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09-05

访全国政协委员 黄维义

本刊记者韩跃清 吴笑一

2009年05月03日

          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
                          —— 访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副校长黄维义

        2009年3月11日,本刊记者在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副校长黄维义。黄维义是一位学养深厚、治学严谨的学者,在寄生虫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她教授的《家畜寄生虫学》先后被评为广西和国家精品课程。她本人也荣获“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采访中,黄维义就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改善回国人员创业环境以及为地方经济服务等问题谈了她的看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采访中,黄维义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培养出“精品学生”,自己在学术和科研方面也必须不断提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传授永远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启发了受教育者的知识源头,就会有汩汩流之不竭的知识清泉。黄维义深谙此理。她说,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不说是给学生一碗水,即便给他们一桶水也难以为继,必须教会他们学会自己找泉、挖泉。黄维义在阅读本刊
        于是,她在课堂上大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主动自学。
        讲台上,她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设讨论课,加综合作业、实验考核、探索实验等等,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打下科研基础,打造好“渔”的本领。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黄维义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精品教学。她说,教师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的时候,还要注意其健全心智的锻造。 
        她在课堂上以“知识”为载体,以“爱”为纽带,带领学生在知识海洋中徜徉的同时,用自己的感情带动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激情,体现教育的人性美、精致美、文化美和个性美。诲人不倦、追求卓越、华彩外溢、铮铮有声,这就是精品教授黄维义的精品教学风范。

                        回国创业环境日益改善

        现在有一种“海龟”(海归)变为“海带”(海待)的现象,是指回国人员就业难,只好待业。对此,黄维义认为,时下,人才强国战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热门话题,对中国留学人员的回国创业环境,大家也都非常关注。我们国家近些年的整个政策是有很大的进步,而且现在的形势也很适合留学人员回国。现在我国最亟需大量的有国外公司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可到公司、企业中大显身手。 
        其实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待业的现象,在发达国家也是存在的,因为目前很多留学归国人员所学的专业和本身的实践经验等条件还不能全面地应用于社会。出现这个问题,一方面,对于留学归国者而言,我们提倡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要对自己的期望值估计过高,应该心态平和,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干起来再说,边干边学,实实在在地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上去。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有很好的政策使人尽其才,为企业和留学回国人员搭建更多的桥梁,使企事业单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也使留学回国人员能找到合适的位置。
        相对来说,一些政策,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可能是由于体制的问题,使得一些在国外呆得时间比较长的人回国后不能适应,当然其中有各地区的条件、待遇的差别。所以各地也在讨论制定一些建设人才小高地的政策,在改进环境。比如对留学回国人员的安置、户口、待遇等等方面,已经给了一些很优惠的条件。
        国家是否不仅应支持他们回国创业,更应支持他们以各种形式回国服务?黄维义说,应该说现在很多单位还没有认识到留学回国人员在管理方面的作用。作为党政机关选拔干部有一定的规则,我们留学回国人员里的优秀分子可以以各种方式参加各级的管理。胡总书记提出党要管人才,就是对各方面人才的合理使用越来越重视。也希望党的组织部门能够在留学回国人员里发现真正的人才。听说上海已经聘请学成归国人员担任政府的官员。

        地方院校要在为地方经济服务中做强黄维义委员

        黄维义说,我们广西大学现在的地位和吸引力可跟20年前大不一样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几乎广西省内1/3学生的高考目标,是要实现“跨黄河、过长江”,即考出广西,到北方或长江一带省份的高校上学。这几年,随着广西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随着原广西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的合并,学校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现在广西的中学生,除了极少数非常优秀的人以外,大多数人都把广西大学当作自己就读的首选。而且,广西大学每年还能吸引到30%左右的外省优秀生源。前年,广西大学的入学者全在本科线上,80%都在重点线以上。农、林这些以前的冷门专业再也无须“降格”招生。在选择的机会上,我们已经与中央的部属大学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平等。
        “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不仅对外省,而且对国际上的生源我们也很有吸引力了。”黄维义自豪地说,“凭着我们的专家承接国际项目数量的增加,再加上学校有意地与很多国外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许多国际上的人对我们的强势项目,比如生物技术等很有兴趣,国际上的专家主动找上门来要求与我们合作的也大有人在。”
        究其原因,黄维义认为,主要是随着广西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的强强联合,和广西大学进入了国家“211工程”后,学校相应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带动了其他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广西大学抓住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把特色做强。
        “与20年前相比,现在学校的面貌全变了。”黄维义感叹地说。黄维义委员在1993年出国深造。她回忆说,出国前,学校不过几千人,现在学校每年招生达到5000多人。共有2万多名在校生,实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黄维义还清楚地记得,合并前的广西农大实验设备十分简陋,就连实验用的水都要拿水舀到水缸里舀。教职工的住房问题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只有有名望的教授才有资格解决住房。而现在,一般的副教授也能分到130平米以上的房子,博士生导师可买到240平方米复式的高级住宅。
        黄维义坦言:“我的感觉是,地方院校要发展,一定要为地方经济服务,也必须要抓住地方经济特色。比如,因为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盛产糖,所以我们拥有全国唯一的实验室糖厂,这是全国任何其他的地方都比不了的。跟国内的顶尖院校比,也许我们的许多专业都处于弱势。但是,正因为我们身处广西,有这个地区特有的资源,我们凭借这些吸引国际合作者,反过来又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我们优势专业的整体实力。”
        黄维义委员对报告中提出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印象深刻。她认为,目前高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也成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