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集/海滨 李德
2008年10月01日
袁隆平杂交稻有望再创记录
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中国科研人员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一个新跨越。
在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专家在田间曾对示范片中一片种植袁隆平院士新选育的品种“科超3218”进行现场测产,每亩有效穗粒超过18万支,平均每穗实粒207粒,按每千粒27克计算,预计今年亩产达到1008公斤。当地农村科技人员预计,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嘴村一块102亩的试验田,如不出意外,平均亩产将铁定突破900公斤。
我国自1996年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由袁隆平院士领衔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在云南等地创下过小面积亩产1200多公斤的历史记录,但在水稻主产区湖南,大面积示范种植部分丘块亩产冲刺900公斤,尚属首次。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原计划在2010年实现,从目前情况看,这一目标要提前在湖南实现了。
几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发出了“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引起世界性的恐慌。袁隆平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乐观而自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而且将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贡献!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欧盟斥资5亿欧元研发氢燃料电池
欧盟今夏决定斥资5亿欧元用于研发氢燃料电池,目标是尽快使第一批氢燃料电池投入工业化生产,并且从2015年开始实现普及,此举有望使氢燃料电池成为一种可能的替代能源。
据法国《论坛报》日前报道,欧盟这一计划吸引了1500名欧洲研究人员,还有包括西门子、宝马、戴姆勒和道达尔等知名大公司在内的50多家企业参与。
新型燃料电池不会污染空气,不会加剧温室效应,但目前的技术还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厂商的获利要求。
法国原子能委员会新能源技术部负责人保罗·卢凯塞说,氢燃料电池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明显进步,有望在5年内投入批量生产和销售。
但也有人对氢燃料技术的应用心存疑虑,除了电池的使用时间、性能和成本等问题,氢的运输问题也不容忽视。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能源安全不牺牲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部副部长牛盾9月2日在北京表示,中国农业历来把保证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最重要的任务,绝不会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换取能源安全。
在乌鲁木齐举行的“中德农业联委会第三次会议暨中德农业企业家论坛”上,牛盾说,中国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必须立足于“自给自足”,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牛盾称,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方针是:严格控制用玉米、油料等农产品生产生物燃料,同时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充分利用秸秆、禽畜粪便等农业农村废弃物发展农村沼气。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用谷壳、树皮、棉花杆发电
一座以谷壳、树皮、棉花秆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厂—湖南里昂再生能源电力有限公司澧县生物质发电厂日前动工兴建,这一“绿色电力”工厂立即吸引了欧洲电力巨头捷克CEZ能源集团来湘与其签订二氧化碳减排采购协议。
