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10-06

银耳,又称白木耳、雪耳,有“菌中之冠”的美称,是名贵的营养滋补佳品。银耳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福建、云南、湖北等省,其中以四川的通江银耳和福建的漳州雪耳最为著名。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气候温和湿润,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银耳品质冠居全国。过去通江银耳的生产,大多处于原始的半野生状态,靠天然孢子接种,产量不高,每百公斤椴木只能收到干耳50~100克。随着银耳纯菌种的分离和人工接种的成功,栽培工艺也不断革新,银耳栽培事业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提高。
2003年,由下岗职工自筹资金注册成立的通江县光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光泰科技)在通江县大巴山腹地诞生了,经过对各地银耳的化验分析,光泰人发现通江银耳内的氨基酸含量要比别的银耳高得多,而这是由当地特殊的栽培基质、气候和栽培方式所形成的。这一发现坚定了光泰科技要做大做强通江银耳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2008年和2009年,由光泰科技董事长何光太主持的“通江银耳压缩成型技术研究”、与四川大学合作研究的“通江银耳精制加工及银耳下脚料多糖提取技术”分别获得了通江县科技进步二等奖、巴中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后者已通过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认证和成果登记(批准登记号:9512009Y0294),该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以银耳为主的食用菌在包装、运输、储存方面的技术难题,而且在复水性、完整性和食用方便上取得了全方位突破。何光太介绍说:“通江银耳的传统经营方式是散货或简单包装销售,不仅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而且运输极为不便。通过压缩成型后,两者的体积比为14:1,加之远红外杀菌,不仅保证了品质不变,而且达到了安全保鲜的目的。光泰科技生产的压缩银耳、木耳,可以保证在两到三年时间里各种理化指标不发生任何变化。”
该成果的运用可降低传统松散银耳产品运输、储存成本50%以上,增加压缩银耳产品收入200元/公斤左右。压缩后的产品,整耳率高达95%以上、复水性达到100%,其味新鲜如初,其色晶莹剔透如生,光泰科技将其命名为“合得来”。在今年5月15日,科技部等部委组织的“科技列车巴中行”专家团一行来到光泰科技考察时,其无公害食品品牌“合得来”压缩通江银耳、木耳受到专家的高度认可,并引起了随行各媒体的关注。
“如果没有科技支撑,合得来银耳不会‘活’出这么大名气。品牌打造不是靠吹牛皮,而要靠高科技和真品质。”品牌要靠科技来打造,这是何光太的信条。据了解,光泰科技目前共有员工和季节工人125人,其中科研人员13人,同时,企业每年都要投入几十万元科研资金,并已储备科研成果5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的竞争力要靠标准化提升,标准化战略也在光泰科技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实施。何光太介绍,光泰科技始终坚持用标准化战略规范生产的全部环节:一是生产标准化,二是采摘标准化,三是烘焙标准化,四是加工标准化,五是包装标准化。五个标准化中最关键的是前三个,光泰科技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金,让分散在大山里的4万多户耳农接受到了这一新理念和新做法,有效改变了当地银耳粗放经营的面貌。
经过7年时间的发展,光泰科技现已成为“巴中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巴中市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四川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四川省扶贫龙头企业”。7年来,由科研创新,到成果转化,再到品牌打造和企业升级,进而拉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通江县光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走出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