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任静 陈玉萍
2008年06月01日
许兆君代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要把节能和减排作为约束性目标。”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在今年被高度重视,生态型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备受关注。会议期间,针对环境保护建设和林权制度改革,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共伊春市委书记许兆君。
林权改革的里程碑
提起伊春市环境保护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许兆君说:“我市的环境保护与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不仅引领伊春林区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而且被誉为是中国林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对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是个少林国家,森林覆盖率仅为18.21%,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处于第120位。由于长期以来的过量采伐,我国很多著名的林区森林资源都濒临枯竭。
许兆君代表(中)在林区考察
伊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拥有4.5~5亿立方米的森林资源,可到了现在只有2.2亿立方米,现有成熟林不到300万立方米,剩下的都是小树。建国初期砍的都是粗树,70~90年代砍的是中树,现在砍的都是小树,越砍越细。西北黄土高原没树可以,三尺黄土可以种小麦;伊春的森林砍光了地表没有黄土,底下都是沙子,5000年都恢复不了!
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又称[2003]9 号文件下发。2006年4月29日,全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在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乌马河经营所敲响第一槌,并相继在5个试点林业局全面启动实施,一开先河地将8万公顷国有商品林对林业职工实行有偿承包经营,把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交给职工,一定50年不变。从而一举打破了国有林业国有国营一统天下、产权虚置的传统僵化格局,拉开了中国国有林业产权革命的序幕。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1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第119次常务会议上,高度评价说:“伊春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是国有林区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对深化林业体制改革,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此,许兆君深有感慨地说,作为国有林权改革的具体组织者和实践者,我们切身体会到,国家决定实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确实是一项英明决策,确实是一项利国、利民、利企的德政工程,得到了广大林业职工的空前拥护和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好评。
从2006年国务院119次常务会议到现在,这三年来国务院允许我们搞了8万公顷的试验。这8万公顷在伊春整个国有林区只占2%,很小,就是个小试验田。这8万公顷,我们是把林地的经营权和处置权给职工,可以转让、可以继承,真正实施了产权改革,产权革命。通过产权改革,现在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第一个,过去国有林区是国营,吃大锅饭,工人干活是给国家干,现在是给自己干;过去是给国家造林,现在给自己造林;过去是要我造林,现在是我要造林,造林的成活率达到100%。也就是说他给自己造林,死一棵补一棵,所以说达到接近100%,过去成活率只有60%左右,这样造林质量的问题解决了。
职工致富的道路初步探索出来了。在现有森林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林下经济,搞点山参,搞点中草药,还可以搞一些养殖业,而且还可以用这块林子做抵押贷款,发展一些家庭经济,使职工走出贫困,走向小康,探索了一条道路。我们叫做家家有其山,户户有其林,把林子保住了,经济发展了,职工奔小康也有希望了。
所以说,通过这两年多的改革,林权制度改革是势在必行,我们认为早改革早主动,晚改革就被动,不改革国有林区没有出路。体制的问题决定了一种生产关系,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经在实践当中证明,它严重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不改革这种生产关系,不改革这种体制,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所以说,林权改革是国有林区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许兆君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
作为2006中国改革十大杰出人物之首——许兆君许兆君应邀在人民大会堂作林权改革报告
许兆君说,为了让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谋求新突破,伊春正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继续强化领导与指导,保证改革规范稳妥进行。将5个试点局的林权改革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扩大宣传的广度和深度。继续严格规范改革程序,做实做细基础性工作,强化监督约束。
二是要加快改革配套体系建设,全力放大改革效应。逐步拿出科学、合理的整套解决办法,指导和帮助承包职工设计和执行好森林经营方案,确保林地及时有效更新、林分结构不断优化。积极引导承包经营职工组建股份林场、家庭林场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提高森林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职工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建立健全森林资产评估中心、伐区调查设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社会中介组织,全方位为职工提供服务。
三是尽快分步启动活立木交易市场,产权是通过市场配置的,没有交易的产权不是完整意义的产权,流转顺畅是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这次林权改革的应有之义和确保改革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适时把握改革进程,尽快分步启动活立木交易市场,实现林木资产依法有序流转。
四是要争取国家支持,扩大试点面积,使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林区职工。目前界定在5个林业局15个林场所的8万公顷试点面积还很有限,与为解决国有林区长期形成的养林与养人、生态与经济、稳定与发展、现实与长远矛盾的根本目标相差甚远,应该稳步推进林权改革试点范围和扩大试点面积,放大改革效应,使国家得生态、企业卸包袱、职工得收益、社会得稳定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伊春要率先停止主伐
