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10-07

互联网的回顾与展望

文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贺铨 责编韩熔桓

2010年07月01日

邬贺铨院士

邬贺铨院士



        半个世纪互联网的回顾

        50年前美国仙童公司发明了集成电路,使得电视机和PC进入家庭,这才催生了互联网。1969年10月29日是互联网的生日,到今天互联网走过了40年。在今年酝酿推荐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互联网发明者竟然得到诺贝尔和平奖2010年度的提名。
        38年前,ARPAnet(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建立的计算机网)提出了互联网的原则—开放与自治、尽力而为、无状态路由器、分散控制。1944年冯·诺依曼提出了计算机的原理,1974年出现了第一台高级台式计算机。25年前出现了.com,1985年的3月15日,美国一个人工智能公司注册了symbolics.com的域名,在网络泡沫期域名也每月增长66.8万个。中国的域名数占全球域名数的10.7%,应该说排在第三位,但是相对中国的网民数来看,这个数字还不是很多。
        20年前,TimBerners Lee发明了WWW浏览器,他把Web软件放到互联网上。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在比较长时间研究之后,1995年定义了IPv6(第6代互联网协议),到现在为止已经有30个RFC是和IPv6有关的,但是我们所知道的最重要的改进是地址数从32比特扩展到了128比特,实际上还有支持组播、简化路由器的头部处理、巨大的分组等等。
        15年前就提出了IPv6,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进入大规模的商用呢?这是因为地址聚合和NAT的出现,缓解了IPv4地址的不足,推迟了对于IPv6的需要,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IPv4地址不够的问题。
        13年前开始研究下一代互联网,美国的Internet2是13年前开始启动的,到现在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还在继续,中国也参加到了下一代互联网研究的过程之中,这里面还有欧盟、日本和韩国。12年前搜索引擎走向应用。1998年9月,佩奇和布林合伙建立了Google公司。3年多以前,Google宣布收购美国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标志着搜索引擎进入了视频搜索时代。
        去年的1月7日,3G在中国正式启动。3G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相对固定互联网具有实时性、交互性、低成本、个性化和位置感知能力。由于手机的普及量远高于PC,因此移动终端将超过PC成为主要的上网终端,移动终端需要更多的地址。移动电子商务需要真实地址。
        2009年11月3日,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其中提到,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物联网可用的基础网络可以有很多种,通常互联网最适合作为物联网的基础网络,物联网相当于互联网上以特定任务来组织的VPN(虚拟专用网),因此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或应用。互联网是全球性的,但物联网往往是行业性或者是区域性的。
        去年10月,APNIC(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对429个ISP(互联网服务商)做了一个IPv6的调研,其中考虑推动IPv6的占52%,也许会推动IPv6的占35%,加起来是87%;已经考虑有IPv6的分配或者是指派的,其中回答Yes的占71%,回答No的占29%,而这29%里面是什么原因呢?其中近半是因为没有看到IPv6商业上的需要,也有42%认为电信运营商还没有支持IPv6,19%认为ISP不支持IPv6。
        今年1月13日,中国拉开了三网融合的序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推进三网融合的工作总体方案。消费者对于电视加载网络功能的欢迎程度达到了84%,现在互联网电视的销量已经占到了平板电视销量的15%~20%,而且年增50%。三网融合使得电视机成为网络终端,固定而非动态的分配IP地址的方式,将促进IPv6的应用。3月15日,美国的FCC(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发布了连接美国的国家宽带计划,提出了国家宽带计划是刺激经济增长、增加投资和创造就业的21世纪的路线图,该项目有60项目标,其中一项是至少1亿的家庭上行高于100兆,下行高于50兆的宽带接入。每个社区至少1G接入到学校和医院、政府机构,并且确保美国领先全球的经济,而且每个美国人应使用宽带来监测和管理其实时能源的消耗等等。
        ITU(国际电信联盟)在积极地推动IPv6的工作。今年3月15~16日,ITU-T和ITU-D联合召开了第一次IPv6组的会议,要考虑发展中国家未来的需要,起草了保留大的IPv6地址全球策略的提议。我们知道IPv6有很多的地址,但是ITU担心如果IPv6地址无规则的分配,很难为后进的国家使用留有足够的地址。ITU提出要研究保证每个国家公平接入IPv6的资源的可能方法和有关实现机理,研究ITU管理和保留IPv6地址块的策略与程序。