生物质能利用与开发是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产业,澧县生物质发电厂总投资约5亿元,拟建设三条15MW发电机组,项目建成后,该电厂预计年消耗稻壳、秸秆约40万吨。通过原材料收集和采购环节,即可增加农民年收入6000万元。同时,利用这些生物质资源发电,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该厂通过向捷克CEZ能源集团出售二氧化碳减排量,每年还将获额外收益300万欧元。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以盐治盐”,河北盐碱地长出农作物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在国家863计划和河北省各地科技部门的支持下,经过3年的攻关研究,最终使得河北滨海平原盐碱地开发利用试验在沧州市海兴县小山乡和中捷管理区滨海盐碱地获得成功。科技人员利用咸水结冰冻融、咸淡分离原理,采用地下咸水结冰灌溉结合地膜覆盖抑盐保墒等方法改良盐碱地,使播种的棉花、油葵、甜高粱和海滨锦葵出苗率高达90%以上,长势良好。而在盐碱地开展的咸水结冰灌溉绿化试验中,种植的草坪、苗木长势也较为良好。
(摘自《农民日报》)
国产支线飞机ARJ21即将首飞
近日,中国商飞公司ARJ21-700 101(编号)飞机转入试飞站交接仪式在上海飞机制造厂总装厂房隆重举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线飞机已进入首飞前的最后一个步骤。专家预测,最快1至2个月,ARJ21就能完成首飞。
专家介绍,飞机进入试飞站后,主要将接受两个方面检测。最重要是为取得适航证而做的一系列安全测试工作。其中包括,发动机、起落架、飞行控制系统等检测。还有一部分是非取证安全检测。这部分工作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多样性需求,对飞行各部件的性能进行规整。
按照惯例,试飞站的地面监测工作最快将在一两个月内完成。当所有状态满足首飞的要求后,就可以进行试飞过程的首飞。
ARJ21-700的座位数为78-90座,设计航程是1200至2000海里,能够为中国98%以上的国内航段提供直飞服务,并可满足我国西部地区复杂地形和高原环境的使用要求。
(摘自《东方早报》)
洗白云朵,减缓全球气候升温
云朵越白,反射的太阳光越多,从而辐射至地球的热量越少。依据这一原理,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斯蒂芬·索尔特发明可以把云朵“洗”白的船只,增加云朵对太阳光的反射,以减缓全球气候升温。
“洗云”船无人驾驶,在一种旋转航行技术引导下,可以在任何海域作业。“洗云”船底部有形如螺旋桨的涡轮,使旋转叶轮和水滴生成器产生动力。 流经的海水过滤后进入直径大约15厘米的阀盘。阀盘上有10亿个小孔,借助转动把海水“绞碎”。 随后,无数不足1微米的水滴以雾状喷出,由风扇吹向空中。
斯蒂芬·索尔特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科学汇报》发表论文说,水滴喷向空中云朵,增加云朵其表面积,从而变白。 索尔特说,“洗云”船适宜作业场所是阳光充足、风力适中、冰山和其他船只分布密度低的海域。
《自然科学汇报》刊登的一篇相关论文说,这项技术把海面上空云朵变白后,能有效减缓全球气候升温,抵消的热量两倍于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释放二氧化碳所致效果。 作者认为,如果能使地球吸收的太阳热能每平方米减少3.7瓦,就可使地球大气温度在2050年以前保持稳定。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从有机废物中提取出燃油,只要不亏就是赢家
孟加拉国科学家8月27日说,他们已经从可降解的城市有机废物中成功提取出燃油,目前正在对这项技术进行经济评估,以期大规模开发利用。
孟加拉国科学信息与通信技术部下属的科学工业研究委员会首席工程师尤努斯·米亚赫2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使用的原料包括城市垃圾中的有机物和稻壳等农业废弃物。
提取共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分解有机废物,然后提取出生物燃料;第二步是把提取出的生物燃料升级,使最终产品能够达到实用的要求。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对这一技术的前景表示乐观,因为在达卡收集垃圾的费用并不高。科学工业研究委员会的另一名科学家奈姆勒·哈克说:“即使采用这项技术只能做到不亏本,那我们也是赢家,因为这可以减少国家石油进口量。”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粒子加速器鉴别红酒
法国科学家新近发明了一种利用粒子加速器鉴别红酒的方法,可以更精确地测出葡萄酒的生产日期和产地。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发表公报说,这种技术由该中心和阿基坦地区一家核研究机构共同开发,科研人员无需打开酒瓶,只要将酒瓶置于粒子加速器的离子束之下,就可以根据其与红酒相遇时发生的波长变化来判断红酒的生产日期,甚至产地。不同产地的红酒以及不同年份的红酒所含成分略有不同,这都会在离子束的照射下体现出来。
这项红酒鉴定技术有望从今年11月起投入商业应用。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油田熄“天灯”,年节约上亿元
