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11-06

呵护听力健康 关注耳疾预防

文刘荣 李慧

2011年06月01日



夏寅(左)协助“世界颅底外科之父”FISCH 教授(中)指导学员进行颅底解剖训练



        风声、雨声、虫鸣、鸟叫……因为有了这些声音,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而人因为能够听见这些声音,生活才变得丰富。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耳朵就是声音的大门,很难想象失去听力,我们的生活会多么暗淡无光。然而生活中耳部健康却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等到病情严重才悔之晚矣!失去听力也就意味着丧失了认识世界、接触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关注听力健康是每一个人不容忽视的责任。鉴于此,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夏寅,请他介绍了近几年我国在耳疾治疗和预防方面的一些情况。
        记者: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什么,举办了哪些相关活动?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耳疾的发展趋势?
        夏寅: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新生儿听力筛查”。北京市卫生局以我院为主会场举办了大型宣传活动,卫生部、北京市各级领导出席,向全市人民大力宣传保护听力、早查早防的相关知识。我院韩德民教授在CCTV《健康之路》节目中向全国观众介绍了人工听觉技术新进展,提出了耳聋全覆盖的概念,即根据耳聋不同程度,分别利用助听器、BAHA、振动声桥、人工耳蜗等技术对症治疗,消灭死角。与此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网络等不同媒体广泛宣传、普及耳科相关知识,收到了良好效果。



2006年,于美国南加州大学HOUSE研究所访问期间,
与总裁HOUSE教授(左)合影


        据第二次人口普查(2006)结果统计,耳聋已居5项残疾之首,我国各类耳聋患者高达2780万人。耳聋轻则影响交流、学习,重则影响工作、生活,给个人、家庭甚至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应该得到全社会足够重视。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卫生条件的改善,炎症性疾病致聋目前的发病率在大中城镇已经逐渐下降,但在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仍然居高不下。因此,在这些地区更应该重视儿童期上呼吸道及耳部炎症的及时有效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疾病应及时采取手术干预,防止病变迁延不愈引起严重耳聋及其他并发症。
        此外,我国每年大约新增3万新生聋儿,使家庭、社会不堪重负,对先天性耳聋来说,应尽早诊断和治疗并采取药物干预。而耳毒性药物随意使用致聋也正在给家庭、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希望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值得高兴的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工听觉技术发展迅速,目前针对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听力障碍,我们能够采取多种技术对其进行干预,帮助耳聋患者重返有声世界。
        记者:从国家相关体制上,我们应如何更好地预防和避免此类耳聋?
        夏寅:首先,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真正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并力争将关口前移,提倡优生、优育、产前筛查,防止各种残疾儿不断涌现;其次,严格控制耳毒性药物的滥用,防患于未然;再次,提高基层卫生单位对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的重视程度,并加强疾病的随访和普查工作;最后,现在多数人工听觉技术还未纳入国家医疗保险范畴,高昂的装置费用使很多患者无力承担,因此无法摆脱耳聋,我国应尽快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积极干预耳聋治疗。
        记者:去年您成功完成国内首例骨锚式助听器的植入术,请您介绍一下该手术的一些情况,这种助听器和骨导式助听器有什么不同?
        夏寅:骨锚式助听器(Bone Anchored Hearing Aid,BAHA)是一种以骨导传播途径为基本原理的植入式助听装置,2010年才引进我国。BAHA 由瑞典教授Branemark发明,1977年瑞典Tjellstrom率先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效果。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超过7万名患者接受了BAHA植入手术,经过长时间的随访观察,BAHA被认为是一项比较成熟的助听技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我国首例BAHA植入患者由于先天性左外中耳畸形以及右耳外伤后全聋,造成双侧听力障碍,在2010年12月18日接受了左侧BAHA植入手术,现已实现术后开机,且声音处理器无需开至最大档就可达到最佳听力效果,患者对手术很满意。



