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10-09

从冻雨、洪涝、旱灾等谈灾害性气候的预防

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陈菊英 责编庞贝

2010年09月01日


        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包括天文背景、海洋热状况、陆地上的地形和地貌及地表干湿度、地球内部的火山爆发和地震等活动向外释放的气体和能量等。人类活动也会对地貌、地形、地表干湿、空气成分等产生影响。
        2008年中国长江流域和江南大部地区从1月13日至2月初的日平均气温持续在0℃以下,冻雨和大雪至暴雪持续不停,严重的冰冻雨雪天气一直持续到2月2日,长时间的冰冻雨雪天气在中国南方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灾害。其原因是欧亚上空的大气环流系统结构十分异常和特殊,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长期地与来自西南和东南的暖湿气流在中国南方上空相互作用,造成持续异常低温冰冻雨雪天气。在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发生了特大干旱事件,2009年云南的年降水量是近59年来最少的一年。在历史上,云南地区如果前一年是异常少雨干旱年,次年冬春季雨水就偏多或者气温偏低,不会发生特别严重的秋冬春连旱事件,故云南有四季如春之美称。然而,从2009年秋季至2010年冬春季,西南五省一直在异常高温少雨天气的长期控制下,因为前期底墒太干,同期降雨稀少,再加上地面温度高蒸发快,就发生了异常严重的干旱事件,这是近59年来的一个特例。形成这种异常干旱气候的外部强迫因子比较复杂,从天文背景来看,云南地区在近59年中的前9个异常少雨干旱年(2009、1992、1960、1988、2003、1958、1969、1977、1982年)中有5个(1958、1969、1982、1992、2003年)出现在太阳活动高峰年次年(M+1),有3个(1977、1988、2009年)出现在太阳活动谷年的次年(m+1)和次2年(m+2),即有89%(8/9)的异常少雨干旱年出现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和谷年的次年和次2年。从海洋背景来看,前9个异常少雨干旱年中的89%(8/9)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盛行年(E)或次年(E+1)。2009年既是太阳活动谷年的次年(m+1),又是厄尔尼诺事件盛行年(E),所以2009年的天文背景和海洋背景都对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不利。再从环流背景来看,由于2009年至2010年冬春季的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而孟加拉湾水汽向我国输送的机制即南支槽和印度低压比较弱,所以我国西南地区长期缺乏水汽来源,再加持续高温天气,就发生了异常严重的干旱。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干旱洪涝事件和次生灾害频繁发生。如何应对干旱洪涝和次生灾害,是涉及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大问题,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重视的大问题。应对自然灾害有重要的三步,即预测—预防—抢救,三步缺一不可。对自然灾害的准确预测是一项很重要和很艰难的探索大自然变化规律和变化密码的高科技工作。对于大多数严重干旱洪涝事件来说,在发生前都是有规律可循和前兆可寻的。作者从40多年对旱涝预测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生涯中,真正体会到了严重干旱和严重洪涝事件的可预测性,并用自己的创新成果和技术报准了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等十几次大旱大涝事件,对2010年汛期长江流域及江南大部和东北中东部发生的较大洪水与华北大部地区少雨干旱的预测也取得了成功。
        但是,气候在不断地变化,异常气候事件在不断地发生,异常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和成因十分复杂,它们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前面预报成功了不等于后面都能预报成功,要不断地对气候异常事件进行监测,锲而不舍地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和前兆特征,科学地综合多种交叉学科的预报因子,才能将大多数气候异常事件预报准确。异常气候事件的准确预测预报要依靠各级政府在财力和才力两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如果自然灾害的预测工作能够得到各级政府应有的重视,科学地组织有关科技人员进行合理的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我相信70%至80%以上由异常气候变化造成的自然灾害都是可以进行准确预测的。有了准确的预测就可以有目的地提前进行预防,可以大大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所以对灾害性异常气候事件的准确预测预报预防与对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抢救工作同样重要。




    陈菊英,女,研究员,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此后至1988年一直在国家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工作,1989年调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重点研究区域性早涝和强暴雨过程的气候分布特征及其机理和预测预报技术方法。先后获司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