新疆塔里木油田采用现代科技,已将昔日终日燃烧的“天灯”熄灭,由此每年可为国家节约上亿元人民币。
所谓“天灯”是指油田把难以利用的伴生天然气排放到空中燃烧,以保证生产安全。一盏“天灯”每天燃烧的价值超过了一辆桑塔纳轿车。经过科研攻关,该油田研制出了提尔根凝析油气田天然气回收装置,每天回收天然气13.5万立方米。
(摘自《人民日报》)
鱼类计数能力与猴子相当
人们一直以为金鱼头脑简单,有实验表明它只能记住3秒内发生的事。但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鱼类“聪明”程度超出人们想象。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迈克·韦伯斯特博士发现,鱼类面临危险时会表现出较高智力水平。 他认为,鲦鱼、棘鱼和古比等鱼类的智力水平与老鼠相当。“实验明确表明,危险临近时,鱼类依靠观察同类的反应,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应对,”韦伯斯特说,“而共享和学习是人类的行为特征。”
最新实验还表明,鱼类与猩猩、猴子和海豚一样会计数。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实验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安·阿格里洛及其同事发现,雌性食蚊鱼遭雄性同类骚扰时,会加入附近最大的鱼群寻求庇护。然而,当数字大于4时,鱼类不再能准确分辨。 参与这项实验的安杰洛·比萨扎说,“鱼类能从1数到4,但不会数更大的数字。”据此判断,它们的计数能力与猴子和6至12个月大的婴儿相当。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9月10日启动
大型强子对撞机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建于瑞士和法国边境地区地下100米深处的环形隧道中,隧道全长26.659公里。大型强子对撞机2003年开始建设,将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科学家参与这一研究项目。
对撞机“开足马力”后,能把数以百万计的粒子加速到将近每秒钟30万公里,相当于光速的99.99%。运行方向相反的两束高速粒子流一旦对撞,碰撞点将产生极端高温,最高相当于太阳中心温度的10万倍。
科学家希望在对撞机前所未有的对撞能量帮助下,探秘“希格斯玻色子”和其他未解之谜。希格斯玻色子44年前由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预言,视之为物质质量之源以及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希格斯提出,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它的作用产生惯性,最终有了质量。但在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所预言的26种基本粒子中,只有希格斯玻色子迄今仍未“显形”。
另外,科学家期望借力对撞机研究“超对称理论”和宇宙大爆炸等内容。
一些科学家预言,10日将成为物理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新日高科技锂电池电动车助力北京奥运
新日电动车凭借优异的综合实力,以科技为先导,以绿色环保的电动公交工具事业为己任,加之长期热心公益慈善事业而赢得了“负责任的优良企业公民”形象,最终成为了北京奥运会电动车独家供应商。此次,新日电动车不但向北京奥运会各竞赛、非竞赛场馆及奥运村提供了3000多辆节能环保零排放的电动车,还与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合作,为北京交警配备了新型高科技锂电池奥运电动车。
与普通电池相比,高科技含量的锂电池具有绿色环保、重量轻以及由此带来整车制动更灵敏从而安全系数更高、低温下保持高性能、使用寿命更长(3~5年)等优点。
目前,首批300辆新日高科技锂电池电动车已经分别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4城区投入使用,锂电池电动车已开始取代摩托车上路执勤。北京市交通管理局的这一举措,在保障奥运交通安全、支持绿色奥运的同时,又实现了保护环境、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降低空气污染的使命。
(摘自《北京商报》)
极少数DNA样本就能锁定犯罪嫌疑人
美国科学家日前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根据犯罪现场极少量的DNA样本就锁定可能的犯罪嫌疑人。
据美国媒体报道,就目前的法医技术而言,如果在混杂的DNA样本中,属于某个人的DNA物质少于10%,就很难确定这个人的身份和情况。
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家开发的新型DNA法医分析技术使这一鉴定方法的精确度大大提高。新技术是以“单核苷酸多态性”高密度微阵列技术为基础开发而成。即使有几十个人来过现场,或者有200多个DNA样本混杂在一起,只要有0.1%是属于某个人的,新技术就能识别出来。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南宁建非粮型生物能源基地