2007年,于瑞士苏黎世大学FISCH耳科中心访问期间,与FISCH 教授(左)合影


        助听器可分为气导式助听器(一般常见类型)和骨导式助听器,有一部分耳聋患者只能借助骨导式助听器才能提高听力。传统骨导式助听器需要在耳后放置一个可振动的衬垫,且用头带将衬垫固定在眼镜上,通过衬垫将声音传入耳内。由于振动衬垫必须紧密固定,所以佩戴这种骨导式助听器极不舒服,如果佩戴时间过长,还可能引起头痛或局部皮肤损伤,且声音在经过皮肤时被减弱,导致传导声音的质量下降,患者容易听不清;剧烈运动时不稳固的传感器会产生移动,影响语言识别;另外,易见性的外观设计也致使一部分患者不愿佩戴。
        鉴于骨导式助听器存在上述种种问题,科学家们开发研制了BAHA,希望能解决这些问题。BAHA主要利用一个钛质植入体将其固定于颅骨上,经过3个月左右,钛质植入体与周围骨质融合,从而使其安全牢固地与颅骨融合。与传统骨导式助听器相比,BAHA的声音传送效率高、音质好、耗电量小,而且由于体外的处理器直接固定在颅骨上,无需压迫皮肤就可以传音,佩戴安全、舒适。
        记者:骨锚式助听器是否适用于所有听力障碍?它的使用有什么注意事项?您认为这种助听器未来的发展前景怎样?
        夏寅:BAHA能否适用所有的听力障碍患者?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总结认为,BAHA适用于不适合佩戴常规助听器(气导和骨导助听器)以及不适合听力重建手术(或不愿意接受手术)的听力障碍患者。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传导性耳聋、轻中度混合性耳聋、单侧全聋患者、严重外中耳畸形患者(俗称小耳畸形);此外,BAHA还适用于慢性中耳炎造成的听力损伤,手术后听力效果恢复不好或无法再进行手术的患者,突发性耳聋保守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以及听神经瘤等术后造成单侧听力完全丧失的患者。对于因慢性中耳炎而无法佩戴传统助听器的传导性耳聋或者混合性耳聋患者来说,BAHA可能是唯一选择。综上所述,对于这些利用现有治疗手段无法解决听力问题的众多患者,BAHA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记者:耳疾患者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您认为这和哪些原因有关?平时哪些行为会损害听力?
        夏寅:听力障碍年轻化的确应该引起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现在工作压力不断增加,亚健康状态人群数量越来越庞大,以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特发性突聋在中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临床上常常见到三十多岁的青年人发生突聋。另一方面,年轻人发生突聋可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如熬夜、长时间泡吧、KTV音量过大等都可能造成听力损害。我在此也提醒广大年轻朋友,千万不要为了追求时尚而牺牲自己的听力。
        当然,造成听力障碍年轻化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耳科检测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同时由于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听力异常,很多疾病可能相对早期被诊断出来,所以感觉总体上患听力疾病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
        此外,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下,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但噪声防护却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就算是地铁工作人员也会戴耳塞,但在我国,即使是在建筑工地这种强噪声环境下,戴耳塞的工作人员都微乎其微,其实观念的转变对防止噪声性耳聋的发病也至关重要,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注意自身防护。
        记者:听力对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都很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听力?
        夏寅:听力保护,说复杂也很复杂,因为病因众多防不胜防;说简单也简单,只要避开有损听力的因素即可。具体而言,首先要提高对听力保护的认识。其次,了解常见听力损害原因,充分认识耳科炎症性疾病的早诊、早治对听力保护的重要意义。针对儿童时期上呼吸道感染造成的分泌性中耳炎,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对于化脓性中耳炎,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早期手术可以防止炎症迁延不愈;如果疾病已经造成听力下降,尽可能采取正确治疗以保护残余听力。最后,不要随意使用耳毒性药物,近几年大家对耳毒性药物的防范意识在逐渐提高,但在一些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仍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对那些有耳毒性药物敏感家族史的患者更要加强宣教教育。



