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08-06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网络

本刊记者/韩跃清

2008年06月01日

        4月23日至25日,第17届国际万维网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该项国际会议首次在中国大陆举行,大会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出席并致辞,出席大会的还有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等领导。在国内网络蓬勃发展的今天,首次举办世界最高规格的万维网大会,对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是这次大会首次把网络发展的火炬传到了中国。

        规模庞大  主题丰富

        国际万维网大会创始于1994年,由国际万维网会议委员会(IW3C2)发起,每年举行一次。国际著名大学、研究机构、跨国企业和标准联盟的一流学者和产业界精英都参与其中。据悉,本次大会参会人员达到1000余人,是历届最多的一次,其中80%以上是境外代表。此次大会接收的论文数量也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880篇,但录取率很低,只有12%。
        无论身在何处,如何访问,我们都属于同一个世界网络社区。本次大会的主题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网络”。三天的大会,每天的侧重点也是各有不同。第一天的主题是“人们的万维网(Web of People)”,“富媒体的万维网(Web of Rich Media)”构成了第二天的主题,而第三天的重点是“多种设备的万维网(Web of Devices)”。
        大会设置了12个技术研讨会、15个技术培训、大量的技术讨论,以及包括面向工业界、开发者及相关技术研究领域的超过20个技术分论坛。而除这些主题之外,本次万维网大会还特设了“万维网在中国”的特色主题,每天都会有中国互联网业界的顶尖级人物来为与会者们介绍中国互联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

        中国有能力争取领跑

        大会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怀进鹏表示,我国在互联网、万维网技术方面进步很快,过去几年中国大陆被万维网大会录用的论文还很有限,而今年得到了极大提升,虽然论文录取率很低,但在6篇优秀论文提名中,中国作者占据了半壁江山。他表示:“中国已经有很多技术可以和世界先进水平站到同一起跑线上,并且有能力争取领跑。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又进入了创新的时代,如何在互联网、万维网技术标准方面有更多的话语权,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需要中国学者敢于交流,敢于走向国际,将来才能在国际上形成中国的声音。”
        李开复讲演“云计算”

        开幕式后,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博士作了大会主题讲演“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他说:“我刚听说中国有2.2亿网民,可能我们说话这会儿就达到2.3亿了,发展非常快。这些人要什么?”李开复给出的答案是:更便捷、易学、可扩展、即时的服务。而云式计算(cloud computing)可以理想地满足这些需求。通过云式计算,一旦数据生成,用户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得到并处理数据,用户可以更好更快地生成、查找、共享、组织信息。并且,人们可以从各种家电,如电视、手机、电话等,得到过去只能从个人计算机中得到的服务。
        他指出,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正在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继传统的个人计算机、客户/服务器的计算模式之后,崭新的“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模式展现了现代互联网络的重要特质。
        事实上,当任何一个人在互联网上提交一个查询请求时,互联网上可能有成千上万台计算机在为他同时搜索众多的数据库,并运用不同的方法为他提供可能的搜索结果。也就是说,人们不是从自己的计算机上,也不是从某个指定的服务器上,而是从浩瀚如云海的互联网络上,通过各种设备(如移动终端等)获得所需的信息、知识、服务等。这个世界已经从以硬件为中心转向以软件为中心,并正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的时代。
        但是,针对这种新的计算模式,如何能够实施有效的查询和控制,成为许多与会者关注的问题。李开复博士着重阐述了云计算四个方面的重要特点:第一是云上的海量数据存储;第二是无数的软件和服务置于云中;第三是它们均构筑于各种标准和协议之上;第四是它们都可以通过各种设备来获得。
        李开复博士进一步阐述了推动云计算发展的六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以用户为中心:数据存在于云海之中,并且伴随着你和你的设备。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某种便捷的方式安全地获得它或与他人分享。
        第二,以任务为中心:人们可以方便地与合作者共同规划并执行各项任务,并随时随地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第三,强大的功能:置于云海中由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群提供的强大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等将能够为你完成传统上单台计算机根本无法完成的事情。
        第四,智能化:基于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来获得大量的新知识。作为一个典型的示例,基于这种新技术的语言翻译将更加强大,我们在互联网络上,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模式:海量的数据 + 海量的分析 =〉知识。
        第五,基础设施的可行性:如今,上千台的PC级服务器可以获得极高的性能。Google正在建设更强大的“计算机群农场”(就像高产的奶牛场一样)。
        第六,并行软件的可编程性:怎样编写可以在上千台计算机上并行执行的程序?Google如今已经开发了一系列新的开发方法和技术。
        云计算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还是一个生疏的词汇。其实,即便对许多计算机领域的专业人士而言,云计算或许也是个崭新的词汇。但是,它已经存在,并正在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深刻的变化。Google、IBM、Microsoft等一批著名的信息产业界的领衔企业正在联手开展相关的研究,并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此次大会上,众多的中国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们,也带来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世界各国的同行们共同为“One World,one Web”的构建贡献着力量。
        李开复说,Web3.0概念,与谷歌目前在全球力推的云计算概念密切相关。他预言,未来应用软件将全部移植到云端,经过浏览器可以得到所有网上的内容,也可以做今天需要应用软件做的内容。如今,Google做的一些软件已不用担心储存缺失,因为它们都储存在云端服务器里面。
        实际上,谷歌正越来越热衷于把微软的桌面软件移植到网上,比如谷歌已推出了在线办公软件,而目前还有传闻称谷歌可能推在线操作系统。
        “未来是数据跟着你走,你买了一台新的机器,不用担心把数据拷过来或装新的应用软件,一个浏览器一切的环境、内容、信息全部在你面前了。当然这不止是在PC上,未来用手机、电视或其他的相关设备也可以接触这样的信息。未来你在任何时候、任何设备可以看到你所有的信息、做你所有的应用,都经过一个浏览器。”李开复说。

        万维网之父讲网络的未来

        4月24日,微软全球副总裁沈向洋博士做了题为“搜索技术的新疆界”的主题报告。AT&T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信息软件系统研究室副总David Belanger的主题演讲名为“三块屏幕:设备、服务和网络的演化”。 
        尤为令人关注的是,万维网之父——Tim Berners-Lee也借本次大会之机,来到北京,为世界和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鼓与呼。4月24日晚,Tim Berners-Lee在2008万维网大会上做了题为“Web应用的未来”的主题演讲,Tim首先介绍了当前Web应用的发展现状,当前,Web应用的数据访问和显示的标准和技术相互竞争,Web应用在表现的多样化方面与桌面应用之间越来越相近。Tim还谈到了社会网络,以及由此带来的数据和应用的可移植性问题。
        Tim形象地将网页数据的内容,与人类大脑的神经元的数量进行了比较,指出了Web中数据的规模之大,使得海量数据的处理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存储和处理海量数据以及传递给用户更直接、有效的结果之间达到平衡,将会成为未来Web应用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作为“Web之父”,Tim更是呼吁Web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学者能够加强交流和信息共享,使得未来的Web应用能够更加便捷、迅速地发展。 

        大会的魅力:碰撞与交流

        纵观本次会议的各个演讲题目,可以发现:社会化网络发展、互联网海量数据挖掘、语义网以及互联网安全,是受关注最多的领域。它们也将成为未来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的重中之重。   
        与年纪轻轻的中国互联网业界从业人员不同,本次大会中既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也能见到略显稚嫩、但是充满朝气的在校大学生。而且他们来自五大洲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之间的碰撞,正是这次大会的魅力所在。这也正印证了本次互联网大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万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