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08-01

神华集团铸就世界一流能源企业

文 /神华集团公司办公厅 罗贵客 神华集团公司科技发展部 张健民      责编陈玉萍 任晏黎

2008年01月01日


        “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大会于2007年12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徐匡迪等出席会议。
        “中国工业大奖”是中国工业领域的综合性奖项,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等12家全国性行业协会(联合会)发起并组织评选。旨在引领和推动工业领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鼓励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评选活动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准和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要使其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奖项。
        大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本次评选是首届,以后将定期评选。首届评选自2005年7月正式启动,坚持高标准,强调少而精,经过反复酝酿和评选,煤炭领域的杰出代表神华集团公司等四个企业三个项目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徐匡迪宣读了表彰决定。神华集团董事长陈必亭代表集团领取了该奖项。
        神华集团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中央直管的重要骨干企业,是我国唯一的煤、电、油为主导产品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特大型能源企业。
        神华集团成立伊始,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开拓务实、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在党和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开疆拓土、重整河山,做强做大、打造辉煌”的战略方针,全面建设本质安全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谐发展型的“五型企业”,资产总量和经营规模迅速扩大,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共和国第一个过“亿吨”的煤炭企业

        神华集团组建时,还是一个产量仅有500多万吨的默默无闻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凭借锐意进取的精神,十多年间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经营业绩以超常规的势头不断攀升,煤炭生产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2000年以来,神华集团连续7年实现超过1千万吨级增长。2003年,神华集团煤炭产量一举突破1亿吨大关,成为共和国第一个亿吨煤炭企业。2005年产量达到1.5亿吨,与同行相比,这一产量是国内排名第二位煤矿集团的2倍多。2007年,神华集团煤炭产销量突破2.3亿吨,居世界第一。
        神华集团在其主要煤炭生产基地神东矿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年产千万吨综采队,第一个年产2000万吨矿井,第一个千万吨矿井群(拥有7个千万吨矿井)。使神东矿区成为世界第一个年产超亿吨的井工煤炭生产基地,并连续三年实现超亿吨生产。2006年全员工效达到125吨/工,居世界第一,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等主要煤炭企业工效的2倍以上。
        2006年6月份,美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曾如此赞叹:“中国神华集团在内蒙建成了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煤矿,神东集团的采矿设备堪与西方媲美。”在2007年11月2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会议上,神华集团捧回了2004~2006年中央企业任期考核“业绩优秀企业”的牌匾。
        神华集团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特别关注,2007年11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神华集团的煤直接液化工程现场。2006年6月4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了神东煤炭基地,对神华集团发展建设给予了较高评价,对神华集团的未来寄予了厚望。



        无人比拟的“王牌”煤制油

        我国是富煤少油贫气的国家,发展煤制油产业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所谓的“煤制油”,就是将煤炭变成石油。煤制油工程,是神华集团的标志性项目,也是神华集团手中无人比拟的一张“王牌”。
        神华煤制油项目,也是一次重大的科技探索。这对于改变我国多煤少油的能源格局,减轻国家对石油进口的过分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神华集团的煤制油工程,其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受到世人瞩目。该工程于2004年8月在神东矿区开工建设,目前第一条生产线已接将完成。2004年12月16日,这是个载入煤制油史册的日子。依据神华集团的技术和工艺,在上海每天投煤6吨的煤制油中试装置正式开始投煤,第一次投煤就顺利打通流程获得油品。预计2008年8月后,该项目初期年产油品将达到100万吨,每年将产生30亿元的经济价值。
        神华集团实施的大集团战略、煤电联营、煤电油一体化等已为我国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其核心内容已被列入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之中。
        另外,神华集团将“煤炭采掘关键装备本土化研发”作为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以神华集团为主体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于2004年率先进行高端液压支架的本土化研发。三年多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本土化高端液压支架通过了按照欧洲标准进行的型式试验和工业性应用的考验,其技术性能和可靠性基本达到进口同类型产品的水平,标志着神华集团高端液压支架本土化研发取得了初步成功。目前,神华集团组织研制的国产化液压支架已达28套,节省设备资金54亿多元。同时,针对液压支架核心技术电液控制系统,神华集团会同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对国内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进行攻关研究,并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液控制技术,从而真正实现高端液压支架的国产化。

        安全指标世界一流

        近年来,世界各地煤矿事故频繁发生。而神华集团几乎是在零死亡的情况下高质量产煤。
        从1999年开始,神华集团煤炭产量在连续6年实现千万吨增长的情况下,杜绝了3人以上重大人身伤亡事故。2005年神华集团生产1.5亿吨煤总计死亡3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02,超过了国际上同期百万吨死亡率0.024的最先进安全水平。

        独一无二的出海通道  如虎添翼的“神华”铁路

        神华集团在内蒙等地生产的煤炭除就地销售外,主要是通过铁路运往东南沿海,这中间离不开港口的衔接。
        神华集团于2001年建成并投产的黄骅港,位于渤海湾的弓顶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神华煤炭下水的主力港口和最便捷、最经济的绿色通道,煤炭运输实际吞吐量已超过8000万吨,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有了这个港口,神华集团的煤炭生产、运输、销售就构成了“一条龙”的完美模式,黄骅港也成为神华集团系统效益最大化链条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除了黄骅港,年吞吐量3500万吨的神华集团天津输煤港码头也已经建成投产,成为神华集团的第二个独立出海通道,将使神华集团的产销量“如虎添翼”。
        除了这两条港口外,神华集团还是国内唯一一家具有自营干线铁路的煤炭企业。按照国家西煤东运的战略部署,神华集团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内蒙包头至陕西神木的“包神”铁路、陕西神木至山西朔州的“神朔”铁路、山西朔州至河北黄骅的“朔黄”铁路,山西大同至准格尔的“大准”铁路等,神华集团目前已经拥有超过1500多公里的自营铁路。

        成功应对资源节约的重大挑战

        实现资源节约是能源型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神华集团自2005年对“神华节水发电技术”展开重点攻关。几年来,研究出了“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研究”、“海水冷却塔研究”、“高寒地区直接空冷系统运行技术研究”三项顶尖技术。其中,“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在神华集团仓东电厂成功应用后,首次实现了电厂淡水资源的“负消耗”和严重缺水地区淡水资源供应;环保型“海水冷却塔”新技术能有效地解决沿海电厂温排水对海洋环境及养殖的影响问题。神华集团宁海电厂二期工程正在实施这项技术,将填补国内该领域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一流;而在国家重点项目国华锦界电厂应用的“高寒地区直接空冷系统运行技术”,一期4台600MW机组的耗水量仅为湿冷电站的1/3,4台机组投运后每年将节约用水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为当地省下了一个小型水库。成为西北地区煤、电一体化开发和资源节约的示范性工程。
        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神华集团在生产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对资源与环境协调开采这一关系我国能源环境的重大问题,展开了以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区生态环境重建等为主要内容的神华集团矿区资源与环境协调开采技术的超前和持续的科技攻关,逐渐形成了具有神华特色的资源与环境协调开采模式。其研究成果在神东矿区的推广应用已经使煤炭资源回收率平均达到75%;矿区植被覆盖率由原来开发时的11%提高到目前的63%。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煤炭资源绿色开发的模式。
        十多年来,凭借独具特色的矿、路、港、电、油一体化开发的“神华模式”的成功实践,神华集团已构建出我国特大型煤炭企业发展模式。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神华集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时俱进,走出了具有“神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