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 张宏江
2010年02月01日
《阿凡达》式的“未来”生活何时成真
——观影片《阿凡达》有感
微软眼中“未来的一天”
不久前,微软发布了一组视频,描摹了在“未来的一天”,人们的生活、工作与沟通正因突飞猛进的IT科技而发生巨大变化。
场景一:在办公室,窗户、墙壁、办公桌和空间隔板随时可以成为显示屏,手指轻轻一点,就可以由云服务器里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通过几个简单的手势或是声音命令即可与朋友实时分享。
场景二:在家中,每天必看的报纸就像《哈利•波特》中的《预言家日报》一样,其中的插图可以以视频形式播放,对于感兴趣的短讯,手指点击进入,即可获得更多详细报道。
场景三:在一个陌生的机场,只需要一个信用卡大小、包含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即可查询当前航班状态,还可实现智能化、动态化、人性化的路径导航,甚至可以激活地板上原本隐藏的指示灯,自动指引用户前往登机口。
场景四:在不同国家、操不同语言的两个孩子,正透过如巨幅落地窗般的显示屏和机器翻译功能“面对面”交流,而无需介意空间和语言的壁垒……
如果用四个“无处不在”来概括上述场景,那就是:数据无处不在、互联无处不在、显示无处不在、智能无处不在。
四个“无处不在”
数据无处不在是“云-端计算”(Cloud-Client Computing)、“软件+服务”(Software+Service)趋势的必然结果。数据资源将集中在遍布全球的“云服务器”中,用户可以透过PC、手机、电子阅读器等各种各样的“端”来随时获取所需的数据、软件和服务。
而要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计算”(Data Centric Computing),就需要无处不在的互联,也就是更广范围、更大带宽的互联网接入。随时随地从“云服务器”中获取各类数据,就像从本地PC/服务器上获取一样快速,同时信息量可远远超过本地存储所能容纳的体积。
无处不在的显示则解决了呈现形式的问题。而今,包括微软在内,许多企业都在研究如何将显示屏变得更大/更小、更纤薄、更清晰,一些新技术(如OLED)已经显示出较大潜力。未来,墙壁、窗户、桌面都可以成为屏幕;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显示技术、智能传感网络、数字墨水等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可以让各种计算设备更像一个Tablet、一张纸,乃至水杯外壁能准确显示出当下的室温和水温,手机将具备刷新公共事务信息(如交通状况、恶劣天气预警、商场打折信息等)或是辨识周边事物(如动植物)属性的能力。
智能无处不在可以看成是前三个“无处不在”的必然结果,同时意味着更加简洁、更加智能化的操作方式。生物识别技术可以准确识别用户身份,让任何人自由、安全地出入公共网络与私人存储空间,以保证计算安全;借助不断进步的自然用户界面(Natural User Interface),通过多点触控、声音控制、姿态控制等控制方式,人类可以更加轻松地与电脑互动。当前,Microsoft Surface、iPhone和一些采用Windows Mobile系统的手机都可以很好地支持触控操作,而且微软还在Windows 7中首次引入了该技术—只要液晶显示屏支持触控,用户便能够畅享指点操作的乐趣。
让“未来”生活成真
“未来”生活看起来很酷,只要一伸手、一抬腿、张一张嘴就能够得到想要的信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甚至有些“科幻”,所以也可能感觉很遥远。
其实,这样的未来已经是触手可及,少则3~5年就可能变为现实。因为,所有的应用场景都立足于实验室(如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现有技术,甚至于正在走向主流的技术,如“云-端计算”、自然用户界面、下一代显示介质、数字墨水、智能传感网络等。如果不计成本,以现阶段实验室已有的技术即完全可以搭建出文章开头所描述的场景。
阻碍这些技术大规模普及应用的唯一瓶颈就在于暂时居高不下的成本。但当越来越多的厂商投身相关领域、且用户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时,相信成本的问题亦会迎刃而解。
甚至,可以据此畅想一下未来办公室或住宅的装修:各种规格的显示屏/显示墙、应用了数字墨水技术的小家居用品、传感器网络、生物识别终端、远程视频电话系统等,都可以像购买标准建材一样去购买。
责编/任晏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