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李德仁还有不少头衔: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湖北省测绘学会名誉理事长,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
李德仁院士
遥感服务抗震救灾
2008年7月5日,李德仁院士在中国国际遥感大会上作了题为《空间信息技术在汶川地震快速响应过程的应用》的报告。报告中以大量的卫星摄影图片和实地航摄的照片,生动地说明了空间信息技术在汶川抗震减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四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李德仁院士以一名老科学家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学术思维,急灾区所急,忘我工作,亲自调兵遣将,布置任务,检查工作,积极致力于利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抗震救灾。这期间,他与国务院抗震救灾专家组、国家测绘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负责人进行广泛沟通,商量与协调相关事宜。为了配合国家测绘局及时获取高分辨率灾区航空影像,他及时将ADS40数字扫描仪调往成都进行航飞,又将该系统服务器连同作业师生派往北京,夜以继日地处理出0.3米分辨率航空影像图,及时满足了抗震救灾的需要。经他与陈祖煜院士联合提出的利用机载LIDAR实时获取堰塞湖区三维地形的建议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自批示,他指派马洪超博士等八人赴灾区及时获取了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该系统还投入了寻找失事直升飞机的搜救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近,他又亲赴灾区参加了“科学技术与抗震救灾”研讨会,并赴北川、紫平铺水库等地视察灾情,积极为灾后重建出谋划策。李德仁院士主持研制的LD2000移动道路测量系统积极支持中国地震局完成了灾区17个城镇的沿街道三维立体摄影测量,所获得的资料为灾害评估、成灾原因分析及历史存档起到了重要作用。
留学德国(左一为李德仁)
百年突破
李德仁院士是江苏镇江丹徒人,1939年12月出生。1985年2月5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李德仁的博士论文《摄影测量平差中控制点粗差和像片系统误差可区分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获得导师阿克曼教授的充分肯定和与会全体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荣获1分+5星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答辩。据说,这是该校有史以来博士论文答辩的最好成绩,其记录至今无人突破。有评论指出,这篇论文的巨大贡献在于,将摄影测量中的可靠性理论发展到可区分阶段,这在摄影测量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国际著名理论大地测量学家格拉发伦特教授说:“我为此文而激动,它解决了一个困扰测量理论与实践达一百多年的难题。”李德仁据此荣获该项成果的最高奖——汉莎航空奖。
此前,在波恩大学库普费尔研究所进修的短短半年时间里,李德仁不仅改进了该所区域网的平差软件,而且用德文撰写了两篇论文,一篇发表在1984年德国LUB杂志上,一篇先在波恩大学作专题报告,后以单行本刊印发行。通过这两篇论文,李德仁提出了克服自检校平差中过度参数的三种方法,在此基础上,又从验后方差分量估计原理出发,提出了选权迭代粗差检测方法。这个方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用价值,因而被国际测量界普遍采用,被称为李德仁方法。李德仁把论文交给库普费尔教授,库普费尔教授阅后连声叫好。他问李德仁:“像你这样的中国人,在中国多不多?”李德仁用十分平静的语调回答说:“仅在我们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就有很多!”
归心似箭
取得博士学位以前,李德仁已经引起了德国摄影测量学界的普遍关注。取得博士学位以后,欧美许多摄影测量教学科研单位,都有意聘请李德仁加盟,他们提出的条件是当时国内无法达到的。李德仁一一婉言谢绝,他决心实现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的夙愿。他归心似箭,于1985年2月底踏上归途,匆匆回到祖国,回到给他知识和尊严的武汉大学(时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李德仁没有像现在某些所谓“海归派”那样,提出诸如2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四室二厅住房、几十万元年薪、专用实验室之类条件,他甚至没有要求一两个月的备课时间,简单地收拾整理行李书籍以后,即于3月2日上午,怀着激动的心情,庄严地走上他十分熟悉又倍感亲切的讲台。
对于李德仁当年的选择,时下一些“聪明的精英”或许并不理解。在他们看来,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回到国内来受穷受苦受累受憋,只有傻瓜才会那么干。而李德仁的洋恩师,远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阿克曼教授,却完全能够理解李德仁的选择。阿克曼教授坚信,由于李德仁回到祖国和王之卓等著名教授组成一个团队,中国的测绘科学技术力量,就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有人问阿克曼教授凭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阿克曼教授风趣地笑笑:“你没有注意到李德仁留在莱茵河畔的那两只脚印吗?它们有多么美丽!”