2009年起,被FISCH国际显微耳科基金会特聘为国际讲师,
每年赴瑞士苏黎世讲学交流。前排左二为夏寅


        记者: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戴耳机听音乐的习惯,这部分人群应如何保护听力?
        夏寅:喜欢听音乐的人长时间使用耳塞式耳机对听力的影响其实是比较大的,有试验证明,连续高分贝应用耳塞式耳机达4小时,听力立刻会有短暂下降。针对喜欢欣赏音乐的人群而言,我建议尽量避免使用耳机,而是改为声场式传播,如果条件不允许,应尽量使用头戴式耳机,但不要连续使用超过2个小时。对于出现急性听力障碍的人群,要尽量适当调整生活和工作节奏,避免过度劳累,一旦出现耳闷堵、头晕、听力下降等症状,应该尽快到医院就诊治疗。
        记者:影像导航技术用于耳科有什么帮助?准确率有多高?您对该技术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夏寅:影像导航就是在手术中,根据坐标定位将手术器械所在的位置与术前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叠加,对手术位置进行三维定位的技术。目前由于技术的局限,影像资料只能在术前获得,无法在术中进行实时导航,所以进行影像导航的手术区域必须以骨质为主,术中不容易发生移位。
        众所周知,耳部解剖结构复杂、功能重要,事关听觉、平衡、面神经等,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现代耳科手术主要依赖手术显微镜、高速耳科电钻、精细耳科器械来完成,更重要的是要由长期接受过规范、严格培训的医生来实施,人的因素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一般耳科手术是不能单纯依仗影像导航系统指挥的,但对于耳科疾病累及的侧颅底手术,因为相关结构位置与颅底重要结构毗邻、解剖复杂,解剖标志以骨质为主,术中不容易发生移位,所以可以结合使用影像导航技术。
        目前导航技术的准确率都在毫米以下级别,相对来说精度比较高,但耳科的许多微小解剖结构也仅有数毫米,所以提高精度是未来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另外,再先进的导航技术也不能完全替代优秀医生的经验,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
        记者:近几年中医的发展备受关注,在耳病治疗方面,中西医各有什么优势?
        夏寅:一般而言,对于病因明确的耳部疾病,比如炎症、外伤、肿瘤、畸形等导致的听力障碍,西医能通过手术予以治疗,具有显著优势;但对于大量病因无法确定的耳部疾病,比如神经性耳聋、耳鸣等,由于现有检测手段无法明确病因,西医自然无能为力,在中医全身调理、阴阳平衡的治疗方法下,耳部不适症状有可能缓解或消失。
        记者:有报道称英国科学家能用干细胞培养出听觉神经元恢复人的听力,您对此怎么看?
        夏寅:目前进入临床应用的干细胞治疗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瘫、脊髓损伤、运动神经元病、帕金森病、脑出血 、脑梗塞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等,另外还有糖尿病、皮肌炎、肌无力、血管病变、硬化病、白血病、肝病、肝硬化、股骨头坏死等。对于干细胞治疗耳部疾病相关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培养出的听毛细胞只是具有相似的结构,尚不具备相应的功能,真正应用到临床还有待时日。
        记者: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结合您的工作经验,请谈谈您对创新的认识和体会,在耳病治疗的创新上,您有什么想说的?
        夏寅: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学科,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世界,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因循守旧等于自取灭亡,不思创新也必被淘汰。具体到医学领域,我认为,学术观念的更新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技术方法的更新,前者可以明确方向,后者能够提升速度。道理不言而喻,在错误的方向上前进得快与慢,结局都是一样的错误。同理,在耳病的治疗方面,我们也要不断研究思考、追踪国际动态、引进先进技术。相信一些困惑我们多年的难题,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的引领下可能很快就迎刃而解。我也希望将BAHA等新技术与现有的助听技术、听力重建技术、人工耳蜗植入等技术相结合,大大丰富听力障碍的治疗手段,解除广大听力障碍患者的痛苦,让他们的生活重新变得“动听”。


   夏寅,医学博士后,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喉头颈外科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同仁医院耳科副主任、主任医师,FISH国际显微耳科基金会特聘讲师;从事多年耳鼻喉头颈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在颞骨及颅底解剖、影像、颅底外科手术、内镜解剖和颞骨数字化解剖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侧重听神经瘤、颈静脉球瘤和颞骨肿瘤等侧颅底肿瘤、面瘫、耳硬化症、眩晕等各种耳科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曾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重点项目等7项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