国有林区现在还有一些采伐的任务,木材还要砍一些,伊春每年要砍130万立方米。但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发展,随着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随着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生态,关注森林保护,关注森林恢复这个大的形势,我们认为国有林区主伐应该逐渐停止。虽然重点国有林区的蓄积量不错,但是和过去相比森林的蓄积量已经有很大的缩减,可采的蓄积量越来越少。森林这样砍下去,东北、华北乃至整个中国生态的安全,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这样必将加剧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的趋势,所以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能不能减少采伐量,而且我们要求率先在伊春停止主伐,这样能使森林有很大的恢复。如果不停止主伐,按照现在这个模式,一年还要砍130万立方米,一年蓄积量净增长大概是500万立方米,500万立方米就得40年时间才能恢复,如果停止主伐,现在我们少采100万立方米,再加上其它的严管措施,通过努力,我们就可以达到一年净增长800万到1000万立方米,按照这个速度,我们用20年时间,就可以把小兴安岭恢复到60年代的水平,还给祖国、还给世界一个生态良好的小兴安岭!停止主伐,减少采伐量,对于下一步的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过去伊春是个森林城市,以砍伐木材为主。伊春市砍林子,建设了城市,最后是因林而衰,林子砍过了,城市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再一个,必须使老百姓尽快奔小康,社会事业还要发展,那怎么办?就得发展替代产业,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进行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注资源型城市,在振兴东北的过程当中,提出对资源型城市要逐步地进行经济转型,并且给了一些扶持的政策。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这项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国家支持下,一方面我们争取国家的支持;一方面我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木材加工业,绿色食品业,北药业,绿色能源,像风电、水电,生态畜牧业等等,这些都不是砍林子了,非林脱木的产业大大发展起来了。几年来,我们过去由木材生产占80%以上,到现在是非林脱木的产业占到80%以上,将来我们整个发展替代产业,把整块森林保护起来。现在转型的政策逐渐到位,转型的方向更加明确,转型过程当中出现的新产业,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
最满意红松停伐保护这件事
目前,伊春这个地方,森林覆盖率已恢复到83.8%,702条河流没有任何污染。现在我们为了保持这块净土,凡是污染的项目都不让上,我们进一步取缔一些污染的项目,对排放高的这些企业都要关停。我们在发展经济上和其它城市相比不会走在前列,但是在生态环境上,空气质量上,人均指标上,我们争取全国第一,甚至在世界上排有名次,这样我们就是一个绿色的城市。
当问起这几年以来最满意的一件事时,许书记说:我认为还是我们在保护珍稀树种红松方面所取得的突破,因为红松是世界的珍稀树种,全世界的红松一半在伊春,我们主动停伐了红松。另外我们成立了红松保护联合会,而且我们发起了保护红松和认领红松的行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得到了伊春之外的,省里领导、中央领导,包括全国各界仁人志士的支持,也得到了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支持。树立起我们林都伊春保护森林的形象,包括国有林区保护森林的形象,包括中国,对森林生态保护这种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都是一个推进,我们对这件事情感到自豪。但是,我们做的还很不够,今年我们还准备召开国际红松保护联合会,而且我们准备和其它有红松的国家,俄罗斯、北朝鲜、韩国和日本联合,建议成立红松保护的国际联盟,使红松保护国际化,使森林生态保护从伊春走向全国,也走向世界,这件事情意义非常大。
2008年,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停止主伐。我作为一个森林城市的市委书记,应该承担起对生态安全的责任。我们不保护谁来保护?作为森林城市,国有林区,我们正在争取在国家支持下停止主伐。伊春停止主伐了,对于小兴安岭森林的恢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伊春可以这样做,小兴安岭可以这样做,其它黑龙江国有林区,内蒙、吉林和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也可以这样做。我们国有林区,如果真正停伐了,使森林的恢复有巨量的增长,20年之后,我们这条天然屏障就形成了。过去我们的老祖宗,清朝人管这叫龙脉,把这个龙脉恢复了,对整个东北、华北,乃至整个中国的生态,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我最担心的是森林的破坏,我最担心减伐的政策得不到落实。我最希望,也最想干成的第一件事,就是伊春率先在全国停止主伐,努力地培养森林,使森林的蓄积量持续增长,使我们国家生态更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实现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期望的生态目标。
许兆君:
经济技术与管理博士。
1955年9月生,黑龙江省双城市人,1973年4月参加工作,197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04-1975.12 双城林场知青,团支部书记;
1975.12-1977.03省测绘局地形大队工人,团支部书记;
1977.03-1980.03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生;
1980.03-1980.06黑龙江大学哲学系教师兼78级政治辅导员;
1980.06-1981.09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
1981.09-1983.10黑龙江大学哲学系教师兼80级政治辅导员;
1983.10-1987.10黑龙江省委办公厅综合处科员、副科级、正科级秘书;
1987.10-1989.08黑龙江省委办公厅副处级、正处级秘书;
1989.08-1992.12肇东市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
1992.12-1996.11黑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副厅级专职委员;
1996.11-1998.11黑龙江经济贸易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1998.11-2003.06中共佳木斯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2003.06-2003.09中共伊春市委副书记、伊春市政府代市长、伊春林管局局长;
2003.09-2008.02.2中共伊春市委副书记、伊春市政府市长、伊春林管局局长;
2008.02.2-2008.02.23中共伊春市委书记、伊春市政府市长、伊春林管局局长;
2008.02.23——至今 中共伊春市委书记、伊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