2002年10月李院士(左一)在三峡工地
坚守制高点
自1985年2月回国至今,20年来,李德仁先后为本科生讲授四门课,为研究生讲授两门课,用英语为外国留学生讲授两门课,出版各种学术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名,博士研究生80余名,荣获国家及省部委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各种奖项十余次。他用全新的理念对待科研成果,注意用最快的速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先后创办了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大方略数码有限公司、武汉立得空间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三家高科技企业,亲自担任董事长。目前,三家企业共有员工270人,年产值近一个亿。
由于教学科研成果显著,李德仁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余所著名大学的兼职教授、顾问教授或名誉教授,应邀到全球40余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余年来,李德仁始终牢牢扎根在中国测绘科学技术教学和研究的第一线,活跃在国际测绘科学技术的最前沿,目光一刻也不曾离开过国际测绘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他是当今国际测绘科技界最有事业定力,最富研究实力,最具创新活力和最强开拓毅力的少数顶尖级科学家之一。
20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同样长,但是有多少人20年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而李德仁却能参加那么多活动,完成那么多任务,取得那么丰硕的成果,难道李德仁有什么秘诀吗?答案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
大凡一个人的成功,都是选定目标以后,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埋头苦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谓“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这方面,李德仁也不例外。然而生活千百次地告诉我们,许多人一辈子埋头苦干,恨不能一天当两天用,但还是过得十分平庸,而李德仁却取得了令国际测绘科技界瞩目的成绩,显然他有超越常人之处。这种“超越常人之处”,也许就是李德仁成功的秘诀吧!那么,李德仁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要精确简洁地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又不太容易,那就让我们从李德仁众多工作中最经常最平凡的一项工作——培养研究生说起吧。
一个实力雄厚的青年科学家群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年来,李德仁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中国测绘科学界,一个实力雄厚来的势喜人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群体。他培养研究生不是简单地帮助学生取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李德仁是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作为培养出类拔萃的教学科研人才的一种手段,李德仁培养研究生不单纯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更主要的是为了延续自己事业的生命。
李德仁指导的博士生,有四人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全国博士生导师中,有此佳绩者为数不多。李德仁的许多研究生,在取得学位之前,已经是能够独立担任重要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并且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了。其中,袁修孝参与“GPS用于空中三角测量的实验研究”,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人员中,名列第三位。吴华意独立完成了“面向对象GIS基础软件的研究”中数据机构的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关泽群敢于向学术权威挑战,在博士论文中批判了世界著名专家的理论,受到了极高的评价。李德仁院士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单杰现在美国普渡大学任教,第二个博士生陈晓勇在泰国AIT任教,第三个博士生龚健雅留在学校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长江学者、基金委杰出青年和创新团队带头人。
用“三要”指导学生
李德仁和研究生的关系,既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更不是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李德仁十分鄙弃某些导师将研究生当打工仔使唤。李德仁和他的研究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关系。李德仁曾特别推崇恩师王之卓教授和阿克曼教授的名言。王之卓教授说:“如果说有什么王之卓学术思想,那就是不断地向我的学生们学习。”阿克曼教授说:“也许我比我的学生看得远一点,站得高一点,但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我都不如他们钻得那么深,他们才是真正的专家。”李德仁得益于两位恩师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李德仁同样以两位恩师的育人之道教育自己的学生。
