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09-08

创新思路实现农村发展第二次飞跃

文吴 浪 郭 林 薛向刚 杨大伟

2009年08月01日

 

        创新思路实现农村发展第二次飞跃
                                   
                                         ——河北省迁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发展纪实


        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村发展实现了“第一次飞跃”,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农村已迫切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适时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实现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因此,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已成为了当前农村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很多地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河北省迁西县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立足本地产业优势,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实行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手段,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新型合作化道路和实现农村发展“第二次飞跃”的有效途径。近日,笔者在唐山市领导的组织下,对迁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采访。

                                                               思变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动因

        迁西县地处河北省唐山市北部,县域面积1439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辖17个乡镇,417个行政村,是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区县。近年来,该县立足山区特点,以商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和园区农业为发展方向,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农村经济得到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一些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一是单户经营、产业分散。经过多年持续发展,该县以果品、柴鸡、水产、食用菌等为主的几大优势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但是这些产业要实现质的提升却缺乏一个符合市场机制的有效载体,农民生产随意性大,产业优势很难体现的问题突出。如该县燕山早丰、燕山魁栗等四大板栗优种已推广多年,但分散交叉种植在17个乡镇,未实现分品种植、分类采收,产品差异大、产业增收困难。惠桥花卉合作社剑兰种球生产基地二是生产粗放、技术落后。该县板栗在北部汉儿庄乡杨家峪村最高亩产达400公斤,但全县63万亩板栗平均亩产却只有40公斤,产量的巨大差异在于生产管理技术的参差不齐。三是产销脱节、产品难卖。如近年来,全国大多数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扬,但该县板栗销售价格却不升反降,从1997年的20元/公斤降到2007年的6元/公斤;淡水鱼价格20年来止步不前,始终徘徊在10元/公斤左右。而板栗产量十年间由1.5万吨增加到2.5万吨,淡水鱼产量二十年间由1万吨增加到3万吨。增产不增收,使得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四是加工滞后、效益低下。一家一户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既无品牌,又无标准,多数以原品方式出售,往往被视同为“三无”产品,根本打不进大商场、大超市,直接进入终端市场困难。
        究其原因,在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中间生产要素的缺失。迁西农业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选择一种媒介,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把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生产过程连接起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连接生产与销售,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为此,迁西县结合国家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2007年底组织有关单位、企业和生产经营大户到南方先进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后,决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间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思路一明天地宽,通过一年半的实践,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2家,入社社员达到5000多户,覆盖了板栗、核桃、水产、柴鸡、食用菌、花卉等各大主导产业,合作社年实现农产品销售额5亿多元,产品打入了1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入社社员人均增收达500元以上。

