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08-05

同煤打造新型综合能源“航母”

本刊记者/吴浪 白建英

2008年05月01日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吴永平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吴永平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作为一个担负着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有效供给的特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在国家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在我国“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无疑都起着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那么在“十一五”期间,同煤将如何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综合能源大集团?两会期间,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吴永平。
 
        挑战激发雄心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位于山西北部,地处塞上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市郊。在数亿年前的史前时期,大同地区是一片浩瀚无际的湖泊,地质学上称“大同湖”。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经过地壳运动,广袤的原始森林变成了丰富的地下宝藏——煤炭,使得山西煤炭工业发展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大同煤以优质、多用途的优良品牌享誉海内外。煤炭产品有6大系15个品种,广泛用于火力发电、工业锅炉、造气、冶金、制水煤浆等,是“中国十大世界影响力品牌”、“世界市场中国十大年度品牌”、“山西省著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作为确保着国家能源安全和有效供给的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成立59年来,累计生产优质煤炭16亿多吨,上缴利税250亿多元。近年来,经过改革改制、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同煤集团生机勃发,现已地跨大同、朔州、忻州三市39个县、区,拥有煤田总面积6157平方公里,总储量892亿吨,总资产502亿元,37座煤矿43对矿井,139个子、分公司和二级单位,70万员工家属。2005、2006年,煤炭产销量超过1亿吨,位居全国第二、全球第六;在2006年全国企业500强中排名94位,是国家规划建设的13个亿吨大型煤炭基地之一。
        尽管经历了50年的风雨发展,同煤集团铸就了辉煌,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董事长的吴永平此时却在冷静地分析着自己的劣势与将要面对的挑战。
        他认为,同煤集团要不断面对同行业激烈竞争、市场风云变幻、资源储量有限、资金、生态文明、企业自身压力等多方面的挑战。除此以外,大集团的母子公司责权还需进一步明晰,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顺畅;员工思想观念还相对滞后,靠煤吃饭的依赖思想还很严重;新产业、新项目人才短缺的突出矛盾等都成为同煤集团向国际大集团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而同煤集团要发展,要实现向国际化大集团方向迈进,这些复杂而又深重的问题亟待解决。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集团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结合中国煤炭行业和世界煤炭产业的发展走向,运筹帷幄、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心齐人和、重建扩源、创新提升、共同富裕”的企业发展方略,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末实现“再造一个新同煤”的奋斗目标。
 
        创新助力腾飞

        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腾飞的助推器。无数成功的企业的经验都在验证着:只有通过体制、机制、技术、管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才能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同煤当然也不例外。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同煤集团按照“主业整体上市、辅业整体改制”的思路,制定出台了26个母子公司配套管理办法,并在地煤、朔电和轩岗3个子公司试运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母子公司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母公司定位为决策中心,集中精力抓好发展战略、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五大产业项目的运作和资本运营。子公司定位为利润中心,子公司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集中力量抓好安全生产、成本控制、质量管理、规范经营、资产保值增值和队伍稳定,提高子公司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发挥股份公司的融资功能,择机实施再融资。继续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按照“市场运作、独立核算、分灶吃饭”的原则,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步伐。通过整体改制、分离核算、关闭破产等方式,以专业化模式改制重组,形成建筑建材、科技开发、物业服务、旅游运输等若干不同类型的专业化公司,逐步自养。
        管理创新。同煤集团通过“制度管企,文化管人”,实现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制度管企”就是从制度完善和制度落实两个方面不断创新,做到管理企业靠制度,行使职权靠制度,经营活动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行,杜绝管理上的随意性、片面性和主观武断。“文化管人”就是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引领人、塑造人,培养全员的共同价值观;尊重员工,实行企业员工的自主管理和价值管理;大力营造学习氛围,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团队;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技术创新。同煤集团坚持自主创新,充分发挥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制造五大产业为主的科研机构,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并不断加以消化和吸收,逐渐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技术攻关、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进而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具有同煤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去年,同煤集团攻克多项煤炭生产技术重大课题,完成了1000余项创新项目,609项通过成果验收,使企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2%,居全煤行业之首。
        用人机制创新。集团公司按照“用工学生化、岗位编制化、调动规范化”的原则,不断完善用工管理制度;打破常规,大胆启用优秀人才。切实将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员工认可的人使用起来,用在关键岗位上,做到不惟学历、不惟资历、不惟年龄,大胆使用有本事的年轻人;不断探索干部使用形式,逐步完善用人机制。


同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吴永平(中)在雁崖矿井下与工人亲切交谈同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吴永平(中)在雁崖矿井下与工人亲切交谈


        策略推动成功
 
        一个企业的前行与发展,必然离不开决策的科学理念与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策略。同煤集团在立足本业的前提下,高度重视新项目建设,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立足煤、延伸煤,通过打造循环经济园区,从而实现了煤、电、化、冶金、煤机制造等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模式。
        按照循环经济模式以及“一流优秀矿井建设典范、一流优秀企业文化典范、一流优秀领导班子典范、一流创新管理模式典范、一流本质安全矿井典范、一流争创成功企业典范”的“六个典范”要求,同煤集团加快了6个千万吨级矿井和4个500万吨矿井的建设步伐。年产1500万吨的塔山矿井2007年试投产,当年完成1000万吨目标。作为山西省煤炭行业的第一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塔山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立足高规格、高起点,坚持内涵式、科技型发展道路。该园区以塔山矿井为龙头,建设配套的选煤厂。选煤厂选出的精煤直接装车外销;选煤厂分选出来的低热值煤(包括煤泥、中煤)和煤矸石输送到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发电,电厂产生的余热用于居民区冬季取暖;坑口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和煤矸石原料,用于水泥厂和建筑材料厂;以采煤过程中采出的伴生物高岭岩为原料,建设高岭土煅烧厂。这样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真正实现了煤炭资源利用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与传统煤炭生产方式相比,塔山循环经济园区一是区域经济科技层次高,塔山矿井和选煤厂等项目都采用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技术工艺,产业链条完整;二是资源回收率高,达到了80%以上;三是变废为宝,煤矿伴生资源和各个产业的废弃物得到了充分利用;四是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把传统开发模式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企业开发的重点进行综合利用,加强了生态修复和环境建设。
        通过实施循环经济,2007年集团公司综合能耗为470多万吨标准煤。工业增加值完成116亿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07吨标准煤/万元,比2006年同期的4.67吨标准煤/万元降低12.85%。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产出。
        同时,同煤集团按照“煤矿办电厂一流、建设速度一流、建设质量一流、管理水平一流、经济效益一流”的5个一流标准,把电力作为非煤产业的龙头,集中优势兵力,快速推进5个电厂的建设步伐。
 
        目标预示前景

        据吴永平介绍,“十一五”期间,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的发展规划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做强同煤、造福员工”这一总体目标,加快实施“心齐人合、重建扩源、创新提升、共同富裕”的战略发展方式,走现代化、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国际化的道路,建成商品煤基地、出口煤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市场投资主体,实现“绿色同煤、科技同煤、诚信同煤、小康同煤、和谐同煤”,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综合能源大集团。
        同煤集团“十一五”的规划是:再造一个新同煤,到2010年,煤炭产销量达到1.5亿吨;总资产达到1000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投产和在建电厂装机容量440万千瓦;建成120万吨氧化铝、60万吨甲醇和高岭土等一大批煤化工项目;销售总收入增加到600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一番,煤与非煤的比例达到6∶4;通过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新建1000多栋住宅楼;员工人均年收入再有大幅度提高。