李德仁说,作为一个博士生导师,最重要的是,教育学生“要老老实实做人,要认认真真做事,要踏踏实实做学问。”将这“三要”作为指导博士生的基本要求集中提出,是李德仁的专利,但“三要”所体现的育人思想,却不是李德仁的发明。
李德仁有一篇回忆王之卓和阿克曼两位恩师的文章,题目就叫做《老师教我做人和做学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李德仁的“三要”,正是从他的老师那里继承过来并且加以发扬光大的。
再说远些,自孔夫子以来两千多年,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凡有作为有建树者,都是这样修身和训导子弟的。所以李德仁说:“这是一个谁都懂的道理”。问题是许多人仅仅停留在认识上或口头上,并没有认真实行,或者压根儿就没有打算实行。尤其是今天,商品思想严重干扰每一个人的行为,浮躁之风盛行于科学技术界,因此更要严格地把握住这一基本道理。
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实际工作中,李德仁将“三要”浓缩成一点,这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团队精神。越是尖端的现代科技项目越需要团队精神,例如绘制基因图谱、构建数字地球、建立空间站、研制宇宙飞船、实施绕月工程、南北极地探险等等,都不是一个两个人所能够完成的,需要成百上千人甚至上万人,分工合作,集体攻关。所以团队精神是攻克当代大型科技难关的基本保证之一。
李德仁训导他的弟子,凡是参加集体项目的科学研究,必须是以“一分子”的身份参加,这个“一分子”必须具备领导人和被人领导的双重素质。当分工需要你领导一批人的时候,你必须发挥你的组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这一批人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当分工需要你被别人领导的时候,你又能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在别人的领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研究作出贡献。李德仁因材施教,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安排博士研究生们参加到他所主持的科研项目中去。
三个“紧紧抓住”
如何帮助博士研究生确定选题,李德仁的绝招是紧紧抓住国际前沿,紧紧抓住中国目标,紧紧抓住自身优势。将这三个紧紧抓住结合在一起,一个博士研究生的研究选题就出来了。这三者结合得好,博士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才能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专业上会有显著提高,科研也能出成果。李德仁主持的“GPS用于空中三角测量的试验研究”,使航测成图减少了90%的野外工作量,已在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广泛应用,不需要测绘人员爬山涉水,就能绘出地图来。李德仁主持研发的GIS软件,拒绝走外国老路,着眼于“面向对象”这一概念,研制出了具有中国自主版权世界先进水平的软件。李德仁的几位博士研究生都参加了这些项目的研究,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三要”浓缩成的一种精神即团队精神,加上三个“紧紧抓住”相结合的选题方法,就是李德仁的秘诀。他自己是这样做的,他也是这样指导他的学生的。正因为如此,他不断地创造出奇迹。
走产业化之路
李德仁院士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而且正在致力于高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作。他领导的三家高科技企业,都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李德仁领导的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从事新一代面向对象的GIS软件研发工作,其主要产品“吉奥之星”占据的市场份额在国产GIS软件中名列第一,连续3年获得科技部的推荐和表扬。
李德仁院士领导的武汉武大方略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数字语音、数字图像处理和分析以及多媒体通信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和开发工作,公司自主开发的可视电话、视讯会议、电话声控秘书系统、网络集团电话等高科技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李德仁院士领导的武汉立得空间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车载移动测量技术的研发,其自主开发的自动道路测量车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车载移动测量产品,不仅支持了国防建设,也有力支持了汶川抗震救灾,而且还用它建立了在网上为老百姓服务的数字武汉网站(map.wuhan.net.cn)。
现在,李院士又在思考探索如何拓宽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改变研制开发一体化带来的种种弊端,引进管理人才,吸引社会资金,组建股份制公司,面向市场,走产业化之路”。李院士以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大胆的决策为科研机构、校办产业休制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最近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发挥科技界在党和国家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时,胡锦涛总书记说:“要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国家和地方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的李德仁院士听了十分兴奋,他将以一个老当益壮战士的豪情,走上遥感对地观测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