                                                         策略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迁西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把专业合作社建成“农民组织化的纽带、生产标准化的载体、销售集群化的龙头、农业产业化的桥梁”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首先,加强引导支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兴”起来。一是优化合作经济产业基础。该县以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和农业资源为基础,分乡镇、分产业划定了六个万亩果品示范园区、1000万只柴鸡养殖示范园区、20万头猪生产示范园区、4000亩食用菌发展示范园区、万亩花卉生产园区和84座水库淡水养殖示范场等多个农业科学发展示范园区,建设农副产品基地和块状群体,奠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产业基础。二是科学划分专业合作社布局。在产业分区域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各区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严格按照各社之间村、户互不交叉,入社社员必须达到200户以上,一个乡镇最多不超过3家的原则进行专业合作社建设,合理配置产业资源,避免内部恶性竞争,保护合作社和农民的利益。三是提供强力政策支持。
        其次,发展规模经营,使农村土地“转”起来。该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多种有效形式,推进农村土地向专业合作社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土地转租入股-连片开发-集中经营”的社会能人领办模式。如该县祥瑞花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国,领办合作社后,每年以每亩土地800元的价格付给社员作租金,土地由合作社统一发展设施花卉种植,吸收社员在合作社打工,同时社员以土地入股,年底合作社按股分红返利,2008年社员平均在一亩土地上获得综合收益9000多元。目前,该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达300亩。二是“土地加盟-基地生产-合同购销”的农民合作兴办模式。如该县大自然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有共同种植意向的农户联合办社,入社农户土地作为合作社生产基地,社员分户按照绿色、有机、无公害的要求进行小杂粮种植,合作社统一收购产品和对外销售,社员每亩土地纯收入比入社前增加了600元。该社2009年发展小杂粮种植10000亩,带动全县小杂粮种植超过30000亩。三是“龙头带动-精准生产-一体管理”的龙头企业创办模式。如迁西胡子工贸有限公司为扩大优质栗源,创办了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对入社农户的板栗统一生产质量标准、统一供应优良苗种、统一技术管理和农资供应、统一加工销售,同时对10年以上栗树产品实行高价采购,促进了当地板栗质量的提高和栗农收入提升,公司产品质量和信誉也得到大幅提高。
                太平寨镇陈永国花卉大棚百合花        迁西县友鑫、龙门两家渔业合作的网箱鱼
        再次,强化产业延伸,使农民群众“富”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后,该县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培育特色优势,开展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力量闯市场,迅速使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以商品优势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在“特”字上下功夫。2007年迁西板栗销售价由每公斤10元以上降至6元,几千吨板栗滞销。板栗合作社组建后,通过集中宣传迁西板栗特色,直接进入市场,2008年全县3万吨板栗销售一空,并且每公斤卖到了10元以上。其中,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开发的“百年栗果”系列产品,对100年以上古树生产的板栗进行专门认证,分级管理、分级销售,极大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每公斤最高卖到了200元以上。二是在“加”字上拓市场。该县成立的16家板栗专业合作社,开发出了速冻板栗仁、小包装即食板栗、干炒板栗等系列深加工产品,产品覆盖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同时,用修剪下来的栗树枝作为原料,推广栗蘑栽培,进一步提高了栗农收入。三是在“名”字上找出路。该县合作社高度注重品牌效应,靠品牌提高知名度,靠品牌抢占市场,靠品牌扩大销量。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注册的“迁西板栗”商标,2008年被国家工商局评为地理标志驰名商标,成为全国板栗行业第一个地理标志产品。惠桥花卉合作社种植剑兰种球2000多万粒,成为全国最大的剑兰种球生产基地。四是在“优”字上挖潜力。该县各专业合作社按照标准化模式组织生产,加大科技投入,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星桥板栗专业合作社总结出一套栗树“四回缩”修剪技术,在社员中进行了推广,2008年仅此一项就使200户社员增加板栗产量5万公斤。2008年,各专业合作社组织培训活动40多次,多项新技术得到推广普及。
        第四,做好规范管理,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壮”起来。为确保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该县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从领办人审批入手,坚持三条原则:一是以涉农企业、种养大户、科技大户、经纪人为首选的原则;二是必须具备组织能力、营销能力、抗风险能力的原则;三是申请人、社员、当地政府都有积极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拟定领办人员把好经济实力考核、发展目标论证、社员意愿调查三关,确保专业合作社领办人都是有实力、有能力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同时,该县还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等。
                大自然生态种植专业社渡假村        

                                                               启示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启示

        启示之一,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载体。迁西县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整合农村资源,把农村的种植大户扶持起来,扩大对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带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同时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推进了农产品加工业、旅游观光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为土地经营权流转奠定很好组织基础,既确保了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执行,又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政策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到目前,该县已有5家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转,吸引农户500多户,流转土地11000多亩。
        启示之二,专业合作社是吸引生产要素向农业聚集的重要主体。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投资回报期长、效益低下,很难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重要生产要素投向农业。在中央提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惠农政策引导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以利益为纽带的机制、吸引生产要素向农业聚集的主体,把资本、技术、人才等重要生产要素集中起来,起到“洼地效应”。如迁西县罗家屯镇私营业主杨国原从事采矿业,2008年投资800万元,创办祥瑞花卉专业合作社,同时在上海注册了奔腾花卉有限公司,依托其资本和市场优势,吸纳周边农户土地发展高档花卉种植,产品打入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当年就获利300多万元。
        启示之三,专业合作社适应了当前农民发展生产的迫切需要。专业合作社是以增收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合作为手段,是在一定范围内由农民联结成的共担风险、共赢利益、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它较好的解决了一些因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较小,单家独户难以办得到、办得好的事情。
        启示之四,专业合作社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是引导结构调整。专业合作社通过自主开展技术服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及时收集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该县龙顺柴鸡合作社带领和指导农民进行柴鸡养殖,使小鸡蛋成为了大产业。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加工型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和生产基地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实行精准生产、合同收购、加工销售,形成了一批拉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势产业。三是开拓农产品市场。种养大户、产销能人和龙头企业依托自身资金和营销网络等优势,组建新型产业生产合作组织,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该县友鑫、龙门两家渔业合作社成立后,与东北三省、内蒙古、青海、天津等地销售市场建立了联系,并购买专用鲜活运输车进行直销,该县淡水鱼类平均每公斤提高了3元,仅此一项全县养鱼户年增收9000万元。
        启示之五,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由于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因此一个新兴产业兴起后,需要各级政府因势利导、规范管理,促进产业的良性渐进。迁西县根据全县产业分类、发展现状和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订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使专业合作社在建社初期就做到了科学、合理、有序发展。同时,在资金鼓励、贷款贴息、土地流转、项目申请和审批等方面优先向合作社倾斜,增强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动力。

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仓储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