        互联网演进的展望:充满了疑惑

        互联网诞生40年了。40年对于人来讲,本应该是不惑之年,但是互联网现在充满了疑惑。互联网现在的年龄究竟是人到中年呢,还是青年期的烦恼?抑或已经步入老年,不堪重负?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眼花缭乱的NGI(下一代互联网)、NGN(下一代网络)、NGB(下一代广播)、NWGN(新一代网络)、FutureInternet(未来互联网),IP在网上还是主要交换平台吗?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是否可解决互联网的一些问题?IPv6还有用武之地吗?后IP是指改进的IP吗?现在是不是怀念ATM呢?
        互联网演进面对两种道路,一种是修补式的,从互联网诞生一直是这样做的,有人认为可以继续这样做,但是有人认为互联网已经越来越复杂,体系已经僵化。另外一种是革命的方式,用新的网络体系替换现有的互联网。当年互联网取代了电信网,未来可能有新的网络取代互联网。但是互联网现在已经不一样了,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互联网方面的革命如果没有足够的验证,对于社会生活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认为互联网的演进,就像面临着飞机在飞行中换引擎的难题。我们只听说过空中加油,还没有听说过空中可以换引擎的。
        IP是不是还会起作用?对于IP来讲主要的贡献是第三层的选路,将来要引入SIP(信令控制协议)的信令,因此可能变成第五层(会晤层)的选路。在某些地方的应用不是把IP当交换平台,而是把MPLS当交换平台,IP的位置和起的作用会发生一些变化。日本总务省提出下一代互联网的目标是:用基于IP的网络替换传统电话网,支持四重业务,解决互联网面临的服务质量、移动性和安全性问题。美国的GENI(全球网络环境创新)计划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重点是解决互联网的安全性、移动性,支持普适计算、跨越物理与Cyber(虚拟)空间以及自治连网,希望能够在现有的数据包、分组和电路交换范例之外,设计新的命名、寻址和识别体系及新的网络管理范例。

        下一代互联网: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

        解决互联网的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安全性、可用性、可信性的问题,仍然是各个国家努力的方向。从这些目标我们可以感受到,下一代的互联网是可信的互联网、移动的互联网、支持物联网应用的互联网、支持泛在网应用的互联网。
        关于未来互联网有很多不同的提法,例如下一代互联网、未来互联网、新一代互联网、后IP网络等。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国际上是没有严格定义的,但至少国际上公认Internet2、AMBIENT、GEANT2以及中国的CNGI都是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研究的项目。
        我看了ITU的未来网络任务组关于未来网络的定义:通过诸如IRTF(互联网研究专门工作组)、GENI、FP7/FIRE(欧盟的未来互联网研究项目)、CNGI(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和AKARI(日本新一代互联网项目)等的标准化工作,未来的网络已经成为全球议程的一部分。
        关于2020年未来的互联网需要什么,美国PewInternet公司做过调研,第一项是移动电话成为大多数人们的主要连网工具,一般用户81%支持这个结论,专家的支持比例达到了77%。第二点是触摸成为通用接口技术,一般用户与专家的支持率分别是67%和64%。第三点是“下一代互联网是改进而不是替换现在的互联网”,支持率分别是81%和78%。到2020年,原有的互联网体系将处于继续完善的过程中,看不到会有完整的新系统来替代现有体系。技术的进展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改进,转型将会渐渐发生,IPv6和语义Web将成为系统持续演进的一部分,互联网上的搜索、安全性和可靠性会更加完善。到2020年,可能产生特定的“有围墙的花园”来维护网络控制,网络可能被分拆,政府和公司期望更安全的网络,但每个系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得到更多也会失掉更多,预防犯罪、剽窃、恐怖和其他负面的影响将总是开放系统的要素。
        我理解互联网的演进,现在是IPv4,可能走到IPv6,再走到IPv6+α,也可能是IPv4直接走到IP+α,或者是IPv4走到后IP,或者是经过IPv6走到后IP,或者是并行地走,各种各样的演进模式都是可能的。我的观点是,IPv6不可能解决互联网存在的所有问题,但IPv6是当前对于互联网发展的必要措施。现在我们不能因等待一个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会来的后IP,而不去做我们的工作。

        互联网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创新

        按我的感觉,传统电信网中的电话机是傻瓜终端,因此网络需要更多的智能,互联网因计算机有很多的智能,所以网络只是傻瓜就可以了。现在我们面对的网络既有智能终端也有普通终端,或者傻瓜终端,在这个情况下一个傻瓜网络是不行了,首先需要有一个智能的网络,这可能是大家的共识。总的来说,我认为互联网的发展面对的挑战是既有理论也有工程方面的,在GENI计划里面提出了互联网面对的三大难题,即互联网的测量、互联网的分析和互联网的模型。尽管对于互联网的局部的网络性能和流量的测量有一些研究,但是对于整个网络的数学建模几乎是空白,对于一个人类社会高度依赖的系统,没有明确的数学模型,没有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行为预测,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依赖与日俱增,但是互联网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互联网集中了技术、政治、经济、社会甚至是外交问题,互联网的问题需要从外部和自身两方面解决,我们天天都使用互联网,但是我们对于互联网的行为了解远远不够。互联网是应用导向的产物,需要关注和推动互联网的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物联网的应用。互联网是创新的结果,互联网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创新,互联网的安全问题需要持续创新。革命性的和改良性的研究,对于互联网都需要。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障,要制定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发展的战略,为互联网的未来做出中国人的贡献。
                             

邬贺铨院士


邬贺铨院士简介

    邬贺铨,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1943年1月16日出生于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后来工作于邮电部第九研究所(重庆邮电学院前身)。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原邮电部第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国家科委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88年一等奖、1998年二等奖,1997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出版专著1部。
    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现任中国工程院秘书长、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副主任、信息产业部邮电科技委顾问、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EEE高级会员,在清华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