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构想,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此,把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这两大关系的总协调提到了国家治理的高度,规划出科学发展的美好境界。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的结晶和升华,它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哲理精华,又包含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实践映象。根据我的理解,科学发展观集中浓缩了三大元素。第一个元素是体现了寻求发展的“动力”;第二个元素是体现了维系发展的“质量”;第三个元素是体现了实现发展的“公平”。人类从生存到发展,从传统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再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这种从表象到内涵、从理念到行动的深化,不仅对中国具有伟大的意义,而且必定成为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原则。
发展“低碳经济”要有三个基本支撑点
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就包含了“低碳经济”的举措。低碳经济是支撑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抓手。调结构、上水平、节能减排、技术升级实际上可以通过低碳经济的推行去实现。
低碳经济是一个集合名词,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有16个字: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经济中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无一不涉及到低碳。一般而言,发展“低碳经济”要有三个基本支撑点:一是制度的创新,采用适应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奖惩规则、市场准入、财税调控、严格仲裁等。二是技术的创新,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发展传统能源的清洁生产技术、促进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大力扩展气候友好技术等。比如,风能发出来的电,时有时无,时大时小,传统电网不能正常接收,这涉及到智能电网工程和超大容量储能设备体系的技术突破;再比如,利用化工技术把二氧化碳封闭固定在某些原材料中或埋藏在地层中等。三是社会的创新,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提倡简约、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这需要取得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必须认识到:低碳与每个人都有关系。
把“低碳”当作一种生活态度
对于个人而言,低碳生活就在我们身边。人们以前对“低碳”这个词很陌生,而现在你只要在街头随便找谁一问,都会给你说出个一二三来。大家已经渐渐把“低碳”当作一种生活态度和个人道德水平来认识。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低碳”,便可以找到成千上万条相关内容,各种版本的“低碳日记”更是比比皆是,详细记录了在生活中通过哪些方法、运用哪些产品达到了节约用电、用水的功效。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说明大家现在都很在意关怀人文品质、关心绿色发展、关注节能环保。
城市是碳排放的集聚区,管住城市的碳排放,低碳经济就有希望。据计算全国地级以上的287座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71%;全国经济100强的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当然,发展“低碳”,不能仅炒概念,只有当每个城市、每个企业、每个机关、每个家庭,从试点入手、从基层入手,推行简易的切实可行的低碳排放措施,才能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植于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