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10-01

张小济创造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新优势

文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小济 责编韩跃清

2010年01月01日

 

创造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新优势 


文/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小济

       

张小济


        我们刚刚经历一场历史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现在大家说经济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经济已经开始走向复苏。虽然这次危机非常严峻,但在历史上并不是唯一的。每一次危机当中都有一些国家,一些企业,他们抓住机会,在危机洗牌、重组过程中脱颖而出。对我们国家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如何转危为机,利用危机产生的一些机会乘势而上?
        后危机时期,中国在全球市场上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这场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它的格局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未来的中国和危机前的中国还一样吗?这样的一些问题可能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对外开放尽显“后发优势”

        中国能够比较成功地渡过这次危机,中国未来能够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都和对外开放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国要实现工业化,实现城市化,如果不参与国际竞争,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产品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高的份额的话,不可能实现中国工业现代化的目标。因此,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今后,也是以前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我们实际上很好地利用了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期,抓住了机遇,使得沿海地区的很多企业已经融入了全球的供应链。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只有12家企业可以做进出口贸易。现在搞营销的可能有很多机会可以跟国际市场接触,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是不可以的,只有这12家公司可以接触到国际市场。大量的企业,包括省的外贸公司都不能直接做贸易,不能直接签协议。现在我们有22万家企业有进出口业绩,有经营权的当然就更多了。参与进出口相关活动的人也已经超过了1亿。
        我们开放的一个好处是后发优势。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的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已经从初级产品发展到工业制成品,而且其中技术层次是越来越高。我们和国际上的主要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组装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的传统产品,像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已经非常大,是我们的强项。现在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在某些领域、某些环节上已经是处于优势了。

        二、效率跑赢成本

        应对危机,我们的企业能够胜出,需要总结一些东西。危机来的时候确实是出口下降非常快,很多人都担心说中国企业,特别是出口制造业不行了,有人甚至认为靠低成本的制造业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是不可持续的,甚至认为我们的发展方向上有问题。
        实际情况怎么样?我国出口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显示,我们的市场在不断的扩大,即便是在危机期间份额也没有下降。欧盟市场的情况相类似。我们的企业是经受住了考验,我们在发达国家市场上的份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2009年的前三个季度我们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9%,高于2008年全年的16%,还上升了3个百分点。我们在日本、在欧洲的市场份额比也是在上升的。这次危机期间,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对我们的生产企业实际上也带了好处,资源矿产便宜的时候,进口大国是占便宜的。
        我们企业在这次危机中为什么能够保持比较强的竞争力?在改革开放初期,低成本是我们最突出的优势。所以那个时候我们主要是发展“三来一补”这样一些贸易方式。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的比较优势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劳动力成本提升的比较快。不经意间,我们忽然发现,我们纺织领域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是东南亚的3倍!每一个行业的工资是不一样的,即现在中国的劳动成本要比东南亚和南亚要高。印度我也多次去过,我了解他们的工资收入,这个概念是没有错的,不是一个理论上的推算,而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全球一些重要的生产设备在向中国市场集中,包括纺织机械、机床,都在向中国集中。而技术设备的升级使得我们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更快。过去三十年粗略地看,增长了35倍。但是我最近去东莞大朗镇开会,全镇有6000台数控毛衫织机,数控机是一人5~8台,一台机器相当于手摇机生产效率的5~8倍。从手摇机到数控织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倍?所以说中国的效率提高是超过了和我们情况差不多的发展中国家,这几年的差距拉得更大。现在有一个概念需要纠正,“中国是靠低成本在国际上竞争”这个概念应该改了,中国是靠市场规模、产业集群、劳动力的素质在全球竞争当中占有优势。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是大家都公认的,中国是全球基础设施最完备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经济稍微一繁荣就会出现煤电油运紧张,但是就是由于这种紧张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非常快。世界上谁运货运得最多?中国人。中国的集装箱运量前年就已经超过1亿标箱。太平洋上跑的船有一半是到中国或者是来自中国的。我们不光是传统的运输业,在港口上装卸转运这些业务已经开始向包装、加工、仓储、配送等一系列的服务活动延伸。
        危机期间国务院出台了一些稳定外需的政策,但是,所有这些政策在我看来不是临时的政策,短期政策,应该最终形成长效机制的政策。因此,在出口部门不存在将来刺激政策退出的问题。
        未来,中国最大的卖点是什么?外国公司怎么看中国?中国为什么最有活力?最重要的就是市场的魅力。我想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未来十年里,将有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中国13亿人口中,第一次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13亿人的国度里面就有一批上千万人口的城市要崛起。本世纪初的时候我们国家只有香港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元。2008年上海、北京也超过了。未来十年里我看至少还有5~10个城市能够达到万亿的经济规模。
        小平同志生前有一个愿望,再造几个香港,这不是个梦。但是他老人家说这个话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很难想象,但是现在已经实现了。除了这些特大城市以外,更多的是一些二线城市的兴起。这些城市的兴起和发展都孕育着大量的商机。
        此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命题就是城乡一体化。以前我们都不敢提,到本世纪初的时候才破题,现在已经开始启动了。包括在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中国模式的城乡一体。

        三、技术创新,诚信为先

        除了物流以外,增值链当中很重要的就是技术含量,技术创新。创新不光是技术,包括一些创意,一些营销的方式,创新有很多很多。这些创新有时候不亚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比较直观一些。
        大家说中国是缺乏创新竞争力的一个国家,我觉得应该动态地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实际上正在积累,正在积蓄力量。力量来自哪里?申请专利在开始大量的增加,而且速度非常快。我前几年到福建调查的时候,当时工商局的同志向我介绍说商标这些年才开始有的,过去全省也没有多少个商标,很多企业没有商标,有商标也不来注册,很多企业在共用一个商标。因为当时中国很多产品是供不应求的。所以大家不在乎商标、专利,只要东西好就行。商标出现侵权、互相有纠纷,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发展的现象,说明大家有这个意识了。另外就是我们的人力资源,我们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海外的留学生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人才非常重要。创新靠什么?就是靠人,靠高素质的人,靠有国际市场经验的人。

        四、聚合全球优质资源

        中国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从资金来讲,我们有2万多亿外汇储备,企业要用的话是要把它买出来的,因为通过结汇,对应的人民币已经进到市场了。人民币有没有?也有的。人民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不光有2万亿的外汇储备,还有相当于2万亿美元的人民币定期存款。中国人有钱,不是没钱。现在全球流动性不好的时候,中国人口袋里鼓鼓的。关键在于把资金优势转变为技术、销售渠道、资源和市场。
        中国人要想办法开拓新兴市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未来5年里新兴经济体增长最快。未来,开发新兴经济体市场可能是我们出口市场结构调整的一个最重要任务,不仅打开这些市场,而且能够长期做下去。这些经济体和我们最大的矛盾是他们也在搞工业化,也有大量的人需要就业。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有共赢的理念,通过贸易和投资相互创造需求。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对于企业来说,到了其他国家怎么办?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尊重人家的习惯。我们的经营的模式也要发生变化。我们不能把中国这一套东西完全搬过去,要创立一些能够被当地人所接受的运营的理念和管理的模式。当然中国企业应该回馈社会,在那里树立很好的形象。我想营销中国,中国有很多卖点,在人家看起来我们有很多有魅力的地方,中国企业还应该主动走出去创造魅力,使得大家更欢迎中国,更愿意和中国合作。    责编/韩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