9月3日南宁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正式揭牌成立。
根据规划,广西南宁市将用10年左右时间,将该基地建成我国重要的非粮型生物能源生产基地和现代中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等生物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
(摘自《人民日报》)
脑神经细胞不更新会变成“路痴”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神经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维持空间记忆能力需要脑神经细胞不断更新,否则就会成为“路痴”。这项成果有助于探究记忆障碍的原因。
研究人员认为,大多数脑神经细胞都是在胎儿期和生长期由神经干细胞分化而来,即使到了成年,大脑内部掌管空间辨别等复杂记忆的中枢─“海马齿状回”等部位的干细胞仍能分化神经细胞,帮助学习和记忆。
京都大学教授影山龙一郎等人利用一种能检测、标识新生脑神经细胞的技术,通过对实验鼠的大脑“海马齿状回”的神经细胞和记路能力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证实了上述结论。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垃圾不分类处理,每年损失数亿美元
波兰环保人士日前在首都华沙街头举行宣传活动,号召市民将垃圾分类处理,从而保护环境、创造价值。
据波通社报道,活动组织者之一雷特克在一个垃圾桶旁边向人们讲解说,将垃圾分类处理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人们直接获得收益。他说,由于不分类处理垃圾,波兰每年都会白白损失10亿兹罗提(约合4.5亿美元)。
据悉,波兰2008年将产生1600万吨垃圾,其中有500万吨是各类废弃包装,但这些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大部分都被填埋在垃圾场。最新统计显示,波兰的垃圾回收利用率只有3%,远低于欧盟50%的平均水平。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警犬查盗版,一闻即知
英国警方训练出一种能识别盗版DVD光盘的警犬。这种警犬近期第一次“出手”,就收到明显效果。
打击盗版行动首先在英格兰怀特查珀尔地区展开。商贩经常把盗版光盘藏匿于这一地区的停车场车内。在驯犬员指挥下,拉布拉多猎犬“勒基”和“芙洛”跳上汽车后备箱,用鼻子嗅来嗅去,寻找暗藏的盗版光盘。几秒钟后,它们发出“没发现状况”的信号,随后跳上另一辆车。
在“勒基”和“芙洛”的引导下,警方从一个市场中搜出474张盗版光盘。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电子雾”或在摧毁生态
移动电话、无线保真(Wi-Fi)和电线等形成“电子雾”,正大范围破坏生态系统。德国研究人员发现,“电子雾”干扰鸟和蜜蜂等生物辨认方位,影响它们繁殖,甚至导致它们死亡。
“电子雾”由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释放产生。德国萨尔州大学研究人员乌尔里克·沃恩克30多年来一直研究电磁场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他发现,“电网、电磁网空前密集”影响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自然信息系统”。他认为,电线产生电场使蜜蜂“自相残杀”,移动电话基站产生电场使蜜蜂丧失导航能力。比利时自然与森林研究所科学家先前首次实验证实,移动电话基站影响附近麻雀繁殖。
但也有人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态度。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瘫痪20年老兵,变身“铁甲威龙”
以色列41岁前伞兵拉迪·凯奥夫在瘫痪20年之后,日前竟然借助一种神奇的“机械服”装置重新站立了起来,他不仅能像正常人一样在大街上走路,并且还能独自爬楼梯。
据报道,1988年,拉迪在以色列军队中服役时身体受伤,迄今已经瘫痪了整整20年时间,拉迪平时只能呆在家中,或靠轮椅代步。
拉迪身上如同“外骨骼”般的“机械服”让他看起来有点像“铁甲威龙”,当瘫痪20年的拉迪首次离开轮椅并像“机器战士”一样在以色列海法市大街上行走时,所有路人全都看得目瞪口呆。
据悉,这身名叫“重新行走”的外骨骼“机械服”是由一名以色列瘫痪工程师、以色列亚戈医学科技公司创始人艾米特·高弗尔发明的。高弗尔自己也在1997年的一场事故中身体瘫痪,此后他潜心研究出了这一帮助瘫痪患者重新行走的高科技装备。使用这一设备需要双臂功能齐全,令人遗憾的是,高弗尔本人并不能使用自己的发明,因为他的双臂功能并不健全。
据以色列亚戈医学科技公司称,这一外骨骼“机械服”将在2010年正式上市销售,它的售价大约为2万美元左右,这个价格和目前市场上最先进的轮椅价格差不多。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